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輝+姜大偉
摘要:敖侖花銅鉬礦區(qū)位于大興安嶺主脊南緣,南于開魯盆地相接的中低山丘陵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大興安嶺中南段晚古生代造山帶與華北地臺北緣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帶之間。本文對礦區(qū)地層特征、構造特征、巖漿巖、圍巖蝕變進行詳細分析,進而對礦體特征進行分析,最后對控礦因素與找礦標志進行深入研究,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參考意義。
關鍵詞:內蒙古;敖侖花銅鉬礦區(qū);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1.地層特征
1.1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
該套地層在礦區(qū)內大面積出露,巖性主要為砂板巖及硅質角巖,出露面積5km2~6km2,約占礦區(qū)面積的30%。走向北東—北北東。地層產狀:走向35°~60°,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50°~60°。地層變形較強,層序復雜,構造極其發(fā)育;巖體接觸帶周圍巖石普遍發(fā)生接觸熱變質作用,多為角巖。組成巖性較簡單,主要為一套淺海相沉積建造,具弱變質特點。砂巖與板巖呈互層產出。角巖位于斜長花崗斑巖體侵入體的北東部外接觸帶,呈帶狀分布,長約800m,寬100m~200m,厚約300m。可見有長英角巖、斑點板巖。
長石石英砂巖:呈灰黑色,具細粒砂狀結構。薄層狀構造,主要由石英(25%)、長石(15%)及少量黑云母等碎屑物質組成。板巖:在礦區(qū)內大面積出露。多呈灰黑色,變余泥質結構,板狀構造。長英質角巖:礦區(qū)內角巖主要分布在巖體外接觸帶,200m~1000m范圍,呈帶狀分布,地層總體走向北北東或近南北。新鮮巖石為灰白色,風化后呈黃褐色。不等粒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斑點板巖:主要分布在礦區(qū)北東部一帶,呈灰黑色,具變余泥質,斑點構造、塊狀構造,其斑點為次生石英、云母等,含量一般在20%~30%之間,多為重結晶產物,部分具微定向排列特征。由于巖石裂隙發(fā)育,常見后期的細石英脈、方解石細脈穿插其間。
1.2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
分布在礦區(qū)東北部,與下覆林西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巖性主要為火山碎屑巖、凝灰質砂巖、砂頁巖含煤層,厚208m。
2.構造特征
區(qū)內以斷裂構造不發(fā)育,地表無明顯斷裂構造分布。本區(qū)與礦化有直接關系的構造主要為細網脈狀裂隙,多為后期石英脈所充填,是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構造。
3.巖漿巖
礦區(qū)成礦與侵入巖關系密切,火山巖僅零星出露于礦區(qū)北部,故本文著重敘述礦區(qū)侵入巖特征。
(1)石英二長班巖(K1ηοπ):分布于敖侖花銅礦外圍,僅有一個侵入體,侵入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P3l)之中,被敖侖花斜長花崗斑巖脈動侵入,被早白堊世二長花崗斑巖超動侵入,分布面積約3.5km2。
巖石學特征: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聚片雙晶發(fā)育,2VNP=78°,An=25,S=0.6,為更長石,含量84%,角閃石呈長柱狀,多綠泥石化,2VNP= 82°為普通角閃石,含量6%,石英呈它形粒狀,含量5%,黑云母含量2%,副礦物有磁鐵礦、磷灰石等。
(2)斜長花崗斑巖(K1γοπ):分布于敖侖花附近,為敖侖花鉬礦成礦母巖,呈橢圓狀北西向展布,長軸0.8km,短軸約0.6km,面積約0.48km2,整個巖體構造成敖侖花銅礦礦體。脈動侵入石英二長斑巖中,被早白堊世二長花崗斑巖超動侵入。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基質主要為細?;◢徑Y構。斑晶主要為石英、斜長石,少量角閃石、黑云母;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聚片雙晶發(fā)育,少數可見環(huán)帶構造,表面稀疏絹云母化。含量50%左右。斜長石具環(huán)帶結構,外環(huán)帶An=42,S=0.4,2V=74°,內環(huán)帶An=46,S=0.4,2V=78°,為正環(huán)帶現象。角閃石長柱狀,具解理,多次閃石化,2VNP=55°為普通閃角石,含量8%±,黑云母片狀,含量3%,石英它形粒狀,表面干凈,含量2%。基質為細粒斜長石、石英、黑云母及副礦物組成。
(3)二長花崗斑巖(K1ηγπ):呈長條形巖株狀、巖墻狀北北東向展布,以陰佩巖體為代表,全區(qū)共有7個侵入體,侵入早白堊世敖侖花復雜巖體,侵入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分布總面積約5.6km2。
巖石具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基質為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斑晶由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角閃石組成。鉀長石呈不規(guī)則板狀,由條紋長石組成,表面弱土化,大顆粒中包含斜長石小顆粒,含量24%,2V=80°,A=0.89,為條紋長石,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可見聚片雙晶,含量12%,2VNP=89°,An= 20,為更長石,含量12%。石英半自形,含量5%,角閃石長粒狀,2V=54°為普通角閃石,含量3%,基質細粒狀,鉀長石+斜長石35%,石英8%,還有一些角閃石、黑云母及副礦物成分。
4.圍巖蝕變
敖侖花銅鉬礦床銅鉬成礦的各個階段均有明顯的圍巖蝕變,在巖漿氣液成礦期,由于巖漿熱液活動,在花崗斑巖體內部形成硅化、鉀長石化,銅鉬礦化較弱。在熱液成礦期早期成礦階段,熱水溶液上侵交代造巖礦物,發(fā)生硅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系列熱液蝕變,同時形成低品位稀疏浸染狀蝕變巖,它們廣泛分布于斑巖中。其中輝銅礦呈浸染狀、輝鉬礦呈細小鱗片狀,該類蝕變巖鉬品位約0.02%,銅品位約0.1%;中期石英硫化物階段,氣相不斷逃逸致使硅酸溶液的濃度變大,進而加強巖體及接觸帶硅化作用的發(fā)生,此時大量的黃銅礦和輝鉬礦伴隨石英一同結晶,進而充填于細網脈狀裂隙中,形成石英—硫化物礦脈。該期礦化蝕變疊加在早期浸染狀蝕變巖之上,構成斑巖體的硅化—鉀長石化帶。該帶主要位于斑巖體中心,其外側的硅化—絹云母化帶是由網脈狀構造不發(fā)育部分構成的。晚期低溫熱液階段,以發(fā)育石英—螢石—黃鐵礦細脈或黃銅礦細脈為特征,礦體多產于圍巖中,整體上銅鉬礦化較弱。
綜上所述,硅化、鉀長石化、絹云母化與銅鉬成礦關系密切。這些蝕變的程度常??梢灾甘俱~鉬礦體中礦物含量的多少。因此,注重網脈狀硅化和鉀長石化的觀察、研究對于斑巖型金屬礦床的尋找尤其重要。endprint
5.礦體特征
5.1銅鉬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
在斜長花崗斑巖體內及外接觸帶中產出的敖侖花銅鉬礦體,是較為標準的斑巖型銅鉬礦床。礦區(qū)內斑巖體出露面積為1.2km2左右,礦體形態(tài)與斑巖體出露基本一致,呈北北西向的紡錘形,另角巖蓋層常零星分布在巖體頂部,暗示斑巖體受剝蝕程度不高。
5.2斑巖銅鉬礦體特征
斑巖銅鉬礦體規(guī)模較大,南北長700m;東西寬800m,礦體深部埋藏水平投影面積0.3km2。在礦區(qū)詳查范圍內,依據目前工程控制程度,根據礦體空間分布特征劃分為2個礦體,分別編號為Ⅰ號銅礦體及Ⅱ號鉬礦體。Ⅰ號銅礦體位于上部,平均厚度為30.94m;Ⅱ號鉬礦體在下部,平均厚度為40.84m。礦體總體由內向四周尖滅,整體呈似層狀,傾伏角約4°,中部厚度巨大,邊部分枝尖滅。
6.控礦因素
(1)地層因素:二疊系地層巖性為蝕變安山巖、變質細砂等,該巖系具有顯著富集親銅元素的特點,據水系沉積物資料,相對富集的元素有Cu、Zn、W、Ag、Au、Sb、Pb、Sn等,具多金屬成礦的良好基礎。侏羅系地層主要為一套火山碎屑巖、砂巖礫巖等,沉積巖中Pb、Zn、Ag、Cu、Hg等元素相對富集中一些,其他則偏低;從變化系數來看,元素含量相對穩(wěn)定一些?;鹕剿樾紟r明顯富集Au、Zn、Pb、Sb元素,其次為Sn、Bi、As、Ag。地表中多具礦化特征。
(2)構造因素分析:構造因素是控制礦床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成礦地質背景的控制、成礦物質運動的主導、成礦期和成礦階段的劃分、成礦疊加、礦床的分帶和礦體的改造都具有重要影響。研究區(qū)內斷裂構造具有數量多、分布廣的特點,往往是巖漿和成礦流體活動的通道,即控巖又控礦,影響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沉積作用以及成礦作用的產生。
(3)巖漿活動因素分析:研究區(qū)侵入巖以淺剝蝕為特點,區(qū)內斑巖體發(fā)育,與斑巖有關的成礦作用明顯,是本區(qū)侵入巖成礦的主要特征。敖侖花鉬礦形成于敖侖花斜長花崗斑巖(K1γοπ)巖體之中,該巖體全巖礦化,是典型的斑巖型鉬礦,伴生銅,達到中型礦床規(guī)模。
7.找礦標志
(1)地表具有強烈云英巖化、褐鐵礦化的隱爆角礫巖為直接找礦標志。(2)隱爆角礫巖筒具有環(huán)狀特點,發(fā)育在上一級火山機構之中或周邊,主筒外圍有環(huán)狀、放射狀次級隱爆角礫巖巖脈,形成完整隱爆角礫巖筒火山機構體系。(3)研究區(qū)中發(fā)育的各組斷裂構造交匯部位;遙感構造解譯中環(huán)狀構造、環(huán)線構造與線性斷裂的交叉部位,是成礦的有利構造部位。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 1991.
[2]鄒滔,王玉往,王京彬.內蒙古敖侖花斑巖型鉬礦床巖漿演化及成因探討[J].礦床地質, 2014(s1):495-496.
[3]劉永慧,席忠,張志剛,等.內蒙古烏拉特后旗查干花銅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西部資源, 2014(2):200-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