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晨
(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021)
近年來,混凝土結構成為了建筑業(yè)使用最多的施工結構。該結構有良好可塑性,同時有良好的防震表現。但是由于混凝土材料抗拉強度較低,極限拉伸較小,混凝土結構易出現裂縫。裂縫可能降低建筑物承載力和持久強度,降低結構的使用壽命。應采取相應措施降低不利裂縫的產生,保證建筑的使用壽命與可靠性。
此類裂縫在混凝土結構中最為常見。因混凝土的不均勻性導致混凝土內部存在大量大小不一空隙,且水在混凝土組成中占較高比例,故空隙中水的運動在混凝土濕度收縮裂縫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收縮變形主要由微小空隙中自由水的蒸發(fā)產生的毛細壓力和晶格間與分子層的吸附水減少引起的吸附收縮產生。從施工角度分析,大多數情況下是因混凝土澆筑后濕度養(yǎng)護不到位,造成含水量不均勻分布引起收縮應力,使表面出現裂縫。
化學型裂縫是因混凝土的組成成分間化學反應與成分間收縮差異引發(fā)。
該類型主要出現在混凝土澆筑后一段時間,包括因水泥與水的化學反應造成水分大量減少進而引發(fā)的開裂和骨料與水泥石之間不均勻收縮變形引起的裂縫。而且,該類型裂縫較濕度型大,易出現在鋼筋附近。從施工角度考慮,此類型裂縫引發(f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配合比不當,外加劑保水性差,振搗效果不合格,養(yǎng)護不合要求。
該種裂縫在施工過程中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混凝土建筑物澆筑后溫度變化過程中溫度呈不均勻分布。大部分溫度型收縮裂縫為表面裂縫,嚴重的可發(fā)展產生有害的貫穿裂縫。水泥與水反應產生的熱量過高(例如,某工程澆筑的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可達50℃),內外溫差導致內部膨脹較表面大。表面混凝土對內部起約束作用,表面受拉力作用,但混凝土極限拉伸變形與抗拉強度均較小,故表面易產生溫度型收縮裂縫。從施工方面考慮,可在混凝土養(yǎng)護初期采用分層埋管循環(huán)導熱法,使混凝土溫度差降低。
該種裂縫對于混凝土結構破壞程度最高,主要是因為土質承受能力的不均勻導致的。進行施工時,壓力過大,超過了相應土質的承載力,使地面塌陷,由于地基各部分支持力不同,從而產生了沉陷型裂縫,該種裂縫一般為縱向貫穿性裂縫,會直接對建筑的整體結構造成嚴重破壞,施工前未對具體地質進行分析便盲目施工往往是導致此類裂縫出現的重要原因。
該種方法主要針對整體結構承載力影響不大的裂縫,例如溫度型裂縫,具體操作是對裂縫的表面進行重新涂抹并刷漆,涂抹防護材料。由于混凝土化學結構并不穩(wěn)定,會產生二次開裂,為了防止此現象的發(fā)生,通常在裂縫的表面黏貼高強度、高柔韌性的玻璃絲布,進行保護。
通過灌漿封堵來解決對整體結構影響較大的裂縫,主要采用水泥漿、環(huán)氧樹脂等化學材料,利用相應的壓力裝置打入裂縫,充滿裂縫空間起到支撐作用,該種方法是建筑工程中十分常用的一種方法。
出現裂縫會導致整體建筑的不美觀,嚴重的會使得整體建筑不穩(wěn)定,此時便要對結構進行加固,從而保證結構的穩(wěn)定。主要做法是對裂縫可能出現的位置進行預防,提前加固,通過添加鋼板等措施來加固。此種措施極大的延長了建筑的使用壽命。
要想從根源上斷絕裂縫的產生,則必須做好混凝土結構的設計方案,通過實地考察,對土質進行充分的了解,因地制宜,做出符合地質的施工方案,避免因地質的受力問題出現結構型裂縫。同時,做好相應的審查工作,當設計方案做出以后,安排專人進行審查,主要對建筑物的承載力方面進行檢查,做好模擬分析,確保方案的可行性。
施工材料的質量不僅僅關系著裂縫的產生,更關系著整個結構的壽命,所以嚴格把控施工材料及使用成為了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①選擇水泥時,要選擇低水化熱的水泥,推薦選擇有益于混凝土抗裂的礦渣水泥混凝土和摻粉煤灰混凝土,避免溫度差裂縫。②嚴格控制配合比,注意減少高溫或低溫環(huán)境對混凝土凝結的不利影響。
通過定期養(yǎng)護來降低裂縫的產生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在進行混凝土養(yǎng)護時,要時刻關注混凝土結構的變化,嚴格關注各項指標,例如對溫度進行調節(jié),當溫度過高時,進行灑水降溫,防止出現溫度差裂縫。當可能出現裂縫的位置及時進行加固。
綜上,產生裂縫的原因各式各樣,裂縫危害輕則影響美觀與住戶體驗,重則影響整個建筑的壽命與穩(wěn)定性,對于裂縫,我們不能只處理,還應采取相應的方案防治,建立相應的檢查制度,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準確運行,從而減少裂縫的產生。
[1]李玉東.工民建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裂縫處理解析[J].江西建材,2018(01):63+65.
[2]張公正.工民建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裂縫處理解析[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7(11):122.
[3]何鏵強,劉健.工民建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裂縫處理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7(09):227.
[4]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