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北縣馬宗山鎮(zhèn)牧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肅北 736301)
羊腸毒血癥是一種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也稱類快疫、軟腎病。在羊的養(yǎng)殖過程中,尤其是綿羊,必須要重視并切實做好羊腸毒血癥的診斷與治療,這樣才能確保羊的健康、安全。
羊腸毒血癥多流行于綿羊,山羊較為少見,尤以2~12月齡,且膘情較好的綿羊為主。其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通常來說春末夏初和秋季的發(fā)病率要明顯的高于其他時間。多為散發(fā)性流行,不過在新疫群中的病勢表現會稍微更強。食用或飲用了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是該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起病后,病情的發(fā)展速度較快,并在短時間內便可能死亡,死亡率較高[1]。
該病的潛伏期較短,通常為0.5~1 d,但一旦發(fā)病,病情進展速度便會非常快,如果不能快速有效的進行診治,便會快速的死亡。其主要的癥狀表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抽搐型,病羊會因腹脹、腹痛而全身顫抖,同時出現磨牙、空嚼、口鼻流沫,進而發(fā)生頭頸后仰、四肢亂劃,并且頭、頸部可見抽搐,3 d左右的時間,可能最終死亡。另一種類型是昏迷型,初期表現為流口水、步態(tài)不穩(wěn)、易驚、過敏神志不清,在后來便會昏迷,耳尖與四肢冰冷,角膜反射消失,部分病羊還可能會出現腹瀉的癥狀,惡臭味明顯,最終在昏迷中死去。病羊解剖可見營養(yǎng)良好,不過腐敗速度較快,尸體易膨脹,心臟、消化道、呼吸道、腎臟為主要病變部位,心臟擴張、心肌松軟,心內外膜可見有出血點分布,小腸可有潰瘍,充血、出血癥狀明顯,肺部血液顏色較深,為紫紅色,腎臟明顯腫大、軟化,呈泥狀。
通常來說,根據流行特點和癥狀表現,便可以對羊腸毒血癥的做出診斷,但是必須要注意與炭疽、巴氏桿菌病的鑒別,因為其癥狀較為相似,容易誤診誤治,為此可采取毒素檢查法、細菌學檢查法、細菌培養(yǎng)法做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
該檢查法需要病羊的腸內容物,取50 mL并用生理鹽水對其進行稀釋,然后放置進入離心機,參數設置為300轉/min,離心5 min,然后過濾至透明對白鼠進行接種,在1 h內白鼠出現死亡,則可確診。
該方法同樣需要取病羊腸內容物,常規(guī)革蘭氏染色并制為組織玻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可見粗大桿菌兩端鈍圓、單個、成雙或成鏈狀的革蘭氏陽性桿菌,便可確診。
這種方法需要取病羊腎臟、脾臟和肝臟等部位的樣本,然后在血瓊脂平板上對其進行接種,環(huán)境溫度控制為37℃,持續(xù)時間24 h,如血瓊脂平板表面出現了條紋、光滑、隆起、圓形,且邊緣不整齊的菌落,菌落周圍還可見血環(huán),就能確診。
由于羊腸毒血癥的病情發(fā)展速度較快,所以通常采用西藥進行治療。加強對病羊的觀察,如果其病情的發(fā)展速度稍顯緩慢,可以對其給予80~160 IU的青霉素肌肉注射,2次/d,也可以按照10~30 mL/(kg體重)的劑量,對病羊肌肉注射氯霉素,同樣2次/d。同時可對病羊灌服磺胺脒,劑量為8~12 g(kg體重),1次/d。如果病羊的病情較為嚴重,病情發(fā)展非???,可用10%安鈉咖10 mL與5%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對病羊靜脈注射給藥[2]。
在羊的養(yǎng)殖過程中,需要做好的是對羊腸毒血癥的預防工作,加強飼養(yǎng)管理,尤其是在高發(fā)季節(jié),應避免搶青,秋季避免過食結籽飼料和蔬菜等多汁飼料,同時合理搭配飼料,并適當補喂食鹽,以增強羊只的抗病力。加強對羊舍的清潔消毒工作,避免病菌的滋生和傳播,切實做好免疫接種,對于治療無效病死的羊,要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情發(fā)生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