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隆
烤麩之于江浙滬的人家,是一道熟悉的家?!盎鸸げ恕薄T缟掀饋?,盛一碗滿滿的泡飯,過一碟四喜烤麩下飯,軟糯潤滑,鹵汁又豐厚,加上柔嫩的金針、木耳、香菇,算得上是佐餐極品,真真是樂胃!什么“四喜烤麩”“蜜汁烤麩”“五香烤麩”的,那類似“瘦肉”的美味早已深入人心。
好多北方人不知烤麩為何物,更不用說親手烹飪了。有一回,我和同事外出就餐,有個東北男孩兒剛來寧波不久,看到菜單上寫著的“烤麩”兩字,像是迷惑不解,問同伴:“烤麩,啥玩意兒???”在座有位女同事調(diào)侃道:“就是你們那地兒的紅燒凍豆腐!”話語剛落,就逗樂了周圍一圈人……
事實上,烤麩不是豆制品,它跟大豆不沾邊,與豆制品相去甚遠,卻時常在豆制品攤頭銷售。生麩的制作過程是一種轉(zhuǎn)化的藝術(shù),就是將帶皮的麥子磨成麥麩面粉,用適量的水調(diào)上勁后,在清水中搓揉篩洗,分離出淀粉,留下面筋,發(fā)酵蒸熟后,是海綿狀植物蛋白制品。據(jù)說為南朝梁武帝時期所創(chuàng),梁武帝信佛茹素,面筋是對他胃口的。
江浙滬一帶極少種植小麥,可人們非常愛吃用小麥加工而成的烤麩。在人們的“謝年”請菩薩、做年夜羹飯、祭祖中,都有烤麩的身影。吃烤麩,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呼呼響、富起來”。家家戶戶年夜飯的餐桌上都有一碗烤麩:花生寓意健康長壽,生麩寓意生生富貴,香菇、木耳寓意吉祥如意,黃花菜取其黃金為貴之意,擁躉者眾也。
新鮮的生麩買回來,通常都是用手把烤麩撕碎,卻不用刀切,那樣燒來才入味。撕好的烤麩置入冷水鍋煮沸,以消除生麩中的酸酵味,然后用清水反復(fù)沖洗,再擠干烤麩中的水分。同時可準備好“四喜”:冬筍切片,將香菇、木耳、金針、花生米等泡發(fā),比較仔細的人家還會將每根黃花菜去蒂后打個單結(jié)。
鍋置于灶頭,燒熱后加入大量菜籽油,油溫升至七成熱,投入擠干水分的生麩,轉(zhuǎn)為中火慢慢地炸,炸到烤麩酥脆發(fā)硬時,倒出瀝油,并用鏟子擠壓烤麩。鍋內(nèi)留底油,下香菇、金針、筍片等煸炒,然后加大量的花雕,倒入過油的烤麩,添茴香、桂皮等香料翻炒,添水以浸沒烤麩為宜,燒開后加醬油、白糖,轉(zhuǎn)小火加蓋燜煮30分鐘左右,然后用旺火收汁,澆淋麻油即可出鍋。
“四喜烤麩”,雖素菜一碗,油水卻是足得很。生麩經(jīng)油炸,濃油赤醬,吸飽了油水湯汁,故而咸淡適中,鮮美爽口,老少皆宜,無論是用來佐酒還是用來下飯都不失為一道好菜。好吃的秘訣在于重油,重醬,重糖。材料雖簡單,做起來也方便。這樣一道家常小菜,處在家常與待客之間,雖不搶鏡,卻也不寒酸,招待客人不見外,更不失禮貌,尤其受外地客人的青睞,可謂平淡之中見真情。
生麩,既可紅燒,也可糟醉,而“醉麩”也是一種風味獨特的佐餐佳品。其制作方法是,將切成小塊的生麩,浸泡于上好的黃酒、精鹽和花椒中?;覔鋼涞淖睇煟褚粔K塊小海綿,多少年來一直引領(lǐng)醬菜家族之鮮,清香怡口,咸中帶鮮,鮮中藏醉,那種糟香留齒的感覺細細品來讓人很難忘記。
豆腐發(fā)霉、發(fā)酵后能做腐乳,生麩發(fā)霉后也可做“霉麩”。“霉麩”比“醉麩”的制作工藝要復(fù)雜一些——將蒸好的生麩切成小塊兒,鋪在竹匾里,覆蓋一層箬葉,置于陰涼處,任其發(fā)霉,差不多十來天后,加鹽、調(diào)料、黃酒等封在壇中,隨吃隨取,用來過白粥,屬完美搭配。市面上也有烤麩干出售,老吃客多是不要吃的,嚼起來口感略差。
我還記得考上大學的那年,9月初臨近開學的前夜,母親特意燒了一大鍋“四喜烤麩”,裝了滿滿的一大罐,緩緩地對我說:“帶去吧,怕你吃不慣食堂大鍋菜。”那時,我感到拎在手里的不僅是烤麩,還有母親那慈愛的叮嚀。幾年大學生活下來,我不知拎去了多少罐母親燒的“四喜烤麩”,也捎去了那沉甸甸的、濃得化不開的母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