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萍
語文教學是利用口語表達,將語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學。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啟知識之窗的鑰匙,語文教學是語文學科傳遞數(shù)字信息的工具,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媒介。孔子曾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苯處熞胫v好課,必須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尤其是語言的藝術。因此,語文教師應注意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一、語言的形象性
所謂語言的形象性,即運用語言把事物的形狀和事物的情景描繪出來。描摹具有繪聲繪色的效果,它具備了語言視覺里的色彩和明暗,感覺里的軟硬粗細,聽覺里的響亮、沉都等,這種形象性語言都會使人聽后產(chǎn)生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形象的語言,將文章的內(nèi)容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難懂為通俗易懂,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活潑,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魯迅先生在講課時,他用農(nóng)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用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在語文教學時,教師應像魯迅先生學習,有時一個例子、一個比喻,就能讓學生的理解變得更加具體、深刻。
二、語言的優(yōu)美性
在教學《三峽》時,作者描寫三峽的山的語言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若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描寫三峽的水的語言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秋冬之時,則素湍綠流,飛泉瀑布,飛瀨其間”“至于晴初霜旦,淋寒澗嘯,高猿長鳴,哀轉(zhuǎn)久絕”。學生讀到這樣富有韻律感的語言時,很自然會透過這朗朗上口的語言,心中涌現(xiàn)出一種熱愛秀美江山的感情。由此可見,語言的優(yōu)美性非常重要。
推而廣之,教師的語言也應是優(yōu)美的。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力求形象生動,注意節(jié)奏與重音,有音樂之韻律美,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特級教師于漪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用了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xiàn)出陽光明,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覺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內(nèi)心就會洋溢著無比的喜悅之情?!边@個導語既形象生動,又達到了優(yōu)美的境界,它描繪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給學生以啟迪,字句鏗鏘,長短句交替使用,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語言的優(yōu)美還體現(xiàn)在精簡美與情緒美上。精簡美主要體現(xiàn)在口頭禪上,語言應除去“這個、那個、嗯、這么、那么”之類的口頭禪。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力求謙和,避免生硬、粗重、冷淡,“請”“謝謝”“對不起”“很好”這些語言應常常掛在教師嘴邊。這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營造愉悅、和睦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更容易獲取語文知識。
三、語言的情感性
古羅馬奧古斯多時期的詩人賀拉斯主張“寓教于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以感情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轉(zhuǎn)化能力。以曹植的《七步詩》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破壞手足情的憎惡。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一遍,然后神情悲憤地說:“扼殺兄弟骨肉之情,是多么悲哀的事。”這樣一席話,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學習這首詩奠定情感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感情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生吸收知識、轉(zhuǎn)化能力、陶冶性靈、形成信念的終點。所以說,“情”字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主線。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多媒體也走進了課堂,但是教學語言在任何時代都起著提綱挈領、啟迪思維、誘發(fā)思路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注重語言的藝術性。
在教學過程,讓教學語言具有音律美,達到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就能如泉水般滋潤學生的心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這也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西省崇義縣橫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