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彥言
摘要: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詞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三人代表了北宋時期文學書法的最高成就。就蘇軾而言,雖才華出眾,但命運多舛,雖居朝野,但與其同僚政見不和,導致后期被貶。蘇軾在貶謫期間,把自己全部思想感情與對人生、社會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表達這一時期北宋貶謫官員的思想感情。本文從蘇軾貶謫時期的詩詞創(chuàng)作特色出發(fā),探討這一時期貶謫官員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蘇軾;貶謫詞人;選材;思想感情
引言
蘇軾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雖然才華出眾,但是政治理想得不到伸張,雖憂國憂民,但命運多舛,與同僚政見不合,居廟堂之高卻難獨善其身。尤其是在蘇軾貶謫這一時期,被貶的生活經(jīng)歷、內(nèi)心感受,豐富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使他的詩歌更具情感特色,提高了他的創(chuàng)作能力??梢哉f,蘇軾獨特的貶謫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也造就了他貶謫詩與眾不同的特點,使蘇軾的詩詞作品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對蘇軾貶謫詩加以深入研究,探討蘇軾這一時期的思想變化,在此基礎上也能研究這一時期貶謫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情況,走進貶謫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他們產(chǎn)生思想共鳴。
一、蘇軾被貶期間詩詞創(chuàng)作特色分析
分析蘇軾被貶期間詩詞創(chuàng)作特色要從其選材和主題兩個角度考慮。首先應分析蘇軾貶謫期間詩詞的選材特色。蘇軾貶謫期間的詩詞選材來源于他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蘇軾貶謫期間詩詞的文學創(chuàng)作題材與詩詞表現(xiàn)風格互為因果關系,詩詞的選材特色決定著他詩詞創(chuàng)作風格。蘇軾對于貶謫詩的創(chuàng)作投入了全部思想感情,選材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廣泛性、獨特性。蘇軾在貶謫期間的詩詞創(chuàng)作大多以貶謫地點的景物作為情感抒發(fā)對象,以詩詞作為情感抒發(fā)媒介,將不同的地域事物作為情感描繪的景物,也就是借景抒情,表達自身在貶謫期間時而惆悵、時而高漲、時而憂慮的內(nèi)心變化。無論是內(nèi)地生活,還是孤身一人懸于海外,每個地方的生活事實都可以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選材對象,這種源于生活事物的廣泛選材是其他詩詞創(chuàng)作者不具備的,也造就了蘇軾貶謫詩獨特的社會風情[1]。例如,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先后創(chuàng)作了《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二者雖然同為蘇軾游覽赤壁所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蘇軾在被貶惠州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廣為流傳的《惠州一絕》,使那“日談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成為千古名句。蘇軾面對不同的地理景物總有著引人深思的遐想,匯聚于他內(nèi)心獨特的思想感情,使他的貶謫詩具有獨特性。
其次是蘇軾被貶期間期間詩詞創(chuàng)作的主題特色,蘇軾的貶謫詩主題特色鮮明,在蘇軾的每一首貶謫詩創(chuàng)作中,蘇軾對人生、生活做出哲理性思考,每一首詩詞佳作都表現(xiàn)其作為詩人的文學情感。可以這樣說,哲理性和源于人生的思考是蘇軾貶謫詩的主題特征。蘇軾在創(chuàng)作每一首詩詞作品時,都會對詩詞主題作理性思考,從生活角度對詩詞內(nèi)容作出解析,也對歷史和社會的重大事件進行剖析,融入自己的反思與感悟,使詩詞作品呈現(xiàn)出人文品格。例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貶謫詩詞,本質(zhì)是蘇軾在貶謫地思念家人的一首情感作品。但這首詩中,詩人對于人生分離源于情感理性的剖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引起讀者無限遐想。特別是詩詞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出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思念家人,而自身獨處異地的無奈之情,也表達出詩人對“家人團圓”的贊嘆,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備受觸動[2]。
二、宋代貶官詩人的思想變化
(一)對貶謫生活的無奈
貶謫官員是北宋時期獨特的政治現(xiàn)象,貶謫詩是這一時期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由蘇軾的貶謫經(jīng)歷不難看出,這一時期貶謫官員在詩詞作品中反映出惆悵之情,有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迷茫,也有他們不甘平凡,想繼續(xù)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迫于政治壓力,他們的雄心壯志無處申訴,只能寄托于詩歌山水。北宋時期很多被貶官員都是杰出的文學家,他們雖然在政治上遭遇了對手的打壓,但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是獨樹一幟。以蘇軾為例,蘇軾雖然數(shù)次貶謫,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始終未變,他心系國家、心系百姓,渴望國家繁榮富強,但政見不和,受到政治對手的排擠與打壓,他郁郁不得志,一腔熱血無處申訴,對貶謫生活充滿了無奈,借詩歌詞作表達自身的熱血、惆悵與無奈。
(二)內(nèi)心渴望得到重用
通讀蘇軾的詩詞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不僅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仍心系國家,而且意志堅定,面對貧苦的貶謫生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艱難困苦,他內(nèi)心中仍然保留著渴望得到重用的真摯情感。這不僅是蘇軾身為貶謫官員的內(nèi)心僅留的期待,也是這一時期被貶官員共同的愿望,渴望得到重用不僅是蘇軾一人的內(nèi)心期盼,也是同期被貶官員的群體期待,這些被官員不甘心艱苦的貶謫生活,他們更希望竭盡所能報效國家。北宋時期的被貶官員不會因為個人的政治經(jīng)歷對國家心生怨恨,相反,他們依舊懷揣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們渴望結(jié)束貶謫生活,重新得到重用,報效國家。
(三)超脫于物外的豁達
在北宋的被貶官員中,蘇軾是兼具豁達之情的詩詞作者,從他的詩詞作品中很少看到他對統(tǒng)治階級或者當朝官員的痛恨,相反,是一種超脫于物外的豁達。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此事古難全”,蘇軾內(nèi)心雖有些許落寞之情,但他對生活與人生的理解,對貶謫生活的認識,達到了一種超脫物外的境界。被貶對他而言,稀松平常,長期的貶謫生活造就了他對人生與生活獨特的理解,這種思想超脫個人之外,成為這一時期貶謫官員共有的思想特征。北宋時期的貶謫官員有對貶謫生活的抱怨與無奈,但他們未對國家失去信心,依舊具有渴望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渴望得到重用的期盼,他們心中依然充滿希望,貶謫生活的貧苦改變不了他們堅強的意志,超脫于物外的豁達,使他們能以更高的思想境界看待這種被貶生活。
綜上所述,蘇軾被貶期間的詩詞創(chuàng)作,表達出蘇軾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及對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性思考。縱觀這一時期的被貶官員,他們有著對被貶生活的抱怨與無奈,但也兼具著渴望得到重用的期盼,悲慘的政治遭遇造就了這些被貶官員超脫物外的豁達之情,貶謫生活雖然貧苦,但改變不了他們的初心,打擊不了他們的意志,他們懷揣渴望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
參考文獻:
[1]賈文霞.從蘇軾貶謫時期的作品探究其心路歷程——兼與韓愈謫陽山、潮州對比[J].名作欣賞,2016 (33):122-124.
[2]劉莉,孫海微.蘇軾貶謫詩的創(chuàng)作特色探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 (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