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對記者職業(yè)熱愛的表現。新聞加深了人民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傳遞人民心聲,傳達政府意愿,起到了連接政府和人民的作用。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更應該從人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真心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排憂解難。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掘新聞點,還要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前往偏遠、欠發(fā)達地區(qū)進行采訪,獲取一些新的新聞點,同時以科學、正確的方式引導人民形成良好的新聞觀念。
報刊興起于1946年的西方國家,1956年普遍流行,起初報刊的存在意義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正當權益,揭示統(tǒng)治者的陰暗統(tǒng)治,保護人民的權利。1898年中國相關部門明確提出人民可以參與到國家政治決策的討論之中,尊重人民言論自由。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1994年相關規(guī)定規(guī)定記者應以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人民群眾,正因如此,記者逐漸被人民所認可、重視,地位逐漸上升。
相關的或不相關的人在閱覽社會新聞時,可能會產生相同的情感、反響與共鳴,在所有類型的信息中,基本上只有新聞可以做到這一點。由此可以說新聞對人們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新聞記者所肩負的責任也是逐漸加重。社會新聞中,最基礎的引導者就是記者,其責任的重大不言而喻,假設國家是一艘巨大的船,新聞記者就是這艘船的瞭望者,海平面以上的風吹草動,所發(fā)生的一切記者都需要做到及時匯報與分析。我國記者之所以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因為他們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盡全力維護國家的權益與人民的利益,記者的社會責任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報道,就意味著記者不可以為了增加閱讀量、增加社會輿論而假造事實、虛構信息,這是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職業(yè)準則,更是一名新聞記者的道德指標。及時的報道對真實性的要求很高,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干擾,這就要求記者在如此情況之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克服困難,從而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記者報道不僅僅是通知消息,更重要的是通過報道使人民群眾學習了解一些常識與知識,讓人民學會科學、正確地對待一些事情。這不僅僅是為了使群眾了解消息而報道,最重要的是要讓人民群眾吸取新聞事件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并不是只有剖析社會、報道事故的記者才是好記者,記者還應對社會中好的故事、行為、表現進行大肆宣揚,例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這些新聞的報道可以讓人們從新聞中體會到當今社會的美好。
當今社會處于和平發(fā)展的階段,但是社會上難以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者要剖析這些不良現象,對其進行揭秘式的報道,為消除此類現象做出最大的努力[1]。
在西方國家,記者是適應階級斗爭而產生的,中國記者的產生則與之不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新聞記者的地位逐漸升高。記者所背負的社會責任較為廣泛,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涉及層面非常廣泛。當今社會除了社會新聞,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新聞。例如,環(huán)境安全、人口問題等,很多問題都需要記者參與其中。新聞記者的責任是進行社會調節(jié)與控制,不具有強制性,與警察等機構不同,絕不會采取強制的手段,但是記者會潛移默化地對人民的思想觀念進行引導。因此,記者必須具備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向人民群眾傳遞正能量。
在中國,傳媒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進行信息發(fā)布、發(fā)揮自身職能。社會進步步伐加快的同時,記者工作中遇到的阻礙也隨之增多,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有時會對記者產生一定的阻礙,對記者的工作造成了不便。這是記者必須直視的問題,其嚴重性不言而喻,因此,相關部門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記者的正當權益,使記者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使人民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記者是自由身份,可以自主進行選擇報道內容,但他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要使自己的選擇更加正確、客觀。
帶著采訪任務出行的新聞記者,應牢記主編命令,對實際情況進行報道,但是如果真實地報道實際情況會對觀看的人民群眾造成傷害,那么記者可以根據需要合理調整報道內容。
然而,記者在工作中會受到一些束縛,大眾的目光也會對新聞報道的走向有所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發(fā)表內容。如此一來,新聞報道的質量就很難保證,許多湊數、低品質的新聞便由此而生。這不能說是新聞記者的失職,主要還是因為一些新聞記者缺乏責任感,這嚴重影響了新聞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總的來說還是因為有些記者不了解社會需求,只想著迎合群眾,卻沒有意識到一味迎合群眾的新聞報道并不是當今社會真正需要的,也不是所有群眾都樂意看到的[2]。
整合媒體資源在輿論、監(jiān)督等方面占用主導地位,新聞廣播可以通過對其他新聞的整合,實現飛躍式的發(fā)展,雖然網絡媒體與境內外媒體都被新聞欄目所收納,但是輿論監(jiān)督內容占有比重依然較大。電視與新興媒體合作,可以增強記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建立適當的溝通方式與渠道,以期新聞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信息達到一致性、及時性,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出了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才能使之越來越接近要達到的目標。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提高閱讀量,就需要加強新聞媒體傳播途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建設自身傳播渠道與和其他平臺合作傳播之中去,全方面提升新聞媒體影響力。在采訪當中做到“三貼近”,貼近生活、實際、群眾,積極解決問題,促進社會責任的落實。
肩負起社會責任是新聞記者需要做到的第一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及報刊發(fā)布時,應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從實際、從根本出發(fā),全方面了解人民群眾的需要,對癥下藥,幫助人民群眾反映生活中的問題并對其進行解決。記者應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不能因個人利益而進行虛假報道、捏造新聞事實。雖然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為了肩負起社會責任、做社會的監(jiān)督者,記者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原則,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1]安平.近代日本報界的政治動員(1868-1945)[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賀琛.新聞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