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看張泉靈有段話說得很驚心動魄:這個時代在扔掉你時,都不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年輕人尚有如此危機感,年長者是不是更容易成為被時代拋下的人?
我特別贊同“新老人”這個說法??从行┡笥讶锷陨宵c歲數(shù)的人,一天關(guān)注的就是各種養(yǎng)生保健偏方秘笈,傳來傳去,都成了信息污染;還有所謂人生感悟的心靈雞湯,中心思想就是掙錢多的、官做大的,最后都是回歸“老”字平等了,大家一起混個延年益壽,帶著股酸味。
老是自然規(guī)律,但如何變“老”卻有內(nèi)涵有格局有高下。做個能和兒女們對上話的父母,更是個技術(shù)活。
很多年前,我就記住了一句話,那就是現(xiàn)在已進入了“后喻時代”,即父母要向后代學技術(shù)、新生活理念。如今是科技信息時代,吃穿用行全都可以既實體化也可“虛擬化”一鍵搞定。
身邊許多父母什么買機票定賓館交費不是自己排大隊,就是求助兒女。人說現(xiàn)在最大的媒體是微信群,微信群里是上年紀人最津津樂道的,其實能把微信玩轉(zhuǎn)的,就能把其他的都學會。但很多父母除了上微信,對其他功能退避三舍,什么都依賴孩子。
新父母要有三自:自立、自理、自信。
自信建立在自立自理的基礎(chǔ)上,不能一出家門,離開孩子兩眼一抹黑,要有把自己的生活搞定的能力。
三自父母第一:獨立,學習。
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能不能不用兒女出手自己打理好(當然有病者例外)?不能拒絕新科技進入你的生活,跟著世界一起變化,包括新的消費習慣、新的敬老方式。
要不斷學習,跟上日新月異的變化。否則即使孩子的耐心和愛心還在,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減退,而一個獨立自強的父母更讓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父母子女間的關(guān)系互動模式最恰當是而不是單項輸出。
三自父母之二:要求,表達。
很多父母缺少向孩子要求和表達的習慣,說是不愿拖累孩子,甚至早早就做了去養(yǎng)老院大計劃,理由只有一個:咱可不能給子女添麻煩。
養(yǎng)老院當然可以成為老年之選,關(guān)鍵是這個理由容易讓子女“被成為”狼心狗肺白眼狼。
公平地講,下一代的責任和愛心一半取決于家長的教育和養(yǎng)成。你早早就把他們肩上的擔子卸下來,他們輕飄飄慣了,該負責時怎么能稱職?
前幾天兒子給我打電話:媽,過年想不想去國外,我陪您。我說,一年辛苦緊張,過年還是在家吧。不過我倒是希望你今年抽時間陪我出去,我想自助游,你開車外語好,趁你年輕無孩我不老;否則若干年后你有時間精力有孝心,我恐怕彎腰駝背有心無力了,那種孝順,我不要!
哈哈一笑,我們就這么約定了。和兒子溝通,我向來直接表達不含蓄,他也習慣了。
這也是很多父母缺少的溝通方式,跟自己的孩子還藏著掖著,不愿表達,不愿“添麻煩”。
人的技能有所謂的“用進廢退”說,須知人的情感也如此,父母一味替他著想,從無需求,時間長了,他也沒有這方面的思考、習慣和能力了。
其實很多作父母的,雖退出了工作崗位和職場,可是你活一天,就身在“人場”一天,有些以豁達過余生說穿了就是另一種“混吃等死”。
父母們可以不那么前進,但絕不能停下腳步,保持自己從內(nèi)心到技能和對這個世界的關(guān)注和興趣,能聽懂年輕人說的話,學著當個“嶄新”的“有含量”的父母,自己的生活程序和內(nèi)容自己設(shè)定,否則什么都等著兒女編程,那不成了精神上的“植物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