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鳳臺縣鳳凰中學 安徽淮南 2321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生有了興趣,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比如: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讓學生寫《媽媽,我想對你說》,我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播放一張張關于母愛的圖片,一曲曲關于感人至深的歌。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動聽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fā),紛紛動起筆來將心中的真情傾瀉于筆尖。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形、聲、色并茂特殊功能進行教學作文,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1]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自己不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有濃厚的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作文的指導,教師只有從興趣著眼,想盡辦法調動學生觀察的主動性,積極性。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是邁向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因此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能力,交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fā)現者,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2]
如:我在教學寫《我的文具盒》時,我從學生課桌上選了幾種形態(tài)各異的文具盒,課堂上,我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在觀察中,還應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學會技巧:1.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2、觀察要有重點。3、觀察還要展開適當的想象。通過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寫起來就容易多了。讓小學生練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留心自己身邊的日常事物,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孩子就會感到生活豐富多彩,習作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3]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寫作文也是如此,寫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知識和素材的積累。如積累好詞好句、精彩片段等。積累可以分課內和課外的形式進行。
1.課內積累就是根據文本內容來積累,讓學生知道課文就是很好的范文。我常結合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的規(guī)范語言,通過經常性的仿說仿寫,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影響學生、要求學生。如:教《人物描寫一組》這篇課文后就要訓練學生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學完本組課文后我讓學生要學以致用,寫《我班的xx》
2.課外積累通過多讀書寫筆記和寫日記的形式積累。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崩蠋熞嘀笇W生多讀多記來擴大視野、豐富見聞、積累素材、拓展寫作資源。其次,堅持寫日記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最好方法,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作文本身就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就是將觀察到的生活經思維加工整理,最后成為作文的。因此,每位教師為他們提供索取多方面的寫作素材,啟發(fā)學生細心尋找和捕捉生活場景。
教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兒童的樣子?!睂懽饕槕獌和攸c,營造溫暖的氣氛,尋找兒童的話題,喚醒兒童的思維,浸染兒童的生活,只有這樣,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才能流瀉到習作表達中。如:在教學寫《我的媽媽》時,好多學生寫出來的媽媽都是長得一樣的,一雙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不胖不瘦的身材,讓我哭笑不得。于是我利用微信上傳了幾張我班學生媽媽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幾位媽媽是一樣的嗎?孩子們笑了,然后我再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他們寫出真實的媽媽做出真實的事,讓孩子寫出真實的情感。這樣的傾吐才會閃現靈光。童真、童趣才是小學生習作表達中應有的面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見到真情習作,見到兒童的生態(tài)習作。
人總是在不斷改正錯誤中才能成長起來,同樣學生的習作水平也是在不斷修改中才能提升。語文老師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修改習作,習得方法?我的習作修改觀概括為“二不求”:第一,不貪多求全,特別是小學生習作修改,不能完全按照成人修改文章的步驟操作:字、詞、句、段、篇,增、刪、補、替、換。改得花樣多,步驟多。小學生習作的修改就是“小”改動,反復推敲。更多強調的是“改”的行為、意識、觀念以及習慣的存在。第二,不求一步到位,強調從小到大,訓練,扎實,逐步推進。大而籠統(tǒng)的訓練正是修改流于形式的原因。有效地修改應該立足于片段,從小入手。改得充分更有利于修改能力的提升,改得次數多,更有利于修改的習慣養(yǎng)成。對于兒童習作的修改訓練,“通達”就是目標,通順,語言流利,無閱讀理解分歧,二者通過段落修改訓練可完成,也適合在階段實施?,F結合一篇學生的習作修改談談具體的做法與體會。
我班范想同學寫的《我的世界你不懂》,起初,我讀了這篇習作覺得不錯,構思獨具匠心,選材與眾不同,具有真實感,但細想與優(yōu)秀作文還相差千里,于是我便找到他,讓他讀給我聽,讀完后。他主動說:“老師我想修改行不行?”我點點頭。就這樣我引導著他改了二三次后來我又把他的這篇習作放到班班通里讓大家一起讀一起按上面的修改觀來改。
這篇習作參賽后獲了獎,并展示在學校宣傳櫥窗了。從此,激活兒童修改的自覺性,讓其切身體會到改的作用,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用“循環(huán)式”語段修改的方式進行集體訓練,產生了明顯效果,也開啟了兒童自覺修改之門。在接下來的作文練習中,普遍出現作者自覺修改的痕跡,足見學生自覺修改意識的建立。老師也將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不斷提醒學生:改,還要改,直至修改成為每個作者真切的需要。
總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情境,激發(fā)寫作欲望,并且授之以漁,讓學生要多讀,多說,多寫,多改。實踐造就成功,十年磨一劍,汗水就是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