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紹侯先生與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2018-02-24 15:29:32
許昌學院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宋書屯田朱先生

陳 長 琦

(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朱紹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名家。1926年,先生出生于沈陽新民,1954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班,是新中國建立后培養(yǎng)的第一批中國古代史研究生之一。先生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時就主攻魏晉南北朝史,因此,也可以算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之一。先生畢業(yè)后即由原國家高等教育部分配至河南大學工作,至今已經在河南大學工作六十多年,先生長期在中國古代史領域,特別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史學研究人才,為中國古代史研究,特別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先生還長期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為組織與推動全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學術界的贊譽。

先生從1954年踏入河南大學起,即主講中國古代史課程,并擔任《中國古代中世紀史》講義中的魏晉南北朝史部分的編寫,曾寫下了三十萬字左右的教材,這是先生第一次對魏晉南北朝史所進行的系統(tǒng)總結,也是國內編寫較早的魏晉南北朝史教材之一。1985年,先生曾經提議由我參與,和他一起對這部教材進行整理與補充,以期重新編寫、完成一部具有自己研究風格與特點的魏晉南北朝史,但由于后來我離開河南大學,沒有完成先生的這一愿望,至今仍存遺憾。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用力甚勤,他功力深厚、視野廣闊,研究課題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個時段,如三國、兩晉、十六國、北朝、南朝等時段都有涉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以及古籍整理等方方面面都有發(fā)明。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做一介紹。

一、政治與社會研究

魏晉南北朝時代,在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處于中國古代漢、唐這兩個強大、統(tǒng)一的王朝之間,從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的觀念出發(fā)觀察這一時代,無疑看到的是這一時期大一統(tǒng)王朝的崩潰、國家的分裂,然而,統(tǒng)一與分裂僅僅是歷史的表象,其背后則隱藏著王朝崩潰、國家分裂的深刻原因,如果不對其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不對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做全面對比分析,而僅僅簡單地一味從分裂的表象即對魏晉南北朝史做負面的評價,進而認為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一個倒退的時代、黑暗的時代,實際上無助于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做出正確的判斷,無助于我們對魏晉南北朝史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撥亂反正、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下,歷史學界開始對舊的史學觀念、史學觀點進行反思,對魏晉南北朝史在中國古代史中的地位進行重新審視,朱先生走在這一研究的前列,他發(fā)表了《研究魏晉南北朝史要著眼于光明和進步》(《文史哲》1987年第1期)等重要論文,旗幟鮮明地對傳統(tǒng)的魏晉南北朝黑暗論、倒退論進行批評。

朱先生認為,縱觀整個魏晉南北朝史,第一是“要看到這一時期建設時間超過屠殺和混亂時間”。他歷數(shù)這一時期的史實,指出:“首先必須承認三國鼎立是一個建設時期,而不是破壞時期,蜀漢在四川的建設,東吳在江南的開發(fā),其成就都遠遠超過兩漢?!痹诓芪航y(tǒng)治下的北方,大力推行屯田以及租庸調制改革的成功,使北方經濟走出了東漢末年的一派破敗景象“而走向恢復和發(fā)展”。

西晉統(tǒng)一之后,“由于占田制、租調制的推行,農業(yè)生產有一定發(fā)展,曾經一度出現(xiàn)‘太康繁榮’局面”。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學術界通常認為的一個混亂時期,但朱先生仍然指出其值得肯定之處。朱先生指出,隨著“八王之亂”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到來,中國北方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混亂,但是,就是在這個混亂、破壞、屠殺最嚴重的時期,“中國北方也出現(xiàn)了兩次統(tǒng)一、兩個新開發(fā)區(qū)”。兩次統(tǒng)一即指后趙石勒的統(tǒng)一與前秦苻堅的統(tǒng)一。朱先生指出,后趙石勒的統(tǒng)一雖然短暫,但其“在河北地區(qū)勸課農桑,恢復、發(fā)展經濟,建立太學、小學,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都很有成效”。而前秦苻堅對北方的統(tǒng)一,則使關隴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片升平景象”。兩個新開發(fā)區(qū),即指前燕對遼東、遼西的開發(fā)及前涼對涼州的開發(fā)。朱先生認為,前燕對遼東、遼西的開發(fā)與前涼對涼州的開發(fā)使這兩個地區(qū)的發(fā)展都“遠遠超過了兩漢水平”。

南北朝時期,在朱先生的眼里也是一個發(fā)展時期。朱先生認為,南北朝時期雙方的戰(zhàn)爭主要是發(fā)生在長江以北和黃河以南的邊界線上,而且后來進一步縮小在江淮之間,而南北方的腹地則受戰(zhàn)爭影響小,“經濟、文化一直保持上升、發(fā)展的勢頭”,“荊揚地區(qū)的發(fā)展,已超過兩漢時期的關中”。

第二是“要看到民族融合的重大成果”。朱先生指出,在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矛盾與戰(zhàn)爭中“北方的五胡,南方的山越、蠻族、奚族,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與斗爭,大部分與漢族融為一體”。朱先生評價“在這種民族大融合中形成的隋唐時期新漢族,精神面貌及其性格與以前完全不同,民族素質大大提高……創(chuàng)造出了隋唐時期繁榮昌盛新局面”。

第三是“要看到封建生產關系進一步完善和鞏固”。朱先生認為,“曹魏賜公卿租??蛻糁频念C布,東吳領兵制,賜客制的建立,就是政府開始承認了地主占有佃客的合法性。西晉的蔭客制及東晉的客注家籍的規(guī)定,使地主占有佃客的合法權利在法律上被正式肯定下來”。他指出:“魏晉南北朝的封建生產關系,比秦漢時期有明顯的進步,是封建生產關系進一步完善、鞏固的表現(xiàn)。這是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大進步?!?/p>

第四是“要看到科學文化的巨大進步”。朱先生認為,這一時期科學文化的成就超過了秦漢時期的水平。如灌鋼冶煉技術的發(fā)明,指南車、千里船、水排的創(chuàng)造,“是生產力有巨大進步的鮮明標志”,《齊民要術》“是世界農業(yè)史上一部劃時代巨著”,青瓷“達到完全成熟的歷史階段”,造紙技術的發(fā)展使其完全替代竹木簡成為書寫材料,“對于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而在科學領域這也是一個成就輝煌的時代。虞喜的歲差研究,祖沖之的圓周率計算,華佗的麻沸散發(fā)明,以及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對醫(yī)學的貢獻,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成就”。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后漢書》《三國志》“成為以后史學著作的楷?!保ò参膶W、陶淵明的田園詩“令人嘆為觀止”。值得補充的是,2015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宣布,將該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從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開創(chuàng)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shù)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正是葛洪《肘后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挽救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的生命,成就了中國醫(yī)學的世界影響。

朱先生指出,在這一歷史時期“國家雖然處于分裂割據(jù)、動蕩混亂時期,但歷史并沒有倒退,而是在迂回曲折中前進,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朱先生對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的深刻認識與宏觀評價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收,成為人們的共識,“倒退論”“黑暗論”漸已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這一學術史的回顧,有助于我們了解前輩的貢獻、了解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學術進程。

魏晉南北朝史的開端是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也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朱先生先后發(fā)表《略論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收錄《雛飛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學月刊》1991年第1期)、《“借荊州”淺議》(《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等論文,對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與過程進行解析。朱先生的研究長于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善于從宏觀出發(fā)把握歷史的面貌,從微觀分析揭示歷史的真相,因此往往能夠解釋歷史的真諦。針對有學者提出“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形成的原因”,朱先生從宏觀上進行了剖析,朱先生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tǒng)一,三國鼎立的形成,首先是歷史的必然性的體現(xiàn),“一個歷史局面的形成,是由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出現(xiàn)的必然因素起決定作用的。赤壁之戰(zhàn)和其他戰(zhàn)役一樣,是一個偶然事件。偶然事件對歷史不能起決定作用。因此,說赤壁之戰(zhàn)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或者說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的提法都是不恰當?shù)摹?。朱先生指出,歸納三國鼎立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即由于東漢末年軍閥及地方地主勢力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了分裂割據(jù)的條件;三國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在一定的地主集團支持下,而鞏固了自己的勢力;南北方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出現(xiàn)了勢均力敵的鼎足而立的形勢,三峽、劍閣、長江天塹的地理條件,也成為三國鼎立的暫時因素,而人心向背問題也起了一定作用。”朱先生的觀點,對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深刻的解釋。

二、經濟與土地制度研究

朱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著力最多的,應該是經濟方面,特別是土地制度方面。在這一領域他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代表作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一書。在這一著作中,朱先生從中國古代經濟研究的最基本問題——土地問題著手,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所有制關系、國家對土地的管理與經營、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等土地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系統(tǒng)的、細致的研究。

中國古代社會屬農業(yè)社會,農業(yè)是社會的主導產業(yè),而農業(yè)生產賴以依存的基本條件就是土地,所以對土地所有制關系、土地的管理與經營等問題的研究,是我們研究古代經濟,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必要途徑。正是基于此,朱先生的土地制度研究,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僅僅研究土地管理形式,而是將其與社會的發(fā)展、土地所有制關系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他力求在研究中找出魏晉南北朝經濟與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 找出國家在分裂時期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三國時期的屯田制度發(fā)軔于曹魏,此后被孫吳與蜀漢所采納,成為三國時期重要的國家土地管理與經營形式。朱先生首先對屯田產生的原因,其經營管理形式、屯田民的來源與身份地位、屯田制度的歷史作用進行了系統(tǒng)考證與分析。

朱先生指出,屯田制度雖然是曹魏統(tǒng)治區(qū)普遍推行的一種制度,但其最集中的地區(qū)則在三類地區(qū)。第一類是“曹魏的首都及其舊根據(jù)地周圍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所實行的屯田,“其目的是充實曹魏政權的經濟實力,保證軍隊、政府的糧食供應”。第二類是為了加強邊境地區(qū)的防御力量,在吳蜀接壤的地區(qū)屯田,其目的是保障駐軍的軍糧供應。第三類是在交通要道及運輸線附近的屯田,其目的是為了保障運輸隊伍的糧草供應。因此,從整體上來看,曹魏屯田的目的是為了軍事的需要。

曹魏的屯田有民屯與軍屯兩種形式。民屯主要是政府招致屯田客,以軍事方式編制,設置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進行管理的一種屯田形式,屯田客承租國家的土地,不能自由遷徙,按照土地的收獲,向國家繳納50%~60%的田租,同時,還要承擔一些勞役。軍屯則是由軍隊系統(tǒng)組織的屯田,屬軍隊在沒有軍事任務時所承擔的一種“且佃且戰(zhàn)”“且佃且守”活動。屯田兵與屯田客一樣承擔著大體相同的田租負擔。

朱先生認為,曹魏的屯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具有積極意義。他指出,首先是在恢復北方經濟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在屯田中還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同時還推廣了區(qū)田法,注意精耕細作,使產量大大提高,對恢復殘破的北方經濟,發(fā)展北方的農業(yè)生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次,是為曹魏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屯田“把大量流民安置在國有土地上,使大批勞動力不至于流入豪強地主門下,增強了經濟實力,給曹魏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對于三國時期孫吳與蜀漢的屯田制度,學術界過去關注不多,朱先生鉤沉索引,對孫吳與蜀漢的屯田制度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朱先生指出,孫吳與蜀漢的屯田與曹魏一樣,亦有軍屯與民屯兩種形式,并且孫吳與蜀漢的屯田最初也是為了解決軍糧問題而采取的行動。孫吳的屯田主要集中于與曹魏對峙的江淮防線,特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廣泛分布。蜀漢的屯田則主要集中于東、南、北三個方向。北方地區(qū)的屯田,集中于漢中,明顯是為了支援對曹魏的戰(zhàn)爭;東方的屯田則是沿與孫吳對峙的長江防線分布;南方的屯田集中于庲降,主要是為了保障經營南中的軍事活動的軍糧需要。特別是對庲降地區(qū)軍屯問題的考證,雖然話語不多,但其揭示了過去學術界忽視的蜀漢南中軍屯的存在及其在蜀漢經營南中活動中的戰(zhàn)略意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朱先生認為,從歷史發(fā)展的流變來看,三國時期曹魏、孫吳、蜀漢的屯田制度“上承兩漢的屯田制與假田制,下沿至兩晉南北朝各個時期,但是這種制度唯獨在三國時期,對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取得成效最大”。三國中又以曹魏的屯田制收效最為顯著,無論是軍屯和民屯對于恢復和發(fā)展北方的農業(yè)生產,都起了巨大作用,也為北方統(tǒng)一南方奠定了經濟基礎。

朱先生對西晉土地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西晉占田、課田問題研究方面。西晉占田、課田問題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一個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對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發(fā)表有大量論文。除朱先生外,中國學者唐長孺、張維華、王天獎、高敏、高志辛等都發(fā)表過相關論著。日本學者宮崎市定、米田賢次郎、越智重明、堀敏一、鈴木俊、西村元佑等都提出過看法。日本學者認為,對于土地制度的研究,“從研究文獻的密集這一點來說,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里恐怕數(shù)得上第一”[1]291。雖然我們并沒有做過精確統(tǒng)計與比較研究,僅從宏觀了解來看,這一判斷大體是不錯的。

2007年,在武漢大學舉行的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年會上,日本學者伊藤敏雄提交會議的論文《日本學者關于占田課田制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就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歸納與總結。伊藤以西晉的占田、課田制為中心,根據(jù)占田和課田的對象與其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方式,將日本學者的研究進行整理,觀點概括為A、B兩類。A說把占田和課田作為不同系統(tǒng)分離開(把占田和課田理解成各個不同的農民戶為對象)。B說理解為占田和課田是以同一農民戶為對象而組成的。

A說認為,占田制和課田制是分別針對不同郡縣民的田制,也就是說,占田制和課田制屬于不同系列的兩種土地制度。占田制以曹魏以來的郡縣編戶為對象,課田制則以曹魏屯田制廢止后新編入郡縣的編戶為對象。占田制帶有私有制的性質,課田制由于來源于舊屯田,具有國家所有制的性質。因此,在土地所有制和編戶種類上各自形成了兩組概念,即占田與課田,占田民與課田民。既然土地所有制的性質不同,兩種編戶所承擔的租調額自然不同。這一學說由宮崎市定首倡,繼承這一說法的主要有米田賢次郎和越智重明等人。

B說將占田與課田看作是國家針對同一農戶設計的田制。由于以同一農戶為對象,因此是一種復合的田制。既然是復合田制,根據(jù)組合方法的不同又可細分為B1、B2、B3等三種。

B1說,認為占田和課田是針對同一戶中不同男女所實施的田制,占田的對象是戶主,課田的對象是戶主以外的“余夫”。這一說法的支持者主要有玉井是博、曾我部靜雄、鈴木俊、西村元佑等。

B2說,認為占田和課田都針對同一民丁實施的,尤其是戶主。課田的畝數(shù)包含在占田的畝數(shù)之中。比如,戶主丁男可以擁有70畝的占田,其中50畝為課田;戶主之妻擁有占田30畝,其中20畝為課田。這一學說得到天野元之助、堀敏一等人的支持。

B3說,在占田和課田以同一民丁(特別是戶主)為對象這一點上與B2說相同,不同之處在于,B3說沒有把課田包含在占田之中。比如,戶主男子在占田之外還可獲得50畝課田,丁女和次丁男也以此類推。這一說法主要的支持者有吉田虎[注]另外可參考張學鋒:《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181~183頁。。

相對于日本學界主要關心占田、課田的形成及其對象,中國史學界關注的面要更寬一些。中國學者不僅關注占田、課田的形成及其對象,更關注占田與課田的所有制性質,即生產關系。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不僅有解釋占田的授田說、限田說、稅制說、限額內私田申報制度說,以及解釋課田的勞役地租說、耕作分攤說、佃戶公田賦課說、稅制說等,還有國有土地所有制說、私有土地所有制說、混合制土地所有制說等。

朱先生在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fā)表的《關于屯田制、占田制》(《史地教學通訊》1957年第7期)、《關于西晉的田制與租調制》(《理論戰(zhàn)線》1958年第2期)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fā)表的《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中,系統(tǒng)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朱先生基于對秦漢土地制度的研究與把握,從發(fā)展、變化與聯(lián)系的視野出發(fā),指出,“占田制是屯田制破壞的基礎上而頒布的一種土地制度,西晉的占田制只對原來居住在屯田區(qū)的屯田農民有實際意義,它是在屯田制破壞之后,政府公布的允許和限制農民占有一定數(shù)量土地的法令,而不是對全國自耕農重新分配土地”。這一研究,與日本學者所提出的“占田制和課田制屬于不同系列的兩種土地制度。占田制以曹魏以來的郡縣編戶為對象,課田制則以曹魏屯田制廢止后新編入郡縣的編戶為對象”迥然不同,指出實施占田制的對象是原來屯田制下的屯田民,而不是日本學者所認為的是原來的郡縣民,對占田制的來源與形成提出了新的解讀。關于占田制的土地所有權性質,朱先生指出占田制其實是一種長期占有制,并在向私有制方向發(fā)展的國有制,“占田制對土地的分配,有授無還,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像秦漢的名田制和爰田制。從法律的角度講,受田的農民只有長期占有權、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但是,正如我們在論述秦漢名田制、爰田制已經說過的那樣,土地已經長期占有,必然向土地私有發(fā)展,占田制也是這樣,從它頒布的那天起,就向土地私有制方向發(fā)展,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關于西晉的課田,朱先生認為所謂課田,并不是同日本學者所說那樣,是西晉政府針對屯田民所采取的一種土地制度,也不是一些中國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屬“課稅之田”,或者屬于一種賦稅制度。朱先生指出:“西晉的課田制,既不是土地制度,也不是賦稅制度。它是一種勸民歸田的督耕制。”朱先生指出,放眼歷史,“雖然正式提出課田制是在西晉,但是,這種制度并不創(chuàng)始于西晉。最早起源于西漢的邊境屯田”。在西漢宣帝時期,將軍趙充國率軍在河湟地區(qū)屯田,就采取了考課士兵耕田的方法,“這應是最早的課田督耕制”。這一制度在東漢、三國曹魏時期都推行過,“曹魏在劉廙的建議下,全面推廣了課田制”,《晉書·傅玄傳》提到,傅玄曾評價曹魏課田效率說:“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本褪怯辛ψC明。朱先生對課田的認識與解說獨樹一幟,推進了有關西晉田制問題的研究,至今在學術界仍有重要影響。

北魏的均田制是學術界關注的又一重要問題,它是隋唐均田制的直接淵源,對南北朝、隋唐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在朱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史的系列研究中,北魏均田制的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朱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北魏均田制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七個方面:

一、均田制是一種帶強制性的國有土地還受制度?!熬镏剖紫仁窃趪型恋厣蠈嵭械摹?。北魏政府所掌握的大量無主荒地,是均田制得以頒行的物質基礎。均田制有國有土地還受的具體規(guī)定,受田農民的遷徙自由受到嚴格限制,這一制度,強制性地把農民束縛于一定數(shù)額的國有土地上,受田農民實際上是北魏國家的農奴。

二、均田制并不觸動土地私有制,相反,它是保護土地私有制的。均田制規(guī)定“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即使農戶原有的桑田超過均田制所規(guī)定的額度,超過的部分可以以露田之名沖減應受露田之額,但也不做還受之列。同時,桑田皆為世業(yè),即使以后家庭人口減少,桑田數(shù)額超過規(guī)定也不需歸還國家。

三、均田制維護大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以國家所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并不觸動已有的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同時,北魏均田制規(guī)定奴婢可以與農民同樣授田,且對奴婢的數(shù)量沒有限制,又規(guī)定耕牛也可以授田,這樣強宗豪族便可通過廣蓄奴婢和耕牛,合法地大量占有土地。

四、均田制對土地買賣的限制,從立法形式上破壞了土地私有權的完整性,并對大土地所有者兼并小農多少有所限制。而實際上均田制并未能真正禁止土地買賣。

五、均田制實際不均。均田制并不是均分土地,它不觸動土地私有制,同時維護均田制頒布前貧富懸殊的現(xiàn)狀。

六、均田制關于照顧老小貧弱和疾病者的規(guī)定,應該是源于儒家思想,并非所謂源于“公社傳統(tǒng)”。

七、均田制中有關“諸宰民之官,各隨地給公田”的規(guī)定,開后來職分田與公廨田之先河。

朱先生指出,均田制是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當時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因為它適應了當時的歷史形勢,所以它能夠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達三個世紀之久。

朱先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問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及其系列成果,既推動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深入,也奠定了其在魏晉南北朝史學界的顯著地位。

三、文獻整理與研究

對魏晉南北朝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是老一輩學者非常重視的一項史學基礎工作,也是一項惠及后人的大德修為。朱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領域的文獻整理工作,代表作是《宋書》的校注。1995年,先生以年近七十之身,承擔了《宋書》的整理與注釋的主編工作,我當時剛年過四十,受先生之命,承擔《宋書·百官志》及近二十卷《列傳》的校注工作,承擔這一任務的還有程有為、龔留柱等師兄。在先生的主持下,我們確定了校注所用的工作底本、校本、參考文獻,以及工作原則與規(guī)程。先生雖年近古稀,但對學術的認真與執(zhí)著絲毫不亞于中青年人,他對我們交上的稿子,像批改作業(yè)一樣進行逐字逐句的審核、校對,對審查出我們應注而漏注的地方、錯誤的地方,可能考慮我們工作忙,沒有返回讓我們補注或修改,而是自己親自進行補注與修改,當看到稿子中熟悉的先生筆跡,我不禁為之動容。整部《宋書》的校注稿,最后約有六百萬字,通讀一遍已屬不易,而先生讀了不知多少遍,為之所付出的心血,更是難以為外人所知。先生對學術的認真與執(zhí)著,也時時成為對我的無言教誨與鞭策。

《宋書》是系統(tǒng)記載南朝劉宋一朝六十年歷史的史書,歷代視之為正史,至清代列之為二十四史之一,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端螘烦蓵谀铣R的永明(483—493)年中,數(shù)百年間以抄本傳世,漸見殘缺、散佚,到北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宋仁宗下詔由閣臣收集天下佚書,進行整理讎校,這一工作大約進行了50年左右,到徽宗政和(1111—1118)中方完成,并由國子監(jiān)刻印,頒之于學官,這應該是《宋書》的第一個刻本。但不久,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北宋文化典籍遭到滅頂之災,包括《宋書》初刻本在內的許多典籍都在此刻被毀滅。我們今天所能夠看到的《宋書》最早的版本,是在宋刻本的基礎上,經歷元、明補刻的所謂遞修本,或謂三朝本。在對《宋書》的校注中,朱先生考察了《宋書》的編撰、成書過程,版本源流,對《宋書》的史學價值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并親自寫下了許多校注成果。還先后發(fā)表了《陳郡謝氏在劉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沈約〈宋書〉述評》(《南都學壇》2001年第4期)、《中華本〈宋書〉校點失誤商榷》(《慶祝何茲全先生九十歲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等論文,對《宋書》的相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先生在比較了至今所見《宋書》不同版本之后認為,目前《宋書》最好的版本,應屬中華書局點校本。但智者千慮,總不免有失誤之處,如同古人所言,校書如同掃落葉,不斷校總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朱先生指出,概括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的失誤,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中華書局點校本沒有發(fā)現(xiàn)的《宋書》原有的失誤。朱先生列舉了五條,在此僅舉兩例。例一為《宋書》卷五十二《王誕傳》:“孫伯符(孫策)豈不欲留華子魚(華歆),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贝颂幱玫洌v的是漢末孫權(仲謀)繼其兄(伯符)控制江東時,曹操以天子之詔詔豫章太守華歆,孫權放華歆北歸的故事,事見《三國志》卷十三《華歆傳》,但《宋書》用典誤孫權為孫策。中華本失校。例二,《宋書》卷九十三《索虜傳》:“赫連定在隴上,吐伐斤乘勝以騎三萬討定。定設伏于隴山彈箏谷破之,斬吐伐斤,盡坑其眾。”這是南朝宋所記載的一例北魏早期與匈奴夏政權赫連定之間發(fā)生的隴山戰(zhàn)役的史事。朱先生考證,在這次戰(zhàn)役中,吐伐斤并沒有戰(zhàn)死,而是戰(zhàn)敗被俘,直到后來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赫連定,攻占平涼,吐伐斤方得以解救歸魏,并被降職為廚事宰臣,倍受屈辱。南朝宋不是當事者,因此《宋書》記事失之于傳聞,未盡考證之職。中華本之誤,在失之于與《魏書》對校。

二是中華書局點校本沒有發(fā)現(xiàn)的《宋書》在流傳中產生的失誤。這里也舉朱先生考證中的兩例。例一,《宋書·武帝紀中》:“吾處懷期物,自有由來?!敝煜壬甲C,《冊府元龜》卷二七五、《晉書》卷三十七引此句均作“虛懷期物”,虛懷即心胸開闊之意,期物即期待有才干的人物之意。此處虛懷誤為處懷,顯然是因為“處”與“虛”字形近而訛,中華本失校。例二,《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況動容竊斧,束裝濫金,又何足論?!敝煜壬甲C,其“束裝濫金”,當為“束裝盜金”之訛。《藝文類聚》卷二十三引顏延之《庭誥》,正作“束裝盜金”。其典出《漢書》卷四十六《直不疑傳》?!氨I”誤為“濫”,亦為形近而訛。中華本失校。

三是中華本《宋書》標點、??敝械氖д`。例一,《宋書》卷二十四《天文志二》:“三年正月,東海王越執(zhí)長沙王義,張方又殺之。”此處的三年正月,接上文太安二年七月敘事之后,以史實揆之,是謂晉惠帝太安三年(304)正月無誤。中華本《宋書》??睍r,誤以周家祿《宋書》??庇洖閾?jù),以為太安紀年只有二年,無三年;又據(jù)《永樂大典》7857所引文,認為“三年”當為“二年”。按晉惠帝太安年間,正是“八王之亂”熾烈之時,政局動亂,年號改易頻繁,不深諳其史者,往往難得要領。朱先生考證,太安紀年其實有三年,但這一年政局動蕩,四易年號,“按太安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改元為永安元年,七月又改元建武,十一月復為永安,十二月又改元為永興元年,一年改了四次年號,讓歷史學家實難抉擇”。再據(jù)《晉書·長沙王義傳》:“義以正月二十五日廢,二十七日死。”可知長沙王義廢在改元前,死在改元后,《天文志》言:“三年正月,東海王越執(zhí)長沙王義?!笔菫閷嶄?。朱先生指出,“寫作‘太安三年正月長沙王義被殺’亦無不可,如改作太安二年正月長沙王義被殺,就鬧出了笑話,屬于誤改”。實際上《晉書·惠帝紀》《晉書·長沙王義傳》都明確記載,太安二年時,長沙王義仍是“八王之亂”的參與者,直至太安二年七月,他都是朝廷權力的掌握者。

結合自己的??斌w會,在此再補充中華本《宋書》點校中的誤改一例?!端螘ざ餍覀鳌窋⑿页贾煊椎墓倩陆洑v,其中有:“幼,泰始初為外監(jiān),配張永諸軍征討,有濟辦之能,遂官涉二品,為奉朝請、南高平太守,封安浦縣侯,食邑二百戶?!边@段話中,“官涉二品”一句,引起??闭叩淖⒁狻T谟脼樾?惫ぷ鞅镜乃卧魅f修本、明北監(jiān)本、毛氏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百衲本《宋書》中,其實這句話均一致,即皆作“官涉二品”字樣。但??闭邔Α肮偕娑贰币痪涓械嚼Щ?,認為,“官涉二品”應當是朱幼做官做到官階二品的官之意,但遍檢文獻,檢索朱幼之官宦經歷,發(fā)現(xiàn)朱幼本人一生都沒有做過官階二品的官。矛盾如何解決?困惑中,校勘者對校了唐人所修《南史》,在《南史·恩幸傳》中,“官涉二品”一句,作“官涉三品”。據(jù)此認為諸本《宋書》中的“二品”皆應為“三品”之誤,遂將《宋書·恩幸傳》“官涉二品”一句,改作“官涉三品”。為此,在該傳校勘記中,專寫說明一條,闡述自己校改理由:“遂官涉三品?!贰鞅咀鳌贰瑩?jù)《南史》改。按朱幼封縣侯,官第三品,其余奉朝請、南高平太守,皆不至三品,官無有涉二品者,《南史》作三品是?!盵2]2320這一校改是不妥的,屬于誤改。一是既然諸本皆作“二品”,說明該文傳承有序,無節(jié)外生枝,應予尊重,不應更改。二是南朝宋的官品不是官階而是任官所需之資品,二品官指的是需要二品人擔任的官。南朝宋、齊文獻中所見“二品官”皆指二品人擔任的官,沒有官階二等的用法。在南朝宋,擔任奉朝請、南高平太守等皆需有二品資品。“官涉二品”,講的是出身寒人的朱幼因軍功而官位得到晉升,得以擔任了奉朝請、南高平太守等這些需要二品資品才能擔任的官,原文并沒有錯。由此可見,在古籍整理中,不能輕易更改原有文字,除非有確鑿的證據(jù)、萬全的把握,寧可存疑,以免失誤。

例二,《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錄謝氏《山居賦》自注,其中說:“鹿苑,說四真諦處。靈鷲山,說般若法華處。堅固林,說泥洹處。菴羅園,說不思議處?!敝腥A書局點校本《宋書》,在上述句子中的“四真諦”“般若法華”旁標書名符號,表明點校者認為“四真諦”與“般若法華”二者為書名。朱先生指出:“佛典中并沒有《四真諦》、《般若法華》這兩種經書。所謂‘四真諦’,也稱‘四圣諦’,是佛陀所悟到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四種真理。在佛經中有講解四諦之法的《四諦經》一卷,為安世高所譯,還有解釋四諦之法的《四諦論》四卷,著者為婆藪拔摩,陳真諦譯。這有關四諦的一經一論,都不叫《四真諦》,故可以肯定‘四真諦’不是經名?!闳舴ㄈA’更不是經名,而是兩種學說。所謂‘般若’,漢譯為智慧。……有關宣傳般若的經書有《般若經》、《般若心經》、《般若道行經》等?!彼^“法華”,是妙法蓮花的簡稱?!胺鸾桃陨徎ǖ幕ㄩ_花謝,蓮成蓮落的過程比喻佛家虛(暫時存在)和實(萬有本體)變化的妙法。其理深奧,比喻淺明。有關妙法蓮花的經典,有《妙法蓮華經》、《法華論》等。”朱先生進一步指出,從《宋書》上述全文來看,“這段文字說的是釋迦牟尼的講道情況。釋迦牟尼雖創(chuàng)造了上述各種學說,但作為經典,當時并未成書。因此只有把‘四真諦’、‘般若法華’、‘泥洹’、‘不思議’都理解為四種學說才是正確的”。

在通?!端螘泛蛯ξ簳x南北朝史書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朱先生給《宋書》的史學價值與地位以較高的評價。朱先生認為,《宋書》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雖不能與《史記》、《漢書》相提并論,但比《后漢書》、《三國志》并不遜色。在南朝四書中應屬上乘”。可謂中肯之論。同時,《宋書》能夠經歷曲折與磨難,成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部記述南朝宋的史書,其本身就是其價值的明證。朱先生指出,“《宋書》流傳至今是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在與沈約《宋書》問世的同時或稍后,還有五種《宋書》也在流傳,如南齊孫嚴的《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的《宋紀》三十卷、蕭梁裴子野《宋略》二十卷、王談《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宋春秋》二十卷,都曾流行于世,但是都被歷史所淘汰而亡佚,惟有沈約的《宋書》歷盡波折而保存下來”,歷史的選擇是公正的。

以上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朱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成就,限于篇幅,只能摘其要者談自己的體會,對朱先生許多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沒有涉及,比如在民族史研究領域,朱先生亦有許多重要成果,他的《三國民族政策優(yōu)劣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就是這一領域內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類似他對魏蜀吳三國的民族政策的綜合研究、比較研究,至今也不多見。又如他在2010年前后,以八十五歲的高齡親自深入考古工地,對曹操高陵所做的調查和研究,以及先后發(fā)表的一系列論文《曹操與曹操墓》(《史學月刊》2010年第5期)、《曹操高陵考古發(fā)現(xiàn)的歷史學意義》《對曹操高陵石牌“獵”字解釋不能以偏概全》《論曹魏政權的歷史地位》(收入《朱紹侯文集 續(xù)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等,對曹操高陵的確定,對墓葬的深入分析,以及由此擴展地對曹操的研究與評價,產生了巨大的學術影響與社會影響,推動了曹操高陵考古工作的進展,推動了對曹操的研究,也推動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深入。

即便已過九十高齡,先生現(xiàn)在也仍然堅持著每天讀書、研究與著述的習慣,繼續(xù)堅持在魏晉南北朝史領域的研究。我非常贊同李振宏兄所講過的一句話,“朱先生是以學術為生命,用生命在做學術”。先生以自己的作為在向我們講述一個真正的學者對生活、生命的理解與追求。先生是我的導師,也是我追隨的榜樣,先生對學術的執(zhí)著與不懈追求,是引領我們的燈塔,也是鞭策我們砥礪前行的動力。

猜你喜歡
宋書屯田朱先生
晏福生:“堅持執(zhí)行屯田政策”
一頂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念戰(zhàn)友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悼朱光潛先生
宋書寒吳煥琴招貼設計作品
藝術評論(2016年8期)2016-05-14 04:48:41
老先生扮演病人為哪般
供暖不好通話作證供暖公司被判退錢
西域農業(yè)考古資料索引(續(xù))
涿鹿县| 永宁县| 正定县| 屏南县| 天津市| 集安市| 务川| 英山县| 井冈山市| 遂昌县| 温宿县| 吴川市| 安新县| 龙海市| 青海省| 葫芦岛市| 汾西县| 九江县| 林州市| 上林县| 平利县| 疏附县| 鹿泉市| 石台县| 潢川县| 五河县| 衡阳县| 德清县| 丰宁| 卢龙县| 高安市| 沿河| 濮阳市| 阿克| 宁南县| 星子县| 富民县| 乡宁县| 清流县| 常熟市|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