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贛馬中心小學(222124)
語文教學中的“表演”,是指師生借助演唱、道具、場景、動作、表情、音樂等來表現(xiàn)和傳達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情緒、情感的一種教學方式。課文表演,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分為不同的層次,有的僅需要想象表演,有的需要語言表演,有的需要動作表演,有的需要全表演。表演的目標都指向兒童言語智慧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課堂表演,應從喧鬧式、表面式的淺層表演走向創(chuàng)生式、語用式的深層表演。
所謂“靜”演,即課堂表演中,不借助外在的道具和場景,完全在兒童的朗讀或靜態(tài)的展示中完成表演。這樣的表演雖然“虛幻”、沒有什么形象支撐,但兒童仍然充滿興趣,在想象中理解、感悟、內(nèi)化語言。
教學《變色龍》一課,教師讓學生扮演靜態(tài)的變色龍。教師讓全體學生朗讀課文;請一個學生盡力表演變色龍的外形,表現(xiàn)它的外貌、細節(jié),顯得情趣盎然。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教師請學生根據(jù)各種“俑”的特點,小組合作或單獨表演,上臺做靜態(tài)的“平面模特”,以表現(xiàn)出兵馬俑的形態(tài)和表情。有的小組表演兵車俑,他們找來凳子做兵車,找來笤帚做兵器,還原文中的描寫。在表演中,負責導演的學生睜大眼睛去發(fā)現(xiàn)文字描寫的具體細節(jié),以糾正臺上學生的表現(xiàn);臺上表演的學生盡力配合,還原文本的形象。最后,教師結(jié)合課文,讓學生進行朗讀,再度感受、理解和想象兵馬俑的形象。這樣的靜態(tài)表演,把學生的注意和理解引到了文本的細微處,使他們充分關注文本的語境。
《金蟬脫殼》一課有一段對蟬蟲脫殼的精彩、細膩的描寫。教學中,借助邊讀邊動、邊動邊悟的局部表演的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當讀到蟬蟲的一系列脫殼動作時,學生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讓一個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學生進行朗讀。這樣,使學生既感受了作者對蟬蟲動作的準確描寫,又體悟到了文章的描寫順序。教學《變色龍》一課,為感受變色龍“一目能二視”的神奇特點,教師請一個學生上臺進行“眼動”實驗。先讓學生兩個眼睛同時看相同的方向,然后要求學生左右眼看不同的方向。學生當然做不到,這使他們覺得有趣。在一片歡樂中,學生鮮明地感受到了變色龍眼睛的神奇。
“半”演,就是為還原文本情境的局部表演,或借助部分表演手段,如語言、表情、動作等來還原、表現(xiàn)文本最精彩的部分,它直指兒童言語智慧的形成與發(fā)展。
王崧舟老師教學《兩小兒辯日》時,他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分別演兩個小兒,要求他們在教師的引讀后認真地讀好課文中的對話。在讀完原文中的提示語和對話之后,王老師分別改動原文中的提示語:“(1)一小兒不服曰;(2)一小兒爭辯曰;(3)一小兒扯著嗓門曰;(4)一小兒以腳跺地曰;(5)一小兒以手相指曰;(6)一小兒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苯處煵粩嘣O置新的提示語,不斷地反復引讀,層層遞進。教師以層遞的方式不斷地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反復辯斗,情緣境生。教師善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實現(xiàn)了一種純語言的游戲表演,促進了從品讀、演讀到美讀境界的升華。
在教材中的課文,作者常會采用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簡單還原文本的表演,只是處于表演的第一層次,即源于文本。如果在此基礎上能靈活進行即時的創(chuàng)生性表演,人物的性格特點將更加突出;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運用語言、生發(fā)智慧的契機。薛法根老師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他自己表演湯姆,讓學生表演爸爸。在表演中,薛老師即時補進文本中沒有的對話:“為什么要放掉?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爸爸,這兒也沒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魚就不用放了?!痹谶@樣的對話表演中,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次思維的碰撞與言語的創(chuàng)生,可謂相當精彩。
所謂“全”演,就是調(diào)動學生的全部身心,運用多種表演方法進行的表演。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采用“全”演的方式。如果運用不當,只是簡單地根據(jù)文本來進行表演,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學生的興趣并不高,這樣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這就要多進行創(chuàng)造,讓學生的情感真正活起來,讓表演產(chǎn)生應有的作用。
在文學理論中,接受心境是指讀者閱讀的情緒狀態(tài),主要有欣悅、抑郁和虛靜。欣悅,是指閱讀主體進入閱讀活動時所具有的振奮、歡快和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借助表演,能把讀者的接受心境激發(fā)至“欣悅”的狀態(tài),便能取得教學的成功。根據(jù)文本的情境,設置與文本相反的情境,進行“反演文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墩\實與信任》一課,在朗讀完文中人物打電話的幾段話后,教師設置反面的情境:“如果當時作者后悔了、抵賴了,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呢?請同桌合作,演一演。”這樣的反向表演,使學生進入了閱讀與對話的“欣悅”狀態(tài),深刻體會到文中人物的誠實與信任。
已故大師于永正諄諄教誨我們:“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少些嚴肅,多些活潑吧!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吧!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吧!放下架子,走下講壇,把自己置于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吧!”他一生努力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他風趣、幽默的教學給“學生留下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情!”在教學中,他經(jīng)常采用幽默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學《小稻秧歷險記》中,他表演的“噴霧器大夫”,令人難忘。在教《歇后語編故事》中,他演“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里的“雞大媽”給人印象深刻。他包上頭巾,臂挎竹籃,惟妙惟肖,那種情境、語境給了學生無與倫比的快樂,情智激發(fā)可謂一絕!他的教學始終讓學生徜徉在童心童樂之中。他說,幽默固然有賴于知識的豐富、思維的敏捷、口語的暢達,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愛心、博大的胸懷、樂觀的情緒、爽朗的性格。這給我們啟迪。
意義與語境是語用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習語言、內(nèi)化語言、表達語言、創(chuàng)生語言、形成智慧應是每一個語用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基本要求。創(chuàng)生文本、續(xù)演故事的策略就符合這樣的邏輯。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后,教師安排學生續(xù)寫、續(xù)演:“管家回府以后,把公儀休拒收禮物一事稟報了他家大人。他家大人會怎樣想、怎么做呢?如果那位大人想親自送禮,會有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展開想象,續(xù)寫劇本,然后合作表演?!边@樣續(xù)寫,不僅延續(xù)了文章的故事邏輯,更是讓學生按照戲劇的形式創(chuàng)生了新的語境,生發(fā)出新的意義。
語用式表演提升了常態(tài)表演的語用價值,讓表演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發(fā)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使兒童的感官變得敏銳、思維變得敏捷,提高了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