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堯
摘 要:早在新中國剛剛建立時,便開始采用“好朋友”“好鄰居”“好兄弟”等詞語來描述雙邊關系,在《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提出,近年來平均每年使用上述類型詞語的數(shù)量達136次,涉及到的國家有134個,這充分說明“好關系”類型詞語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外交的通用話語?;诖耍疚膶⑹紫仍谥袊剿季S模式下的人際與國際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對外交中“好關系”話語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描述,最后闡述我國對外關系的差序格局,由此反映出我國在命運共同體下的充滿溫情與道義的國際秩序觀。
關鍵詞:中國 對外關系 差異格局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引言
習主席在訪問柬埔寨時提出,要進一步夯實兩國友好關系,讓兩國世世代代成為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不僅如此,在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多份聯(lián)合聲明中,也提到了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等詞語,并且還將其看作成“精神指引”,由此可見,在人際關系與國際關系的問題上,我國自有一套中國式思維與邏輯,并具有較強的獨特性,能夠?qū)ξ覈耐饨桓窬之a(chǎn)生一定影響。
一、中國式思維下的人際關系與國際關系
對于中西方的關系文化,秦亞青教授在對此方面研究時提出,西方社會由于受到個人本位理念的影響,在社會理論上也以獨立的個體作為社會的基本核心,在國際關系的處理上自然也遵循該理論[1]。而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社會思維是“家、國、天下”,均是人的集合體,即中國注重的是群體中的個人,沒有群體便沒有個人,而群體的產(chǎn)生主要依靠關系。因此,應正確理解“個人”在社會理論中的地位與價值,才能夠從本質(zhì)上探究中西方國際關系上的差異。
對于中西方在社會關系上存在的差異,費孝通教授曾經(jīng)引用了一個較為貼近的比喻,將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格局比作一捆捆獨立捆扎的干柴,在格局中有規(guī)定的準則,且成員均是獨立、平等的個體。而中國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更像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水波,隨著推出去的水波逐漸變遠,波紋變得越來越弱,意味著關系的遠近親疏[2]。他認為中國式的人際關系從親疏程度上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別,即家人關系、熟人關系與生人關系,其中家人關系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與其他家人間的關系;熟人關系主要是指個人與親戚、鄰居、同事、同學等與之相熟悉的人之間存在的關系;生人關系則是指個人與自己并無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人。在家人關系中,需要遵循情感與責任原則,彼此之間講究情感與責任,并且竭盡所能付出而不期望對方給予同等回報;而熟人關系,則是需要互相講究人情,彼此之間以雙方過去的感情為基礎,采用合適的方式做進一步的人情來往;對于生人關系,主要是根據(jù)當時的利害情形,二者之間不存在血緣或者人情關系,往往會衡量利弊,對回報的期望較高。
現(xiàn)階段,中國式的人際關系仍然適用,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同時影響著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例如,現(xiàn)階段我國在外交中多次使用“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等詞語對外關系進行表述,這便是中國式差序思維的充分體現(xiàn)。
二、中國外交中的“好關系”話語的發(fā)展歷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好關系”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與涉及的范圍不斷增加,習主席在面對外交關系時常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常見面,多走動,就像走親戚”“好鄰居、好伙伴、好同志”等詞語也日漸頻繁[3]。本文總結了我國對外關系中“好關系”話語的幾個主要發(fā)展階段,如下所示。
1.萌芽期
從我國1949年建國開始,在外交關系中便用“好關系”進行雙邊定位,在“好關系”的萌芽期間,在《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提出,平均一年會出現(xiàn)15次,涉及到5個國家,在這一時期,我國將首個承認新中國的蘇聯(lián)稱為是“好兄弟”“好戰(zhàn)友”等,如若按照“好關系”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來看,這一時期出現(xiàn)最多的便是“好鄰居”,達到49次,主要是由于我國主要與蘇聯(lián)等周邊國家建交,而后便是好朋友,出現(xiàn)了37次,然后是好戰(zhàn)友,出現(xiàn)了9次,最后是好親戚,出現(xiàn)了兩次,“好關系”詞語共計涉及到17個國家,約占我國當時外交國的40%,這也充分說明,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的“好關系”定位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體系化的趨勢。
2.休眠期
休眠期為1697到1983年,在這一階段內(nèi),“好關系”詞語僅僅出現(xiàn)了13次,其中1987年出現(xiàn)的頻率最多,為5次,主要是鄧小平副總理訪問馬來西亞時,使用了“好朋友”“好鄰居”等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出了國家在外交方面重心的轉(zhuǎn)移,從周邊國家轉(zhuǎn)移到與我國距離較遠的國家。在整個休眠期中,我國在外交上處于孤立局面,其主要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張歷歷教授曾經(jīng)說過,文革十年屬于我國外交最混亂的十年[4]。同時,也導致本國與若干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受到嚴重影響,我國外交由此陷入僵局。
3.發(fā)展期
從1983年以后,我國的外交格局逐漸好轉(zhuǎn),進入到了復蘇與發(fā)展時期,尤其是在1994年以后,我國在雙邊關系定位中使用“好關系”的頻率不斷增加,被定義的國家數(shù)量也在逐漸擴大,并以上升的趨勢延續(xù)。如,《人民日報》顯示,2016年有很多好伙伴、好朋友加入到我國“好關系”團體當中,如盧旺達、岡比亞、伊朗等,這一時期與我國具有“好關系”外交格局的國家有134個,總外交國174個,占總外交國的77%,從1983年開始“好關系”詞語出現(xiàn)的數(shù)量總計為1927次,平均每年會出現(xiàn)80次以上,尤其是在近十年來,每年更是能夠達到136次。經(jīng)過相關調(diào)查顯示,我國在1949年到2015年的“好關系”外交定位軌跡如圖1所示。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數(shù)據(jù)庫
從圖1中的數(shù)據(jù)能夠看出,“好關系”詞語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外交中的普遍用語,例如,,我國早在1964年便將巴基斯坦稱為是“好鄰居”,在1976年又稱之為“好朋友”;2003年將其稱為“好親戚”,我國與巴基斯坦間的外交始終定位在“好關系”格局當中[4]。
三、中國對外關系的差序格局
對于不同國家來說,采用不同內(nèi)容的“好關系”來表現(xiàn)關系上的遠近,而關系的親疏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推開波紋型的外交網(wǎng)絡,這便是中國國際關系差序格局。從整體上來看,“好關系”組合具有以下幾種含義。
1.稱謂不同代表著關系遠近
在對于關系遠近的表述上,可以參考上文中對家人、熟人與生人的分類,更加清楚的展現(xiàn)關系上的遠近。在上述關系類型中,“家人”是在血緣基礎上聯(lián)系起來的,屬于最親密的關系,與家人關系最為接近的便是親戚,因此親戚次之。熟人可以分為朋友與伙伴,“朋友”是指除家庭關系外,具有感情聯(lián)系的人,可以說在親疏關系上除了家人便是朋友;與“朋友”較相似的便是“伙伴”,其指的是共同參與意向工作,具有共同利益,能夠通過共同行動獲得共同目標的人,由此可見,伙伴更傾向于利益關系,而朋友更側(cè)重情感,朋友的親密關系要大于伙伴。最后是鄰居與同志,由于受到地理條件限制,即便關系再親密也無法定位為“鄰居”,因此只有我國周邊國家才能夠受此定位;“同志”主要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普遍性上受到限制。
2.“好”字代表關系程度
“好”字屬于一種定性,但到底什么樣的朋友算“好朋友”,什么樣的兄弟算“好兄弟”,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在國際關系上也不例外。從整體上來看,能夠經(jīng)受住歲月的考驗才能夠配上“好”字定性評價,由此可見,“好”字也代表著外交關系的程度。例如,2013年習主席在會見柬埔寨首相洪森時說,兩國的友誼經(jīng)受住的國際環(huán)境上的種種考驗,是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反之,一些外交關系不符合“好關系”的要求,如與我國關系較為緊張的印度與日本,在2015年習主席與莫迪總理的三次會談中均沒有提及任何“好”字,這說明目前的中印關系不符合“好關系”的定位。
3.“好關系”以外都是“生人”
我國建立的外交網(wǎng)中共計有190多個國家,而其中有56個國家沒有出現(xiàn)在“好關系”名單當中,這些國家便屬于中國外交網(wǎng)中的“生人”,它們有些是從“熟人”變?yōu)椤吧恕?,如索馬里、菲律賓等;一些是沒有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如不丹等;一些屬于建交時間較短的國家,如馬拉維等,這些國家大部分是與臺灣“絕交”以后,與我國開始建交的,因此在關系上稱不上“好”;還有一些是與我國處于外交競爭對手狀態(tài),如日本、印度等;再有就是常年處于戰(zhàn)亂當中、政府穩(wěn)定性較差的國家,如黎巴嫩、烏干達等。
需要重點強調(diào)的是,當代在“好關系”的確立上與過去不同,在劃分標準上不是地理位置與文化發(fā)展程度差異,也不是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而是通過交往、合作、建立共同體等方式明確雙方對問題的共同看法。在這一中國式思維的影響下,能夠充分解釋為何許多“家人”變成了“熟人”“生人”等,而有些“生人”卻變成了“家人”,這主要是受到兩國之間的感情與信賴所影響,在交往的過程中發(fā)生關系上的變化。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雖然我國綜合實力不斷上升,但是在國際上的中國聲音仍然不夠主動,更多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西方國家受眾。因此,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軟實力,必須要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話語體系,而“好關系”話語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向世界展示我國對國際秩序的思考,幫助我國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秦亞青. 差序格局理論視閾下的“一帶一路”——從歐美思維到中國智慧[J]. 南亞研究, 2018(1).
[2]費孝通. 中國職場從“差序格局”到“團體格局”的轉(zhuǎn)變[D]. 山西師范大學, 2015.
[3]周裕瓊. 從標語管窺中國社會抗爭的話語體系與話語邏輯:基于環(huán)保和征地事件的綜合分析[J]. 國際新聞界, 2016, 38(5):52-68.
[4]張歷歷. 差序格局與中國文化的等級觀[J]. 社會學研究, 2016(4):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