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歷史悠久的長河中很多民族都有由宗教來統(tǒng)一思想的歷史記載,同樣藏族也是長期受了宗教影響,而且比起別的民族影響力比較深刻。最早是藏族原始宗教,后來長期控制的苯教,可是慢慢的苯教里很多宗教儀式或意識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難以接受,列如祭牲,明顯的有對生命可貴性的否定與不平等性等。后來開始慢慢接受佛教在這高原盛隆發(fā)展的步伐,到吐蕃第33代王朝松贊干布的時候,比較明確的對苯教排斥,之后完全的接受和利用佛教來統(tǒng)一思想、鞏固政治。這樣不論在前宏期還是在后宏期,佛教思想對政治機構影響特大,比如對法律,在學術界很多人主張前宏期的吐蕃王朝和之后的政治機構都完全是佛教思想來維持,沒有公平的對待人的能力。但是沒有挖掘出當時政治意識和政治機構內(nèi)包含的人文主義思想。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沒有特別清晰的“標準”。
【關鍵詞】 藏族古代法律 人文主義思想 價值
一.重視個人價值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人文主義思想對藏族古代法律的影響,比如重視個人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而且都能夠重視不同的價值來源,才會體現(xiàn)出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那么我們藏族古代法律內(nèi)如何體現(xiàn)出這種思想呢? 在“《基礎三十六法》內(nèi)有<六種告身>的法律條例,金銀鐵銅等授予不同的人,這些大小的分類都代表著對吐蕃王朝的貢獻,更是代表了每個人的榮耀與自己能力或每個人的價值的代表,所有人的能力不可能天生就平衡,內(nèi)在和外在的原因人皆有差異,但都有自己的價值。這樣每個人為了發(fā)覺自己的價值,會不懈努力,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會促進所有人的欲望和積極性。西方有個諺語“越有能力,則責任大”這里內(nèi)涵的意思也就是按每個不同的價值都有不同的義務。還有基礎三十六法內(nèi)大臣分為九種,按不同能耐就分配工作,既不是強制性的施壓工作,這樣能夠體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對于個人來講的話得更美好。早在公元6世紀,咱們雪域高原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思想都是有很多條件的,尤其通過一定的這類法律條例中可以分析、總結才能推斷出來重視個人價值的人文主義。而不是跟西方國家的那樣,在個人的著作與文學中是看不到。
二.提倡人人平等
所謂理智的平等思想并不是說絕對的毫無差別的平等,而是人與人之間天然差別而實施的相對平等。所以我們按照這個線索可以找得到藏族古代法律中提倡人人平等,六大法典里“堅守邊疆、不得騎馬橫穿民田”,“不能聽從女人的話,奴隸不得入軍”,對于這些一一解析不得騎馬橫穿民田,意思就是保家衛(wèi)國,英勇殺敵,全力維護百姓,也不能任性騎馬橫穿百姓的田野,一定的程度反映了平等的思想,因為都是屬于同一個統(tǒng)治,所以是平等。對不能聽從女人的話,很多人誤以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思并不是說不能聽從任何女人的話,而是說在政治領域不能被女人左右,這也是社會歷史所決定的,不能由今天的評判標準去評價歷史現(xiàn)象,在今天看來消極負面的現(xiàn)象,在古代社會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對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保護個人權利
藏族古代法律保護個人權利的人文主義思想有,從法王松贊到近代藏族法律里一脈相承的一條法律就是保護個人權利,減少死刑、斷偷盜法,后面大司徒絳去尖贊制定的《十五條法律條目》的“殺人命價律、傷人抵罪律、盜竊追賠律、過期愈約律”,這里的殺人賠價律未定前,薩迦巴時期執(zhí)行的是蒙古殺人償命的法律,但后來大司徒改成了“殺人賠價律,這條法律我們輕易地看到藏族文化是重視生命的,殺人賠價法可以保護一個生命,又能保護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每個人都有自由與支配的財產(chǎn),尊嚴。所以規(guī)定以上所述的法律可以有效的保護。過期愈約法里我們還能看到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而且很公正。藏族文獻里提出的人文主義思想沒有西方的著作里的那種明顯,也跟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也不同,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個人的著作里根本沒有提出的重要原因是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文化不是不主張個人的權利與平等,而是表達方式跟西方等不同,有自身的價值。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看到藏族古代法律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它的表現(xiàn)法是多元化。但限于個人能力和篇幅不再贅述。
四、結束語
“法治表現(xiàn)為制度,卻生成于精神,”藏族歷代都有比較完整的法律,也就是說法律的內(nèi)容是不同時代的精神,雖然不敢說藏族歷代的法律是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法律,但歷代法律內(nèi)容都有以人為本思想的元素。雖然沒有直接產(chǎn)生了人文主義思想這術語,但很多著作及習俗沒有否定早在贊布時期已經(jīng)開始有了人文主義思想。研究這種思想的發(fā)展,不但是了解藏族古代法律,而且我們會吸納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類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了解一個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索南才讓.藏文世俗法規(guī)古文獻研究[R]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9。
[2] 索南才讓.藏傳佛教對藏族傳統(tǒng)習慣法的影響研究[R]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6。
[3] 谷春德 楊曉青.法學概論[Z] 第4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9。
[4] 冷文,白馬格桑.原西藏地方政府公文用語選編[M]第1版 .民族出版社, 2011.1。
[5] 侯建 林燕梅.人文主義法學思潮. 法律出版社, 2003。
[6]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A] 第1 版. 商務印書館,1967.6。
[7] 韋色朗.韋協(xié)[M]第一版.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2013.3。
[8] 谷春德 楊曉青.法學概論 中華人民出版社,2015.6。
[9] 吳大華.民族法學.法律出版社, 2013.8。
[10] 平措次仁.藏史明鏡[M].人民出版社, 2004.3。
[11] 恰白次旦平措.西藏簡明通史[M].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2.5。
[12] 周華.藏族簡史[M]. 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6。
[13] 毛蓋桑旦.藏族史-齊樂明鏡[M].民族出版社,2010.1。
[14] 雪拉完瑪航青.藏族歷史概述.甘肅民族出版社,2016.9。
[15] 南喀諾布. 古代象雄與吐蕃史[M] 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6.5。
作者簡介:齊君草、女、藏族、甘肅卓尼人,西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2018級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漢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