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積極倡導學校特色發(fā)展,提升學校品質,將提升學校品質作為創(chuàng)建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抓手。有學者撰文概括了提升學校品質的實施框架,即在構建和提升學校品質的過程中,先進的思想和正確的理念是先導,優(yōu)秀的校長和敬業(yè)的教師是主體,達標的硬件和規(guī)范的管理是基礎,系統(tǒng)的課程和豐富的活動是載體,優(yōu)雅的文化和獨特的品牌是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和社會的認可是目標。[1]這一框架將辦學理念置于先導和核心地位,符合學校文化的內在結構 (學校文化以理念和精神文化為內核,以制度、行為、器物為表征),體現(xiàn)了當代學校文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如果我們將學校辦學理念理解為學校品質的提升,那么,學校品質提升的過程就可以理解為提煉辦學理念、落實辦學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辦學理念的動態(tài)過程。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由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特色建設的倡導和推動,各校千校一面的情況大大改觀,大批學校提出了包括學校發(fā)展目標、學生培養(yǎng)目標、校訓、校風、學風等在內的辦學理念。但從學校品質提升的角度來看,我們有必要追問:學校提出的辦學理念落實了嗎?學校品質有沒有因此而得到提升?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展開調研,并就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筆者自主研發(fā)了《學校辦學理念落實情況調查問卷》,面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展開調查,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89份,其中有效問卷85份。調查對象均為基礎教育階段在職教師,其中女教師60人,占70.59%,男老師25人,占29.41%;擔任學校行政職務的有20人,占23.53%,不擔任學校行政職務的有65人,占76.47%?;趩柧碚{查結果,筆者有如下主要發(fā)現(xiàn)。
1.各校普遍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僅有16.48%的教師認為本校沒有提出自己的辦學理念,其他教師表示本校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且有59.65%的教師能夠清楚說出本校的辦學理念。
2.教師普遍認為,落實辦學理念有助于提升學校品質,但目前辦學理念的落實程度不高,對于未來能否全面落實心存疑慮。在調查對象中,84.7%的教師認為 “如果各項辦學理念變成學校工作的現(xiàn)實,那么我校辦學品質必將得到極大提升”。有35.3%的教師認為“迄今為止,我校辦學理念在學校重大決策中發(fā)揮了指導作用”,40%的教師認為 “迄今為止,我校辦學理念已經(jīng)滲透于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70.59%的教師認為 “迄今為止,我校辦學理念對普通教師的工作方式?jīng)]有發(fā)揮多大影響”,80%的教師認為 “就現(xiàn)實條件來說,我校教育教學工作在短期內不可能達到我校辦學理念的要求”。這說明,各校辦學理念的落實程度不一。
3.部分學校的辦學理念脫離本校實際。52.94%的教師認為 “我校辦學理念比較切合本校實際和本地區(qū)發(fā)展要求”,但也有57.64%的教師認為 “我校辦學理念缺少獨特性,放在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基本適用的”。這說明,部分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本校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缺少個性。
4.部分學校的辦學理念提煉過程沒有充分動員教師參與。僅31.77%的教師表示 “在辦學理念的提煉過程中,我校領導注重動員全體教師獻計獻策”。68.24%的教師表示 “只有學校管理干部參與辦學理念的提煉,普通教師并不知情”。這說明,在辦學理念提煉過程中,部分學校沒有充分發(fā)揚民主,沒有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而這樣的做法既不利于提出切合本校實際的辦學理念,也不利于教師認同、支持并在日常工作中踐行辦學理念。在本次調查中,僅有38.8%的教師表示 “我校教師普遍認同并支持我校辦學理念”。分析顯示,教師是否參與辦學理念提煉與辦學理念對普通教師的工作方式有沒有發(fā)生影響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5.學校普遍重視宣傳辦學理念,但在一些學校,辦學理念未得到學校制度的支持。69.77%的教師表示“學校注重在校園建筑、公告欄、備課本上印刷我校辦學理念”;58.82%的教師表示 “在召開教師會議時,我校領導注重對辦學理念進行闡發(fā)和講解”;52.94%的教師表示 “我校要求全體教師依據(jù)辦學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但是,僅37.64%的教師表示 “我校注重制訂相關制度,以切實推行我校辦學理念”。
6.學校辦學理念得到領導好評,但家長普遍并不知曉。78.83%的教師表示 “我校辦學理念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參觀者的好評”;同時,僅25.88%的教師表示“我校家長對我校辦學理念比較了解”。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筆者認為:在實踐領域,很多學校提出了本校辦學理念,但辦學理念的落實程度不高。這種局面的形成,可能與理念本身不夠合理、理念提煉過程未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辦學理念沒有得到足夠的制度支持、辦學理念落實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等因素密切相關。為了更深入地分析問題,筆者對部分問卷調查對象進行了重點訪談,以探明不利于學校辦學理念落實的深層障礙因素。
1.辦學理念趨同。在廣東某市,學校特色建設尤其是辦學理念提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當?shù)匦姓I導倡導 “一區(qū)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一班一亮點”,各校提出的辦學理念也如繁花錦簇,你校提 “成人教育”,我校提 “立德教育”,可是,就具體闡發(fā)和實際做法來說似乎都差不多。教師A說: “我們學校的主導理念是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相鄰的一所學校的主導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快樂成長。在工作中,我們兩所學校都注重開展社團活動、開設選修課,似乎沒有多少區(qū)別?!苯處烞認為理念趨同是正常的,“理念是宏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是正常的,好的教育理念最終都是相通的?!?/p>
2.理念宣傳形式化。調研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辦學理念并沒有在課堂和校園落實,雖然已經(jīng) “上墻”,但沒有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走進校園,我們可以看到碩大的校訓石、醒目的理念墻,還有散布在校園內的公告欄、辦學理念掛圖或者條幅。但深入校園和課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和校長宣傳的理念有很大距離。教師C說: “校長到處宣傳我們的學校很陽光,關心和支持每一個學生,在公開課上,老師們也會很溫和地對待學生,不管學生表現(xiàn)怎么樣,都會想法子來夸學生。可是,這樣能出成績嗎?平時,我們不會這樣做,該罵還是要罵,該罰還是會罰?!庇谑?,在很多學校,學校辦學理念和教師日常工作就如同 “兩張皮”,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淪為 “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名副其實的情況雖然有,但并不多見。
3.學校管理的科層化特征濃重,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保障。我國學校內部組織結構呈現(xiàn)明顯的科層制特征,校長、副校長、主任、教師之間的關系成為典型的上下級關系,管理干部和普通教師很少能夠進行開誠布公的溝通。在一些學校,雙方甚至成為相互對立的陣營而不是分工合作的伙伴。久而久之,校長習慣于高高在上地發(fā)號施令,不愿意傾聽教師的心聲;而教師也不愿理解校長,每當校長倡導提煉辦學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時,普通教師會認為 “校長又想出風頭、撈政績”。教師D說:“在學校里,校長說了算。校長說要干什么,我們就要干什么……我們的上一任校長提過很多理念,現(xiàn)在新校長又在提理念。反正我也算是老教師了,這些雜事不會派到我頭上來,我樂得清閑?!庇捎谄胀ń處煕]有參與辦學理念的提煉,所以,他們對于校長提出的辦學理念感覺很陌生,在教學、考試、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依舊傾向于按照老辦法來工作,辦學理念因而很難落實。
4.學校制度建設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學校制度與辦學理念的匹配程度不高。制度研究者指出,制度是發(fā)展由可能到現(xiàn)實的中介。[2]就教育改革和學校發(fā)展而言,新型學校制度是新型教育理念轉化為學校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中介,是辦學理念落實于學校日常生活的中介。迄今為止,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特色建設尚沒有充分重視學校制度建設。屢受批判的應試教育理念和方法之所以仍然在學校中勢力強大,就是因為應試教育得到了大量現(xiàn)有制度的支持;而 “全人教育” “陽光教育”等理念之所以不能開花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理念并沒有得到學校制度的支持。教師E認為 “評價方式、獎勵制度與辦學理念一致有利于理念落地生根”,教師F從德育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學校制度與學校理念不匹配的問題: “我們學校的德育理念是讓學生自主管理,但德育處每天安排教師和學生干部對各班進行檢查、扣分、評比,評比結果與班主任津貼、年底評優(yōu)以及職稱評聘掛鉤。為了不落后,班主任只能給學生提出很高的要求,有的班主任全天都待在教室里盯著,這樣還怎么談得上讓學生自主管理、自由選擇呢?”
5.辦學理念落實的監(jiān)督機制缺位。在中小學評估領域,以授牌、排名為標志的象征性評估大行其道,評估專家對于學校日常狀況的了解有限,僅依據(jù)文字材料、宣傳視頻或者一兩節(jié)公開課的情況就對學校辦學狀況做出評價,評價結果自然很難與實際情況相吻合。[3]有些評估也安排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發(fā)言,但這些“被安排”的代表基本都是按照學校要求發(fā)言,并不能代表全體學生和家長??傮w來看,受學校日常工作影響最大、最有發(fā)言權也最關注學校日常工作改進的學生和家長在學校評價中沒有發(fā)言的機會,他們無力督促和要求學校按照辦學理念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從學校特色建設走向學校品質提升,可以看作是我國推進優(yōu)質學校創(chuàng)建的新舉措。對于學校品質的內涵,我國尚沒有公認的界定,《提升學校品質》一文將學校品質界定為使學校成為受家長歡迎、受學生認可、受上級滿意的好學校的品質,[4]《關于學校品質創(chuàng)建的思考》一文認為,學校品質指學校提供給學生教育教學的服務水平,即學校設備設施、管理、教學的質量和層次,學校品質最終表現(xiàn)為學生自身的學習生活質量和他們對社會進步的擔當、貢獻程度。[5]以上界定的共識緊扣 “品質”二字,以學校教育質量和學校生活質量為核心。這表明:提出本校的辦學理念僅僅是千里之行的起點,重點和難點在于全面落實辦學理念。
借鑒國內外優(yōu)質學校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學校品質提升應該將落實辦學理念作為核心路徑。具體而言,學校辦學理念要以 “摸清家底”為基礎,要符合學校實際;學校要加強專業(yè)共同體建設,辦學理念的提煉和落實要確立教師的主人翁地位;還要重視學校制度對辦學理念落實的中介作用,構建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制度體系;最后要加強和完善監(jiān)督機制,推動學校品質評估從象征性評估轉向真實性評估。
其一,學校辦學理念要符合學校實際,不可好高騖遠,更不能淪為空洞的口號。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訪問了若干所美國優(yōu)秀學校,并沒有一所學校提出了與眾不同的口號,然而民眾并不因為這些學校沒有獨特的口號而加以批評。這一事實提醒我們,對于一所學校的評價,辦學效能高、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是根本標準。學校應該首先 “摸清家底”,梳理本校歷史與現(xiàn)狀,重點分析當前學校有哪些優(yōu)點、不足、機遇與挑戰(zhàn) (SWOT),探明本校在辦學傳統(tǒng)、師資結構、教學效果、德育特色等方面的資源,了解教師、家長、地方政府對本校發(fā)展的期望和定位,在此基礎上提出合乎本校實際的辦學理念。[6]認識自我是超越自我的前提,唯有 “摸清家底”,才能提出真正適宜的辦學理念,為學校品質提升的各項工作指明方向,使各項工作成為提升學校品質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至于成為 “亂彈琴” “瞎指揮”或者盲目的 “跟風”。
其二,學校品質提升應該重視專業(yè)共同體建設,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引入源頭活水。 “校長說了算”的決策方式僅將教師作為學校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執(zhí)行者,會打擊教師關注學校發(fā)展的熱情,也縱容了部分教師對學校發(fā)展的冷漠。因此,學校品質提升要以教師為主體,調動并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智慧。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也是優(yōu)質學校創(chuàng)建的主體,如果忽視、削弱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各項工作都很難取得成效。具體來說,校長要摒棄 “一言堂”的專制作風,認真聽取教師意見,以民主集中的方式開展相應決策;[7]學校要認真研究、解決教師提出的現(xiàn)實問題,盡可能給教師創(chuàng)造尊重、關心、欣賞、舒心的工作環(huán)境,不能粉飾太平,不顧學校實際提出好高騖遠的口號。當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熱情和主人翁精神被調動之后,合乎校情的辦學理念的提煉、學校辦學效能的優(yōu)化以及高品質學校的創(chuàng)建都指日可待,否則,一切都將是緣木求魚。
其三,要重視學校制度對辦學理念落實的中介作用,構建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制度體系。基于辦學理念,學校要重視制度建設,一方面理清現(xiàn)有制度,包括成文的制度與不成文的制度,對現(xiàn)有制度 (包括一些習慣做法)進行梳理;另一方面,審核相關制度,保留和完善其中的合理因素,清除和改造不合時宜的內容,使學校制度切實符合辦學理念和學校發(fā)展需要。學校中有些制度是好的,但并沒有落實,這就需要在落實環(huán)節(jié)下功夫,通過確立相應的工作常規(guī)和監(jiān)督制度來保障。還有一些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加以修正,若還有部分制度在主導思想上違背現(xiàn)代教育理念,則需要進行改造。學校制度體系結構復雜,因此,學校制度建設要選準切入點,首先對那些全局性的、指導日常教育工作的核心制度進行梳理、編制和修訂,達到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擴展制度建設的邊界,以提高制度建設的有效性。[8]
其四,要加強和完善監(jiān)督機制,推動學校品質評估從象征性評估轉向真實性評估。學校品質提升應該加強問責,落實監(jiān)督??紤]到學校管理者可能會文過飾非,行政管理人員與研究者對學校的評估可能會出現(xiàn) “一葉障目”等現(xiàn)象,加之我國正在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所以評估應該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最終標準,突出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重要地位。各地需要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通過匿名評價、網(wǎng)絡問卷等形式讓師生、家長、社區(qū)成員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于學校辦學的評價意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做好評估原始數(shù)據(jù)的保密工作,使評估主體不必擔心發(fā)表關于學校的負面意見會被校方知曉,也要杜絕依據(jù)評估結果懲罰排名靠后的學?;蛘咴趲熧Y配備、財政投入等方面傾斜排名靠前的學校的做法,打消師生和家長的各種顧慮。另一方面,由于師生和家長往往只能說出對學校辦學的模糊印象,研究機構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對評價指標和評分細則進行審慎、科學的設計,提供細化、合理、高效的評價工具和統(tǒng)計流程,幫助群眾將對學校的真實評價意見清晰地表達出來,從而立體呈現(xiàn)學校辦學的優(yōu)勢和短板,以多維度的評價結果作為督促學校變革、衡量學校品質的重要依據(j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