邱先生
凡有城市歷史的地方必有名街名巷名屋名木,伴隨著感人的故事。
老城福州到處都有名家的遺跡。
坊巷名木更不乏愛情傳說。楊橋巷(路),歷史上曾演繹過“雙抱榕”和“與妻書”兩個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
今天的楊橋路在被辟為公共馬路之前稱楊橋巷,大名雅稱“登俊坊”,為三坊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與衣錦坊、朗官巷相連。清代,巷西一段房屋多是前店宅,是個商業(yè)區(qū)。
巷西端雙拋橋原12號,是中國獨特的美術(shù)工藝——脫胎漆器發(fā)明者沈紹安的世居。楊橋本是一大景觀,特別是古時南后街燈市,以楊橋巷尾最盛,有詩為證:“黃樓月色楊橋水,照遍鐘山萬點春”。北伐后民國初期被辟為馬路,稱楊橋路。
1973、1989年兩次馬路擴建和1995年建高樓大廈,使巷貌與名人故居面目全非?,F(xiàn)僅剩下兩個文化看點:即合潮里雙拋橋及其古榕樹;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和“世紀老人”、現(xiàn)當(dāng)代著名文學(xué)家冰心的故居(現(xiàn)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雙拋橋畔,如今由一座古石橋、一方街亭、兩棵古榕組成一個民俗文化眼。
雙拋橋,古名“合潮橋”。歷史上城區(qū)東南二潮匯合于此,“合潮橋”與發(fā)苗橋(原位于水流灣邊,今廢)縱橫相接,俗名雙拋橋,橋身石欄上刻著“唐代天寶十二年建,古跡雙拋橋,甲戊年重修”,石欄柱上刻著“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修”,橋為單孔石拱橋,跨度4.8米,橋拱由19條文體石柱組成,橋長9米,寬2.9米,橋上建有亭,古往今來為市民、游人遮風(fēng)擋雨、休憩、納涼和聽評話尺唱等公演聚會提供了一個好去處,造福于民。清嘉慶進士楊慶琛有詩《雙拋橋》:“流從江海秋添浪,派合東西午會潮?!?/p>
“合抱榕”,亦稱“連理榕”,生長于雙拋橋旁。
提起“連理”二字,人們自然而然會憶起唐著名詩人白居易長詩名篇《長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千古愛情名句。
“合抱榕”成名,如今流行著兩種版本,一種源于史志,一種來自民間。兩種版本均為一段凄美哀怨的愛情故事。
《西湖志》《閩雜記》等志書史料記載的是,古時候一對相愛的的戀人,因反對封建婚姻,月夜同投橋下,死后河兩岸長出兩棵榕樹,枝條漸漸伸向?qū)Π叮K于合抱在一起了。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忠貞不渝、生死相愛的戀人,將合潮橋改名為雙拋橋,并在橋上建亭紀念。
鼓樓區(qū)等民間故事集傳說的是,古時候有貧家的陳姓小伙與林姓姑娘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后在共同勞動和幫襯中產(chǎn)生了愛情。到了談婚論嫁的日子,姑娘被劉家惡少搶親。后陳、林夫婦躲逃,被劉府家丁設(shè)計捉住,雙雙捆綁拋入河里溺亡。之后河南北兩岸各長出一棵榕樹,樹根在河底盤根錯節(jié),樹枝在空中交頸挽手。
因此,鄉(xiāng)親們便在小河上架起石橋,命名為雙拋橋。福州民間盤詩有“雙拋橋下水清清,我哥和妹心連心”的對唱。
“合抱榕”兩株古榕,前一株胸徑1.43米、高20米、冠幅25米,后一株胸徑1米、高20米、冠幅12米。它們均為細葉榕,是榕城榕樹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樹種,盤根錯節(jié),根多且深,在地下有樹根,在空中有氣根,氣根觸地,根又生根,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生命永恒。其生命深處撒開的千絲萬縷的發(fā)達根須,緊緊地系住游子的心,勾住榕人的魂。
在2003年5月中國(福州)首屆榕樹節(jié)和2005年10月福州首屆古榕樹節(jié),分別位列十大古榕和十大名榕之中。
“與妻書”則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與妻子陳意映的愛情故事。
廣州起義前三天,林覺民在寫給愛人陳意映的訣別書—-《與妻書》,提及楊橋巷自己故居“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即故居種過梅花)千古纏綿情話。
廣州起義失敗后,林覺民英勇就義,《與妻書》被秘密送到陳意映避禍處。生下遺腹子后,僅隔兩年,情深義重、郁郁寡歡的陳意映就與世長辭,隨夫君而去了。拋下兩個幼子和一冊詩稿……
疏梅倩影,西窗剪燭,《與妻書》箴,悵憶花前月下,梅香透逸,兒女情長,英雄氣壯,近百年之后讀之仍令人不免回腸蕩氣,潸然淚下,情懷悠然。
林覺民故居后來便成了我國著名文學(xué)家、文壇老祖母冰心的故居?!杜c妻書》的魅力,疏梅的倩影,想必也給少年冰心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為她今后愛心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故鄉(xiāng)的榕樹給曾居住在楊橋巷的少年冰心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與追憶。她在《我的故鄉(xiāng)》里感嘆道:“故鄉(xiāng)的‘綠最使我傾倒!……其實最偉大的還是榕樹。它是綠油綠油的,在巨大的樹干之下,它的繁枝,一垂到地,就入土生根。走到一棵榕樹下,就像進入一片涼爽的叢林,怪不得人稱福州為榕城?!?/p>
林覺民有了一個著名的侄女——林徽因。
編輯/周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