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禮
許多企業(yè)把學習型企業(yè)建設作為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員工培訓上下了很多本錢。但由于規(guī)劃計劃不客觀、制度機制不健全、方法路徑不科學,培訓師不盡心、學員不盡力、組織管理者不盡責,最終使得員工培訓工作達不到預期效果。筆者覺得,靈活運用競賽這個抓手,能夠有效激活員工培訓的一潭春水,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業(yè)務競賽、技能比武是員工培訓工作中的常見做法,也是以賽促培、以賽促學、檢驗培訓成果的重要途徑。但由于許多企業(yè)把競賽比武搞成了精英賽,只在員工人數較多的少數“大工種”之間開展,那些員工人數較少的所謂“小工種”則無緣列入競賽科目,導致一部分員工沒有登臺亮相的機會,從而挫傷了他們學習業(yè)務、鉆研技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由于是精英賽,一些基層單位在開展員工培訓時,往往關注那些能夠代表單位參賽的少數選手,培訓師在授課時也是針對競賽的特點來組織教學,一方面造成大部分員工失去參加培訓與競賽的機會,一方面因為“應賽培訓”的思路而造成少數員工競賽能力很強,實際業(yè)務技術能力并不過硬的“高分低能”現象。
近幾年來,筆者所在的J公司堅持競賽工種全覆蓋,競賽選手隨機出的辦法,將每一個工種都列入競賽目錄,讓每名員工都有參與競賽的機會。競賽內容涵蓋了崗位應知應會的業(yè)務理論、操作技能、形勢任務、規(guī)章制度、企業(yè)文化以及黨建時事等全方位內容。每個季度組織兩個崗位工種的技術業(yè)務競賽,循環(huán)往復不間斷。如此,員工必然立足崗位、放眼全局,加強業(yè)務知識的學習和技術技能的訓練,學到真知識,練出真本領。
各個基層單位做到員工培訓常態(tài)化、全員化,結合企業(yè)生產經營、基礎管理、隊伍建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等確定培訓內容,確保培訓內容的全面性、針對性。去年第三季度舉行的業(yè)務技能競賽中,一名即將退休的老員工被隨機抽中參加了業(yè)務技能競賽,其競賽成績排在同工種的倒數第二位。成績公布之后,這位老員工感到顏面掃地,因為快要退休而放松了業(yè)務學習,最終以這樣的遺憾退休離崗。這件事情成了基層單位員工培訓中的反面案例,對員工的觸動很大。現在,員工培訓中厭學、躲學、拒學以及消極應付的現象大大減少,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培訓的效果得到了持續(xù)提升。
長期以來,企業(yè)開展業(yè)務比武競賽往往以個人賽的形式居多,通常也是那些教育培訓中的學員參加比賽,很少有團體賽,也很少組織企業(yè)內訓師參加競賽。這樣的業(yè)務競賽對培訓師的壓力不大,而且培訓師沒有實際參與競賽,對員工在競賽中表現出的優(yōu)勢與短板認識不充分,不能把競賽中的心得體會用于員工培訓之中,很難通過競賽改進培訓質量。另外,在導師帶徒活動中,少數師徒之間轟轟烈烈簽訂培養(yǎng)協(xié)議之后,相互溝通交流很少,只有到了協(xié)議期滿考核時,導師倉促編寫培養(yǎng)總結,使得導師帶徒活動開頭熱、過程冷、結尾緊。
J公司在組織業(yè)務技術競賽時,除了常規(guī)的個人賽之外,還經常組織團體賽,以培訓班級、基層單位或基層班組為單元參與競賽,培訓師與學員全部參與其中。同時,把導師帶徒工作也列入業(yè)務技術競賽比武之中,導師與徒弟結成對子開展雙人對抗賽,賽出師徒能力的長短。由此,要想取得團體競賽的好成績,必須從導師到學員個個注重學習,加強技能訓練,不能有一個人掉隊。這樣的競賽方式,有效地激發(fā)出教學雙方的學習積極性,導師更用心,學員更盡力,員工培訓中導師與學員共同探討、創(chuàng)新和改進培訓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導師帶徒的質量,不僅教會了徒弟,也提升了師傅,使員工培訓的效果更加顯著。
觀察許多企業(yè)的業(yè)務競賽比武,“運動員”往往都是一線崗位工人,領導者和管理者常是以“裁判員”的身份出現。這種競賽比武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yè)把員工培訓的目標框定在一線操作工人身上,領導者和管理者往往不屑于學習生產技能,許多領導者與管理者具有優(yōu)越感,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能力比一線員工業(yè)務水平高。事實真是這樣嗎?不完全是。
從企業(yè)生產實踐可以看出,有些領導者和管理者對生產操作技術不十分熟悉,是典型的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上的矮子。有這樣一個事例:某企業(yè)維修隊黨支部書記帶領維修人員執(zhí)行維修任務,在維修現場,一名登高作業(yè)的員工請他遞一把某尺寸的內六角扳手,可這位領導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內六角扳手,更弄不清這種扳手的尺寸。試想,這樣的干部在組織生產時能有號召力嗎?他在員工面前指手畫腳,員工能服氣嗎?
為了讓各級干部的技術水平能夠適應企業(yè)生產經營的需要,J公司開展業(yè)務競賽時,各基層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必須確定一兩個專業(yè)工種,與員工一樣列入參賽名單,隨機抽取參加競賽,不得以任何理由逃避競賽。他們的競賽成績既記入單位集體成績,也作為個人成績與其他選手一同排序公布。
過去在員工培訓中,干部只到培訓課堂做個動員,隨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干群同臺打擂制度實施后,許多基層干部與員工一起參加培訓,一絲不茍地完成培訓作業(yè),與員工一道開展操作訓練。不管是行政干部、技術干部還是黨務政工干部,都必須靜下心來學業(yè)務、學技術,否則就可能在競賽中名落孫山,降低自己的威信。
員工培訓具有針對性,培訓形式具有吸引力,培訓內容能夠入腦、入心、入行,除了得益于員工培訓計劃、規(guī)章制度、獎懲機制等科學健全并得到嚴格執(zhí)行之外,更主要的因素是導師的培訓理念正確,備課認真,培訓方法得當,學員充分認可。因此,深化培訓教學改革,探索適合大多數員工口味的培訓舉措就顯得尤其重要。
為此,J公司把導師的培訓教學也作為比武競賽的一個重要項目,定期組織開展培訓教案比賽、課堂教學比賽、現場實踐比賽,通過專家、培訓師、學員、基層領導共同參與評議打分,賽出冠、亞、季軍,以競賽成績決定培訓師的資格,以競賽成績兌現培訓師的教學津貼,以此促進培訓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責任感。過去,少數導師只管埋頭授課,至于學員聽懂聽不懂并不上心;現在,培訓師不僅注重抓好課堂培訓,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而且還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和生產崗位,聽取干部群眾對員工培訓工作的意見與建議,跟蹤了解參培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導師之間還經常開展培訓教學研究,完善自己的培訓教案,努力提高培訓效果。
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除了創(chuàng)新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之外,落實激勵機制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觀察發(fā)現,有些企業(yè)把員工比武競賽當成一項簡單的活動來開展,對競賽獲獎選手的獎勵如同組織開展小型文體活動那樣,發(fā)給幾十塊錢的紀念品,根本體現不了競賽成績的價值量,更談不上打動人心。試想一下,當今員工的月工資已經幾千元,區(qū)區(qū)幾十塊錢的獎勵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正因為如此,許多員工寧愿不要這個所謂的獎勵,也不愿意勞神費力地參加培訓和比賽,樂得輕閑自在。
員工培訓也好,技術業(yè)務比武競賽也罷,當然不應該沖著物質獎勵而去,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獎勵來刺激,導師與學員參加培訓與競賽的熱情必然難以有效激發(fā),即使一時興起,也難以持久穩(wěn)定。為此,J公司拿出員工獎金額的30%設立員工培訓競賽獎勵基金,根據不同競賽形式、參賽選手人數,明確各名次的獎勵標準。同時,對于競賽成績排名倒數的幾個名次,明確了扣發(fā)獎金的標準。比如,一次80人以上的比武打擂,理論與實踐競賽總分獲得第一名的選手,可以得到5000元獎勵;反之,如果在競賽中排名倒數第一,就要在月度考核發(fā)放獎金時扣發(fā)1000元。如此獎勵與扣發(fā)相比,第一名與倒數第一名的收入差距達6000元,基本上達到甚至超過員工一個月的工資水平。在如此大力度的物質獎勵面前,員工參加培訓與競賽的內生動力必然會高漲起來。過去隨機抽取到誰參加競賽,有的人甚至認為是倒霉的事情,情緒非常低落,而現在則認為是十分幸運的事情。可見,物質獎勵對于激發(fā)員工培訓的熱情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除了上述五方面之外,J公司還對培訓與競賽的優(yōu)勝者進行大力宣傳表彰,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熒屏展示其風采,增強其榮譽感與自豪感;用培訓與競賽成績對員工進行崗位技能鑒定,不勝任者及時調整崗位,對優(yōu)勝者及時晉升技術等級,以此兌現技能等級薪酬;把培訓師、管理人員以及參加培訓競賽員工的表現與貢獻,作為選拔任用干部、職稱評審、先進評比的重要參考依據,讓員工培訓有為者也有位。去年,J公司的一名員工因為兩次在本企業(yè)同工種競賽中獲得冠軍,并代表本企業(yè)參加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組織的技能大賽獲得冠軍,被企業(yè)授予“首席技能大師”榮譽稱號,享受與企業(yè)副總工程師同等薪酬待遇,并專門為他建立了“大師匠心工作室”,讓他擔綱工作室負責人,專注于企業(yè)的員工培訓和技術革新工作,真正體現了“有為者必有位”的選人用人導向,營造了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