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清朝初年,皇帝給一些相當(dāng)級別的官員以奏報事情的權(quán)利,稱為題奏權(quán)。覽批大臣們的題奏,是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課之一,稱之為“御批”。
清朝初期皇帝的批示沒有固定格式,皇帝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親自審閱批示每一份奏折??滴趸实墼谟沂质軅那闆r之下,為了不泄露機密,忍痛用左手執(zhí)筆批示,不肯假手他人。
至雍正朝,設(shè)軍機處以協(xié)助皇帝料理軍國大事,其中就包括幫皇帝處理奏折事務(wù)。講述清代軍機處事務(wù)的《南屋述聞》中說:“其奏折未經(jīng)御批而由樞臣酌擬者,既擬定則裁白折紙為簽條,錄所擬批于上,盛以折匣,送交太監(jiān)呈上照批?!边@樣的“照批”,皇帝省心多了,按照能干的心腹大臣的建議,照葫蘆畫瓢,軍國大事就這么搞定了。雖然形式上還是“御批”,實質(zhì)上是“軍機大臣批”,皇帝秀書法。
清代中后期,批奏折又有了些改變,《南屋述聞》記載:“若尋常安折之批‘朕安等字者,由章京蘸硃敬書,以代御筆?!被实墼谀承┓侵匾募杏蒙狭恕按P”,簡單的“朕安”二字直接就由章京代勞,而不勞煩圣躬了。但是,假如皇上對某些特別重視的大臣還有別的話要指示,那就只得親自動筆不可了。史料顯示,到了嘉慶朝以后,皇帝“批文件”,除了重要的軍國大事外,都是批“覽”“知道了”“該部知道”之類的話。
清代早期,經(jīng)皇帝閱過朱批的奏折,是發(fā)還原先上奏的大臣閱看領(lǐng)會,再自己保存的,到了辦事認真的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命令內(nèi)外大臣們將所保存的朱批奏折一律繳還宮中,不能抄寫、存留、隱藏或焚毀,否則“斷不寬宥,定行從重治罪”。
為什么雍正皇帝一改前制,要求大臣們“繳批”呢?歷史上有一件事與之不無關(guān)聯(lián)?!肚迨犯濉酚涊d:雍正五年“已革貝勒蘇努涂抹圣祖硃諭”,雍正下旨“即應(yīng)照大逆律概行正法……暫免其死,仍照前禁錮?!卑凑沾笄迓?,涂抹皇帝的批示是要殺頭的。很顯然,雍正皇帝對有人敢于涂抹他父親康熙皇帝的批示十分氣憤,由此推之,雍正皇帝實行“繳批”制度,除了其它原因外,也必定有防止皇帝的批示再被涂抹、對圣上不恭的因素在其內(nèi)。
清朝初年,中國分十八個行省,尋常時候,皇帝每天需要伏案批示的奏折在八九十件以上。清朝所有的皇帝中,要數(shù)雍正最愛批示大臣的奏折。據(jù)說,他不僅鼓勵大臣們上奏折匯報事情,大事小事他都想知道,而且他批示得也著實認真。雍正不僅在大臣匯報行文的后面、中間作重要批示,而且還十分詳細地作眉批,甚至他還義務(wù)幫大臣改正錯別字。雍正皇帝不僅精悍能干、施政能力強,文字功底也好,他的批示洋洋灑灑,動輒千言,有時會比奏折的字數(shù)還要多。
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雍正皇帝拜謁祖宗陵寢的路上,沿途地方官員精心布置,官道上每隔一小段路就安放一個大水缸,水缸里蓄滿了清水,隨時清洗道路,防止灰塵染到皇帝一行人的馬車上。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后,批示:“蹕路所經(jīng),雖有微塵何礙。地方官當(dāng)以牧養(yǎng)生民為重。若移奉上之心以撫百姓,豈不善乎?”意思是:地方官員的職責(zé)是管理照顧老百姓,而不是要為我皇帝掃除道路上的灰塵,假如能把對皇帝的這份盡心盡力用在百姓身上,不是很好嗎?封建專制君主能拿出這樣的批示以示群臣,也堪稱明君了。
史料顯示,清朝極盛時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帝批示十分詳細具體,而且數(shù)量眾多,嘉慶以后的皇帝批示量少,內(nèi)容簡單,甚至有敷衍的成分。與此對應(yīng)的是,嘉慶之后的清朝國勢也逐步走向衰弱,也許,在皇帝的批示繁簡與國勢盛衰之間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