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
大家好,我是小鴻雁。現(xiàn)代科技令通信變得十分便捷,書信離同學們越來越遠了。但是,在古代,人們想和遠方的親友通信,是非常困難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正因如此,歷史上留下了很多有故事,有情感,還有好書法的書信。新的一年,就由我來當你們的信使,為大家傳遞來自遙遠時空的書信吧!
第一封信,來自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羲之。后人給這封信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初月帖》。由于是草書,同學們看信時可能有些困難,就由我小鴻雁來“翻譯”一下。
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有郵差,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xiàn)在)。昨天到達這里,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您近來還好吧?我卻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啟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王羲之49歲時,被派往山陰(浙江紹興)做官。他在行程中寫下了這封信,從語氣推斷,可能是寫給某位友人的。即使旅途疲憊,身體欠佳,但王羲之心里還是惦念著朋友,寫下短短幾句話,表示對朋友的感謝和關(guān)心。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這封信的字怎么大大小小,排列不齊?這正是古代書信的魅力。由于是寫給親朋好友的,自然可以隨意灑脫一些,比起規(guī)規(guī)整整的書法作品,有時反而更為精彩。初月帖里的字鋒芒畢露,有的像竹葉,有的像花蕊,大小錯落,別具一格。
由于距離遙遠,缺少郵差,王羲之的這封回信是隔了將近一個月才寫好的,寄到朋友手中更不知何時了。不過,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等待和期盼,收信者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信,更珍惜和寄信人的深厚感情呀!
你知道嗎?
書信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函、書、札、簡、尺素、鴻雁,等等。為啥好好的書信要和我們鴻雁“搶”名字呢?這是因為鴻雁是候鳥,在固定的時間往返于南北方,古人想象雁能傳遞音訊,因此把書信稱作“鴻雁”“鴻書”。聽過蘇武牧羊的故事嗎?漢朝使節(jié)蘇武被匈奴人扣押起來,十九年后,前去解救蘇武的使者說,漢昭帝射下了一只大雁,雁腳上綁著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匈奴人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從此被傳為美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