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A:大方漆器
神之精:中國漆器之上品,“貴州三寶”之一,1915年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隱花是大方漆器的獨有技藝。
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商周時期便有了漆器問世。這種器物是用生漆涂抹描畫于器物表面的日用品,色彩鮮艷、圖案生動。大方漆器正是其中的精品。
大方漆器起源于東漢,當時即有當地的彝族使用大方本地生漆涂抹箭筒、馬鞍等物品,后來發(fā)展到使用水牛皮作為胎坯,制作成茶具、酒具、餐具等。明洪武年間,奢香曾把大方土漆研制的“朱漆”作為貢品上貢。到明末清初,大方彝族的漆器產業(yè)已經比較發(fā)達。清中期以后,隨著大量手藝人移民貴州,大方漆器獲得了很大發(fā)展。到了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生產從業(yè)藝人已達500多人。皮紙脫胎技術改為用棉麻布脫胎,顏色上也由過去的黑紅兩色改進為以部分顏料作色。由過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擴大到印漆、銀刻、金花、臺花、薄科花、五彩霞花等,產品增至9大類400多個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館至今還收藏者當年入朝進貢的大方“皮胎漆葫蘆”。在鼎盛時期,大方漆器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從事漆器制作的藝人逾千,大方專門從事漆器工藝制品的“榮光齋”、“義森宮”、“民生漆器貨社”以及各類家庭作坊數十家,在大方形成了從南到北的漆器一條街?!肚⊥ㄖ尽酚涊d:“黔之革器以大定為最佳?!睆那逯泻笃陂_始,大方皮胎漆器便輸往省外銷售,成為與山西云雕、北京漆雕、甘肅填彩、福州脫胎漆器和四川推光雕漆齊名的中國著名漆器。民國四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大方漆器與揚州漆器一同獲獎。
大方漆器圖案幽雅逼真,造型樸實,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澤艷麗,經久耐用,并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導熱、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堿,不易腐朽,不褪色等。其選料精良,采用牛、馬皮脫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經過40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藝,可分為制坯、漆地、裝飾等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大方漆器的另一個特色是:采用牛、馬、羊等家禽的皮革,以棉、麻、綢、緞、木等做胎,以當地的優(yōu)質生漆作原料。隱花是大方漆器的獨特技藝,藝人巧妙地把各種花紋隱襯在漆質與胎胚之間,若隱若現,其狀,如深巷基虛靜影沉壁;其態(tài),線條裝飾自然,揮灑自如,似行云流水,獨樹一幟。
神作B:牙舟陶
神之精:玻璃釉產生的獨特窯變效果形成的藝術魅力,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利用牙舟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轟動全國。牙舟陶制作技藝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牙舟陶是產于貴州黔南平塘牙舟鎮(zhèn)的一種制陶技藝,據傳起源于明初,實已不可考,但應當比這個年代更早。當地獨有的陶土可以經受比普通陶器更高的窯溫,形成了牙舟陶的獨有特色:因為窯溫高,便可以在燒制過程中加入玻璃釉。玻璃釉的特點是光澤度好,經過窯變后會出現冰裂開片效果:由于玻璃釉面與坯體在燒制過程中膨脹系數的差異,使釉面自然形成無規(guī)則裂紋。其不可預見的彩釉效果與古樸莊重的造型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牙舟陶能夠脫離單純的民間實用生活器具而發(fā)展出藝術化的一支,與一些藝術家的參與推動分不開。這些藝術家之所以能夠與牙舟陶結緣,又是因為牙舟陶自身的藝術魅力。所謂機緣巧合,其實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1975年,貴陽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劉雍偶然看到牙舟陶產品被震撼,于是帶著自己的設計來到牙舟鎮(zhèn),制作了一批具有貴州民族民間風格的美術陶,劉雍本人也開始了陶藝創(chuàng)作時期,以后幾年中他又多次來到牙舟鎮(zhèn)窯制作陶藝。1978年在北京全國第二次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鷹教授把牙舟陶譽為“全國工藝美術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79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了劉雍在牙舟鎮(zhèn)制陶的紀錄片,牙舟陶也名聞天下。
和劉雍一樣與牙舟鎮(zhèn)結緣的,還有尹光中、王樹藝等藝術家。藝術家的參與促進了牙舟陶的藝術創(chuàng)新和文化特質的成熟,促進了牙舟陶雅俗并重風格的形成。
當時參與的還有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貴州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岳振。岳振與劉雍等人一起,將青銅器、玉器的圖案元素與牙舟陶的燒制工藝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一批精美的牙舟鎮(zhèn)美術陶并送京參加“貴州學習民間工藝美術新作展覽”。
1982年7月6日,“貴州學習民間工藝美術新作展覽”在中國美術館正廳和西側廳同時展出,展覽歷時20天,展出了包括陶器、木、竹雕、蠟染、剪紙等藝術形式在內的數百件藝術品,在中國美術界引起轟動。也正是因為這個展覽,牙舟陶的知名度和藝術價值均獲得了質的飛躍。著名美術評論家王朝文評價這是“中國陶瓷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而這批作品全部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此舉奠定了牙舟陶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
神作C:玉屏簫笛
神之精:我國著名的兩種竹管樂器之一,1913年和1915年分別在英國和美國國際博覽會上獲大獎,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貴州三寶”之一,其制作技藝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屏簫笛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yōu)美、雕刻精致而著稱,因產于貴州玉屏而得名,取材于當地的小水竹,竹節(jié)長而均勻,壁厚薄適宜,質地堅實,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選材嚴格講究,工序繁瑣細膩。簫笛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篆隸楷,流暢古雅。因此玉屏簫笛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簫笛樂器在玉屏的盛行,大致在明洪武年間。大約明永樂年間,當地人鄭氏學到簫笛制作技藝,由于當地特有的小水竹和民族雕刻技藝,玉屏簫笛遂成為當地特產。清乾隆《玉屏縣志》:“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鄭氏將制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yè),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歷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
玉屏簫笛制作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簫制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玉屏簫笛在1913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它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1923年,又在巴拿馬獲得金質獎。
神作D:苗族百鳥衣
神之精:集貴州民族民間刺繡工藝于一體,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zhèn)館之寶。
苗族百鳥衣為長衫繡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擺片和衣腳著羽毛束等十幾個板塊構成。整件衣服集中了貴州民族民間平繡、堆繡、打結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馬尾繡等手工繡技藝藝術為一體,一件衣服作工需3到5年。配以紅、黃、藍、黑、白等各種絲線繡出五彩斑斕的圖案,每一幅圖案都體現一只或幾只寫意形鳥圖案,底布以土布為基調,每一板塊均以繭片作白底。各個圖案的鳥形狀千姿百態(tài)、有抽象的、有幾何圖案的。
百鳥衣制作技藝傳承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雅灰鄉(xiāng)送隴、雅灰、羊高、殺高、上叢排路以及雷山縣的達地、榕江縣的興華、三都縣的都江等鄉(xiāng)鎮(zhèn)的20多個自然村寨。這一區(qū)域地處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著古樸的民俗風情。
百鳥衣古裝有男裝和女裝之分,均為無領衣;苗語稱“歐花鬧”(女裝),“歐花勇”(男裝)。女裝為前后幾幅條帶的“鳥龍”組成。男裝為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衣腳排列一束束鳥的羽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