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毅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工農(nóng)紅軍迅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下旬至10月初,八路軍總部及所轄三個師分四批在陜西韓城渡過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目前,關(guān)于這一事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八路軍出師的時間、兵力、步驟以及戰(zhàn)略方針的選擇等方面[注]如楊奎松《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對日軍事戰(zhàn)略方針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劉益濤《毛澤東與抗戰(zhàn)初期八路軍戰(zhàn)略方針的形成和實施》(《黨的文獻》1995年第5期)、李樹泉《毛澤東與抗戰(zhàn)初期中共軍事戰(zhàn)略方針的轉(zhuǎn)變》(《軍事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等文,均梳理了抗戰(zhàn)初期中共制定游擊戰(zhàn)略的決策過程。類似成果還有許多,恕不一一列舉。;而對出動路線,即為何從韓城渡河,毛澤東的決策有何考量,以及國共雙方在此過程中存在哪些博弈等問題,尚未見專文論述[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xué)者在論述其他問題時亦間或涉及八路軍出動路線的討論,如于化民《中共領(lǐng)導(dǎo)層對華北游擊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運籌與布局》(《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李玉蓉《從進入山西到立足華北——1937—1940年八路軍的糧餉籌措與軍事財政》(《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7年第4期)、王濤《抗戰(zhàn)初期周恩來在國共軍事合作中的獨特貢獻——以1937年8月11日國民黨軍政部談話會為中心》(《黨的文獻》2014年第3期)等文。唯因其另有主旨,故未充分展開。。因此,本文擬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對此作一些梳理和分析。
1936年2月,長征到達陜北后不久的紅一方面軍曾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東渡黃河,發(fā)起東征戰(zhàn)役,進入山西。當(dāng)時紅軍分別從綏德縣溝口、清澗縣河口等地渡河。那么,此次八路軍出師為何不循故道而改走韓城?
從目前可見的材料來看,中共方面最早提出從韓城東渡的是周恩來。1937年8月4日,他致電中共中央,建議由韓城、平民分兩路渡河,經(jīng)同蒲路北上作戰(zhàn)[注]《周恩來軍事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頁。。這一建議很快被中央采納。7日,毛澤東電告駐扎在云陽的紅軍前線總指揮部彭德懷、任弼時:“準備分兩路主力取道韓城,一部取道宜川渡河(但宜川船只情形不明)。”[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3),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第48頁。在接到這封電報后,前總8日致電賀龍、關(guān)向應(yīng):“立即調(diào)查韓城、榮河、臨晉三點渡河船只、流速、河寬及兩岸宿營房屋?!盵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8頁。其中,榮河、臨晉皆屬山西,唯有韓城在黃河西岸。顯然,韓城東渡方案此時已初步形成,并開始著手準備[注]當(dāng)然,因需與國民黨溝通,故此方案尚未最終確定。1937年8月8日,毛澤東電告林彪:“紅軍開動路線尚未決定?!眳⒁姟睹珴蓶|軍事年譜(1927—1958)》,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頁。。
實際上,中共中央當(dāng)時也曾考慮過北線方案,即從陜北過河。8月5日,毛澤東與彭德懷、任弼時就紅軍是揮師北上經(jīng)陜北出動還是直接?xùn)|進山西展開討論,他認為:“紅軍出動以綏德、榆林為后方是有利的,但行軍將有大的困難。故主力仍以在韓城、宜川渡河為有利,一部出綏榆?!蓖窘?jīng)陜北究竟會遇到什么大的困難?毛澤東在7日致彭德懷、任弼時、劉伯承、林育英的一封電報中講得很清楚:“請考慮以四方面軍經(jīng)太白鎮(zhèn)、鄜縣、延安、綏德出大同的問題。太白鎮(zhèn)到瓦窯堡一段約八天行程,絕無糧食。如取此途,須立即備糧?!盵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3、194頁。很明顯,正是因為陜北缺糧,他才對北線方案有所保留。
應(yīng)當(dāng)說,毛澤東的擔(dān)憂并非過慮。8月2日,他曾電告葉劍英:“此間糧食數(shù)月來全靠西安運來,現(xiàn)各部只有三天糧。”次日,又致電稱:“延安即將斷炊”??梢姡儽贝_實嚴重缺糧。[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2、193頁?;谶@種狀況,出于后勤保障的考慮,從韓城東渡的中線方案無疑成了毛澤東心目中的最佳選擇。9日,他致電西安聯(lián)絡(luò)處和前總:“紅軍走陜北千余里缺糧,由洛川直到神府均遭旱荒無法通過,必須走韓城。”[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2),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第34頁。10日,又電示駐太原辦事處主任彭雪楓立即與閻錫山交涉:“出動路線,因洛川至府谷千余里無糧,延安南北八百余里顆粒無買(機關(guān)糧食,從晉西與西安買來),因此決不能走陜北,只能走韓城渡河……此點與閻交涉,一定要辦到?!盵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第17—18頁。同日,毛澤東還致電彭德懷、任弼時等,通知他們來參加洛川會議,“會后即直赴韓城不返云陽”[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5頁。。14日,他再次電告彭雪楓:“紅軍確定由韓城入晉?!盵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3),第57頁。這些電文言詞斬釘截鐵,足見毛澤東態(tài)度之堅決。
由于八路軍隸屬國民革命軍序列,所以中共在出師路線上需與國民黨協(xié)商。1937年7月30日,毛澤東電告前總:“部隊東調(diào)必先得行營同意,否則國民黨即認為我們自由行動,必生疑慮,影響抗日大局及兩黨合作?!盵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1頁。但與此同時,他也非常注意保持獨立自主性。8月1日,他和張聞天致電在南京談判的朱德、周恩來并轉(zhuǎn)前總:“紅軍抗日出動的路線、出動的兵力、作戰(zhàn)的方法,都不宜請蔣決定、頒發(fā),這些都只能待適當(dāng)時機,由我們提出與之商定,方不吃虧?!盵注]《張聞天年譜》,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第476頁。恰在此時,南方游擊隊發(fā)生何鳴事件的消息傳來——紅軍閩南獨立第3團近千人在下山改編時,被國民黨部隊包圍繳械。這個嚴重教訓(xùn)更使毛澤東提高警惕,并要求“紅軍各部都應(yīng)引為深戒”。9日,他在一次講話中又指出:“要估計到特別的情形,防人之心不可無,應(yīng)有戒心,保障紅軍之發(fā)展擴大?!盵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9、12頁。顯而易見,毛澤東擔(dān)心國民黨在紅軍出動一事上做手腳,使之出師不利。
歷史地看,國民黨中央對中共部隊出動路線的設(shè)計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甚為吊詭的是,他們才是韓城東渡路線的始作俑者。1937年7月,軍政部部長何應(yīng)欽建議將紅軍派往察東和熱河一帶抗戰(zhàn),“為使迅速到達目的地,研究結(jié)果,擬采如下之經(jīng)路:由韓城禹門口渡黃河至新絳東之侯馬上車,沿同蒲路至大同,轉(zhuǎn)平綏路至宣化或下花園下車,再徒步至龍關(guān)稍事休息,即開始向赤城活動”。據(jù)他估算,按這條路線,紅軍僅需17天即可投入戰(zhàn)場,而“其他路線,均在一個月以上,至少廿七八日”。[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0頁。后來雖然由于各種原因,該計劃并未付諸實施,但還是為中共申請從韓城東渡作了一個鋪墊,使之不會太顯突兀。
到了8月3日,蔣介石核定何應(yīng)欽等人簽呈:“即令陜北朱、毛所部開綏東,出察北,向熱河挺進?!盵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二),第50頁。他還向紅軍下達了“立即向綏德、榆林、延安等地集中,以便出發(fā)抗日”的命令[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8卷,中華書局,2011年,第5536頁。,即主張從陜北過河。但因為前述陜北嚴重缺糧的狀況,毛澤東不傾向于北線方案,決定走韓城。7日,他致電博古、林伯渠、葉劍英:“紅軍部隊準備快點開動……經(jīng)韓城渡河須月底才能到大同。請照上述方針與南京方面去談”。8日,又電告彭德懷、任弼時:“蒲城、韓城、大荔一帶有中央軍三師、馮欽哉部兩師,擬要求南京將蒲、韓兩城之兵調(diào)出,以便我軍前進”。[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4頁。由此可見,中共擬定出師路線后,與國民黨作了及時的溝通。
為了讓國民黨接受韓城東渡方案,周恩來在8月11日參加何應(yīng)欽主持的談話會時還解釋說:由于紅軍駐地分散,“奉命后集中需時,且令集中榆林一帶較之指定集中日期,相差過遠,故此次來京第一問題,即在請指定捷近路線,最好沿渭河北岸經(jīng)韓城渡黃河”[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二),第72頁。。這一時期,毛澤東甚至做好了國民黨不同意的準備。他在10日致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中說:“已電國民黨南京、太原、西安方面,說明紅軍只能走韓城決不能走陜北的理由。為準備萬一走陜北,請令各部備辦攜帶之糧食。綏德以南洛川以北八百余里絕無糧籌?!盵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5頁。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必須未雨綢繆,做好最壞打算和充分準備。
所幸的是,國民黨最初對中共提出的韓城東渡方案還比較配合,畢竟這也是他們曾經(jīng)設(shè)計的一條路線,故未十分抗拒。8月10日,蔣介石電詢閻錫山:“共軍要求在韓城附近渡河,在同蒲線以西地區(qū)行進,至綏遠集中,以便給養(yǎng)與行動迅速,可否照辦,請速示復(fù)。”[注]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5編·中共活動真相(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臺北),1981年,第279頁。其中不無首肯之意。而彭雪楓在接到中央要求與閻錫山交涉從韓城渡河的電報后,也隨即開展工作。12日,他致電毛澤東并轉(zhuǎn)彭德懷、任弼時,匯報與閻錫山交涉情況:“閻意為免使紅軍長途辛勞起見,擬于同蒲鐵路運送紅軍??捎身n城渡河,在侯馬經(jīng)臨汾,可車運大同開同蒲,每次車可運千人?!盵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3),第55頁。毛澤東遂于同日電告朱德、周恩來:閻錫山已答應(yīng)紅軍由韓城渡河,經(jīng)同蒲路輸送[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第12頁。。
旦夕之間,波瀾再起。8月12日,何應(yīng)欽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一部部長黃紹竑、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等人進一步會商紅軍出師的路線問題,認為“最好集結(jié)長安,用火車輸送至前方,或以一部使用于山東泰山山地,一部使用于平漢路以西山地,一部使用于察省”,即試圖將紅軍一分為三。此時,這一計劃尚處討論階段,并未作為正式命令下達。[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二),第76頁。但至15日或16日,黃紹竑和白崇禧終于攤牌,向中共提出了一個新方案,即將紅軍一分為二,兩個師由渭南上車,經(jīng)風(fēng)陵渡沿同蒲路至代縣附近下車,改經(jīng)崞縣、靈丘到蔚縣一帶集中;另一師則沿隴海路轉(zhuǎn)平漢路在徐水下車后向東挺進至冀東玉田、豐潤、遵化一帶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他們說,上述部署已由大本營下令西安行營執(zhí)行。[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1),軍事科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477頁。這顯然與此前協(xié)商的韓城東渡方案有很大不同:一是改走南線;二是分割使用。
在黃紹竑、白崇禧新提出的南線方案中,雖然有兩個師可由風(fēng)陵渡經(jīng)同蒲路轉(zhuǎn)往晉北,但必須先走一段隴海路,而另一個師則被要求轉(zhuǎn)平漢路北上。這些都是國民黨中央軍控制的區(qū)域,一旦入其彀中,安全性和保密性均難保證[注]毛澤東對鐵路運輸?shù)陌踩院捅C苄砸恢毙拇嬉蓱],他在1937年8月14日給彭雪楓的電報中說:“紅軍確定由韓城入晉、似以步行不坐火車為有利。如屆時不坐火車,則由蒲縣北進,以隱蔽為理由。”參見《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3),第57頁。。因此,毛澤東于8月17日親自致電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就八路軍出動路線問題表示:“同意我軍主力集中陽原、蔚縣、淶源、廣靈、靈丘地域,但前進不走平漢路而走同蒲路,在侯馬上車,至代縣下車,向目的地集中。”[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xu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0頁。這就闡明了己方觀點,實際上拒絕了國民黨的南線方案。與此同時,毛澤東分別電告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和博古、林伯渠、彭德懷、任弼時,強調(diào)指出:“紅軍為安全計,為蔭蔽計,為滿足晉綏渴望計,決走韓城渡河,在侯馬上車,到大同集中,再轉(zhuǎn)至懷來、蔚縣,決不走平漢路。”[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第13頁。他還請博古、林伯渠轉(zhuǎn)告國民黨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開動路線走三原、富平、蒲城至韓城、郃陽渡河”[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6頁。。
至于分割使用,更是毛澤東不能同意的。早在7月28日,他就致電周恩來、博古、林伯渠,令其經(jīng)由蔣鼎文轉(zhuǎn)達蔣介石:“主力出動后集中作戰(zhàn),不得分散?!盵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18頁。8月8日,他又為紅軍主力出動抗日一事致電彭德懷、任弼時:“三個方面軍宜靠攏前進,凡事以謹慎為宜。”[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第12頁。18日,毛澤東將同國民黨談判的十項條件發(fā)給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其中一項就是“不分割使用(集中由韓城渡河前進)”[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323頁。。同時,他提醒道:“黃白案(即前述黃紹竑、白崇禧提出的八路軍出動方案——引者注)將紅軍分割出動,其中包含著極大陰謀,堅決不能同意。在根本問題解決后,我軍主力(不是全部)決由韓城渡河,決不走隴海線和平漢線?!盵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第14頁。對于“黃白案”,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人曾向中共中央表示,“我們同意這一部署”,只是考慮到蔣介石已下令點驗部隊,為避免人數(shù)不符,建議“經(jīng)風(fēng)陵渡之主力部隊最好以一部在韓城過河”。由于黨內(nèi)存在意見分歧,毛澤東才一再強調(diào)必須大部從韓城渡河,決不走隴海線和平漢線。參見《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1),第477頁。同日,他還致電博古、林伯渠、彭德懷、任弼時并告周恩來、葉劍英:國民黨陰謀已表現(xiàn)得很明顯,企圖使紅軍“分路出動,使不集中,強使聽命”[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32頁。,因此紅軍開動,“中心要點是集中由韓城渡河”,“否則分割使用,危險甚大”[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6頁。。在這里,毛澤東再次突出強調(diào)要由韓城東渡。
在此期間,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各不相謀、相互掣肘的弊病再次暴露出來。一方面,新桂系黃紹竑、白崇禧等人已向南京輸誠,擁護蔣介石對日抗戰(zhàn),因而得以入主中樞,他們代表國民黨中央不斷節(jié)外生枝,處心積慮地想要逼中共就范。8月下旬,國民黨軍事統(tǒng)帥部下令:“新編部隊(朱、毛所部)集中三原、渭南附近,用鐵道輸送至保定向淶源、蔚縣及懷來、萬全之線轉(zhuǎn)進?!盵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26頁??梢姡瑖顸h中央還是想通過隴海線和平漢線,將八路軍投入與日軍正面碰撞的戰(zhàn)場,并使之與陜北隔絕開來。
另一方面,隨著日軍兵鋒日益逼近,山西的閻錫山為求自保,迫切希望中共施以援手,盡快入晉作戰(zhàn),并承諾提供方便。7月20日,中共代表彭雪楓會晤閻錫山,探詢其對紅軍入晉、開赴抗日前線的態(tài)度,閻錫山表示愿意合作。31日,他還告訴彭雪楓,南京有意令紅軍經(jīng)山西出察北,而他本人則主張紅軍在晉東北進行“不出晉境的抗戰(zhàn)”。[注]《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gòu)》(3),第13、122—123頁。正當(dāng)“黃白案”醞釀之際,彭雪楓于8月14日向中共中央報告:紅軍渡河日期、地點、船只以及沿途糧草供應(yīng)、每日可派出的運輸車輛等事,均與閻錫山商妥,請保密酌行[注]《彭雪楓年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3頁。。19日,從南京返回陜北的朱德在西安會晤了蔣鼎文,明確告知八路軍先頭部隊將于三日內(nèi)出動,經(jīng)韓城至侯馬上車,并說已接到閻錫山通知,“同蒲路隨到隨運,故擬全部均經(jīng)上述路線前進,不再以一部再繞平漢”[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八路軍·參考資料》(1),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11頁。。
于是,在這種內(nèi)部分歧叢生的情況下,國民黨中央對中共的韓城東渡方案只好不置可否。這無異于采取了一種默許的態(tài)度。8月25日,周恩來曾通過林伯渠問詢蔣鼎文:八路軍先頭部隊現(xiàn)已至蒲城附近,惟連日陰雨,軍行極緩。擬以一個旅改從涇河至咸陽上車至風(fēng)陵渡渡河,轉(zhuǎn)同蒲路北上。蔣鼎文答復(fù):可照辦。周恩來又問:已進至蒲城之旅,如天雨不止,亦擬改道渭南登車。蔣鼎文答復(fù):蒲城離韓城不遠,不必再轉(zhuǎn)渭南。[注]《八路軍·參考資料》(1),第12—13頁。不難看出,與之前處心積慮、必欲迫使中共就范相比,此時,國民黨對八路軍的出動路線已是無可奈何,不得不聽之任之。當(dāng)然,對于中共自己選擇的出動路線,國民黨肯定不會予以積極配合。9月1日,毛澤東和朱德、彭德懷致電在西安的周恩來,請他轉(zhuǎn)告蔣鼎文:“所謂已備好了船只全是空話,要蔣速令船只開到芝川鎮(zhèn)就用,免誤軍機?!盵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199頁。國民黨的敷衍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斑。后來,在韓城當(dāng)?shù)攸h組織和群眾的大力協(xié)助下,八路軍一一五師、一二○師克服重重困難,于8月底至9月初先后從韓城東渡黃河,走上抗日戰(zhàn)場。
正當(dāng)一二九師準備開拔時,又發(fā)生了一個插曲。國民黨的一個高級參議喬茂才求見劉伯承,并帶來蔣介石親筆簽署的一道命令,要求一二九師經(jīng)隴海路轉(zhuǎn)平漢路北上,加入石家莊方向的戰(zhàn)斗。劉伯承分析,如果按這條路線走,一二九師同一一五、一二○師的聯(lián)系就容易被
日本人切斷,被迫孤軍作戰(zhàn),這是蔣介石“借刀殺人”的一個陰謀,絕不能接受。他立即將此事報告中共中央。[注]參見《劉伯承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第180—183頁。9月25日,毛澤東致電前方:一二九師由平漢線到滿城集中不妥,應(yīng)走同蒲路[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第204頁。。28日,蔣鼎文報告蔣介石:“一二九師仍經(jīng)韓城渡河趕同蒲路前進,不走隴海路。”[注]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5編·中共活動真相(一),第283頁。至此,八路軍三個師全部從韓城東渡已成定局。
綜上所述,在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的路線問題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運籌帷幄、審時度勢,成功地貫徹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先后放棄、否決了北線和南線方案,最終確定走中線即從韓城東渡,并經(jīng)過與國民黨的幾番博弈,擊破其分化陰謀,從而保證了八路軍三個師的順利出動,為打開山西乃至全國抗戰(zhàn)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