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邗江區(qū)黃玨學校(225118)
操作性是信息技術課程最顯著的特征。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后,教師往往要設計相關的實踐操作,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實踐操作訓練,必須體現出遷移屬性。知識遷移屬性指學習過程中一種學習作用于另一種學習,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習是一種持續(xù)的、不間斷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經驗、動作技能、認知結構基礎上習得的。在信息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是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
學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因子,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學習興趣和遷移意識被激發(fā),課堂教學自然進入良性發(fā)展軌道,教學實效性也能夠凸顯出來。當學生身處一定的情境中,他們的認知思維、情感態(tài)度被激活,學習興趣和遷移意識形成,教學效果就有了保障。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眾多,包括語言描述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實物展示情境、情感體驗情境等,如何正確篩選,需要教師深入思考。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多元化情境,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例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時,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我的計算機》,并讓學生畫出自己印象中的計算機。在展示過程中,有學生提出疑問:“計算機的鍵盤到底是什么樣的?我看到有的人畫的是長方形的,有的人畫的是圓形的。鍵盤又是如何與計算機連接的?”于是教師展示計算機鍵盤實物,讓學生有更具體的感知,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在豐富多彩的繪畫作品中,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對計算機的組成部分有了更直觀的認知,探索知識的興趣更加強烈。
多元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震撼。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以繪畫作品為載體,充分激活了學生的遷移意識。
學習遷移理論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注重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鏈接,尤其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之間的融合。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理論知識是基礎,實踐操作是學習的靈魂和根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教師要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完理論知識后,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覺調動思維,思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例如,教學《認識“我的電腦”》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我的電腦”窗口的組成。學習結束后,教師問道:“‘光說不練假把式’,大家的理論知識學得很扎實了,上機操作也這么熟練嗎?請大家試一試。”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不時地引導學生回憶理論知識。如在進行“切換窗口”的訓練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切換窗口”的步驟,學生在回憶的過程中理順思維,操作的積極性被激發(fā),紛紛主動上機操作。
借助理論知識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探索的熱情自然高漲,上機操作也會更高效。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特點,拓展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操作技巧,真正體現學習遷移理論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積極作用。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具備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實踐操作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最重要的內容,最能凸顯學生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變式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運用,感知知識遷移的重要性,掌控學習的主動權。
例如,教學《掃地機器人》時,教師設計了一項實踐訓練活動:“某社區(qū)要舉辦一次重大的慶典活動,為了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社區(qū)管理中心決定進行一次大掃除。假如你是社區(qū)的一員,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打掃衛(wèi)生?”有的學生認為可以請保潔人員打掃,而有的學生選擇了掃地機器人。為了凸顯掃地機器人的特點,教師讓掃地機器人與學生競賽,看誰打掃得又快又干凈。通過這樣的競賽,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有效運用,對機器人的操作步驟也熟記于心,教學效果自然比較好。
接軌生活是教學中常用的方式,信息技術實踐操作更需要與生活相結合。教師引導學生操作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又有效落實了教學目標。
知識遷移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完成知識、技能的整合。教師在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進行訓練時,要結合實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知識遷移中,體驗信息技術的科學性、廣泛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