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衛(wèi)
接受了來訪,魯教授告訴我們:肌少癥是一種逐漸被認識的老年綜合征。目前,國際上統(tǒng)一把“漸進性和普遍性的骨骼肌容積丟失、力量下降伴隨軀體失能、生活質量下降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風險增加的綜合征”定義為肌少癥。
骨骼肌是肌肉的一種,又稱橫紋肌,由數(shù)以千計具有收縮能力的肌細胞組成。任何活動都是骨骼肌收縮的結果,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直接影響到活動時的表現(xiàn)。一般成年人從30歲起肌肉就開始逐漸減退,肌少癥是老年人不可逆轉的自然趨勢。導致肌少癥的原因首先是年齡,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質量、肌肉力量都會逐漸下降,年齡越高,肌少癥發(fā)生幾率越大;其次,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運動量會越來越少,肌肉就會因運動少而逐漸流失;再有就是老年人因身體機能下降,消化、代謝功能均出現(xiàn)下降趨勢,再加上食欲不佳、飯量小、飲食過于清淡,常會導致蛋白質、膽固醇攝入不足,進而影響到肌肉代謝。
肌少癥的出現(xiàn),往往是老年人機體“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骨骼肌的減少,帶來的不僅是形體的瘦削及憔悴感,還會因肌肉無力、功能下降,導致各種健康問題。
首先,肌少癥會導致跌倒、骨折發(fā)生率增加。臨床常見一些肌少癥的老人跌倒后發(fā)生骨折。骨折后的制動又會使得老年人的肌肉進一步萎縮、軀體功能進一步喪失;如果在這期間再繼發(fā)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事件,最終結局就是老人的失能,甚至死亡。
其次,骨骼肌是身體重要的能量儲藏庫,可以儲藏肌糖原和蛋白質,還可通過消耗熱量調節(jié)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因此,肌少癥常會引起營養(yǎng)不良,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
肌少癥還往往與慢性疾病如影隨形,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它既是引發(fā)這些疾病的危險因素,又是影響這些慢性病控制的不良因素。
此外,患有肌少癥的老人,長期處于肌肉功能的退化,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疾病纏身的狀態(tài)下,又容易使心理狀態(tài)失常,出現(xiàn)焦慮、抑郁、暴躁等問題,由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不僅生活沒有質量,壽命也大打折扣。
魯教授告訴我們:在導致肌少癥的種種原因中,遺傳、增齡等因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通過干預一些“可變”因素,還是可以延緩肌肉減少進程的。營養(yǎng)和運動就是主要的“可變”因素。防治肌少癥可以從改善不利因素入手。
肌少癥的營養(yǎng)問題,主要包括蛋白質數(shù)量和比例不合理、能量攝入不足、抗氧化物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
1.充足蛋白質,并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中。長肌肉,最重要的營養(yǎng)素就是蛋白質,特別是優(yōu)質蛋白質。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蛋白質推薦攝入量是每天1.0~1.5g/kg。建議多選用牛奶、蛋類、瘦肉、魚、蝦及豆類制品這些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并保證優(yōu)質蛋白占50%以上。還要注意將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而不是某一頓集中補充,這樣才能促使骨骼肌的合成效果更加顯著。在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優(yōu)質蛋白中的明星,乳清蛋白,具有增肌燃脂的作用。建議可以在每天兩餐之間時或鍛煉后額外補充2次乳清蛋白營養(yǎng)制劑,每次攝入15~20g。
2.每日總能量要充足。足夠的能量是保證骨骼肌質量的必要條件,可以避免膳食中的蛋白質被當作燃料消耗掉。一般推薦老年人每日攝入谷類200~250g(其中全谷類和雜豆50~150g),薯類 50~75g,蔬菜 300~450g,水果200~300g。老人飯量小,建議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3.抗氧化物不能少。充足的抗氧化物能夠降低機體的氧化應激水平,減少肌肉衰減,提高免疫功能??寡趸镌谛迈r的深色蔬菜水果中含量豐富。還可適當補充含多種抗氧化營養(yǎng)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卜素、硒)的膳食補充劑。
4.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足量的維生素D能夠促進骨骼肌合成,預防和治療肌少癥并維持骨骼肌健康。維生素D在魚肝油、肝臟、蛋黃等食物中含量豐富,推薦劑量為每日維生素D 800~1200國際單位。補充充足維生素D,可以通過口服、肌注、日曬等途徑獲得。
此外,對于肌肉量丟失和肌肉功能減弱的老年人,在控制總脂肪攝入量的前提下,應增加深海魚油、海產(chǎn)品等富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攝入。
除營養(yǎng)干預外,另一個重要的干預方法就是要讓肌肉“動起來”,避免用進廢退。對于老年人來說,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肌肉的天然殺手。制定運動方案,包括抗阻運動和有氧運動,從最小訓練量開始,循序漸進。
運動的方式方法很多,其中以抗阻運動對肌肉減少最為有效。在抗阻訓練后,老年人肌肉形態(tài)及肢體功能都會有明顯改變,且對預防跌倒和肢體功能下降等衰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非常有效。
魯教授建議老人采用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運動:每天都到戶外進行有氧運動鍛煉1~2次,每次30~60分鐘,如慢走、散步、太極拳等。若身體素質較強,可嘗試快走、廣場舞、各種球類等;每周進行3次抗阻運動,隔天進行一次,每次20~30分鐘,如伏地挺身、俯臥撐,或借助健身器械(如彈力帶)進行。
魯教授最后提醒大家:隨著保健意識的提升,許多老年人意識到了體重過重/肥胖的危害,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有意識的控制體重(體脂),甚至有人認為老年人越瘦越好。其實不然,老年人消瘦,和超重/肥胖一樣,是不利于健康的,會增加多種疾病的風險,老人還是胖點好。
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資料表明,體質指數(shù)(BMI)低的老年人營養(yǎng)不良風險和死亡率會增加,生活質量會下降。因此,從降低營養(yǎng)不良風險和死亡風險的角度考慮,老年人不應苛求像青年人一樣減重,原則上建議BMI最好不低于20,最高不超過26.9。另外尚需結合體脂和本人健康情況來綜合判斷。
魯教授建議老年人如果出現(xiàn)下列癥狀,請盡早去老年科就醫(yī):生活飲食正常,又沒有疾病的前提下,體重進行性地下降(體重在30天內(nèi)降低5%以上,或6個月內(nèi)降低10%以上);疲勞無力,總是覺得累,老想坐著,活動量減少;走路步伐不穩(wěn),容易摔倒;展開雙臂時,沒有肌肉支撐,雙臂脂肪下垂,似蝴蝶翅膀一般,如果同時“自摸”還可以發(fā)現(xiàn),胳膊和腿上的肌肉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