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不知道為什么,看著有知識焦慮,并且用知識付費來解決自己焦慮的那些人,我總是容易想起其他的群體,比如靈修的擁躉、雞湯的粉絲、雞血的信徒……他們在這個社會中,都擁有某些獨特的心靈氣質。
他們有相似之處嗎?
有的。
我回憶了一下一位金主。他是我忠實度可疑的朋友,在北京開有兩家公司。他是這個社會精明、占有欲強,也最勢利的那撥人之一,配得上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榮譽。在和他非常有限的接觸里,我觀察到的就是一個關鍵詞:焦慮。
他當然不是階層上的、知識上的焦慮,而是失去了確定性的焦慮。他的利益、他所處的社會位置,都跟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政治、社會、經濟結構有關,可是,他并不清楚,在心智上也無從把控這個結構的變化。
所以很奇怪,明明是一個精明勢利的人,瘋狂追逐著世俗的利益,入世極深,但從他的嘴里,吐出的卻往往是“放下”“執(zhí)念”這樣的出世語言,以至于我都不太適應。
我不太適應的原因是:很假。
那個時候我明白了,他所信仰的只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而且治療的只是他的假自我。他只是幻想著從中得到安慰、力量、啟示、休息,然后,再投入為利益而戰(zhàn)的戰(zhàn)斗中,從而不讓自己在心理上垮掉,且還顯得相當有層次。
還是畫一畫他信仰的心理行軍路線圖吧:政治、社會、經濟結構的不確定性→他無法把控→有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焦慮→這種焦慮,構成了一個泛心理市場→作為供應商的大師出現(xiàn),開拓這個市場→他的需求被撩撥,變成金主群體。
從路線圖可以看到,在這個泛心理市場中,大師們扮演的是替政治、社會、經濟結構收拾心理后果的角色。當然,也正是因為政治、社會、經濟結構導致了人的某些心理后果,他們才有了市場。
回溯一下,我的這位朋友,是因為心理層面有了焦慮,又處于特定的政治、社會、經濟結構內,并且需要找到符合階層身份的標簽,才成了需求方。沒有這三個社會和心理背景,他就只是一個商人,而不會變成粉絲。
我們問一下,如果他不變成粉絲之類的人,行不行?
答案可能很殘酷,不行。
如果他不找一個有層次的人來撫慰自己的心靈,其結果可能是心理崩潰。他將玩不下去,利益市場上也會少他這樣一個玩家。整個社會的運作,顯然不會這樣設計,也許在社會生活中可以淘汰多數(shù)人,但在心理上淘汰的只能是少數(shù)人。
所以,他需要找一個心理上的藥方。
但是他需要的只是假自我得到休息,得到撫慰,得到虛無縹緲的神秘力量,而不可能真正去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我想說,這正是泛心理市場的根本特征:給假自我撫慰,給假自我感覺,給假自我層次,給假自我希望,給假自我神秘的力量。
知識付費只是中國社會龐大的泛心理市場中的一個領域。那些知識焦慮患者,需要的主要是一種感覺,其次是希望,是層次。
知識焦慮患者都是哪些人呢?我以學心理學的群體為例,進行了一下群體分析。
社會底層群體基本不學心理學,所以可以忽略。
中產的下層,男的大多喜歡的是這個口味、那個認知的心理學,科學的、實驗的、多巴胺的、左腦右腦的心理學;女的大多喜歡雞湯系、治愈系、小確幸的心理學。
從原理上來說很好理解。這些人多是學生或剛出校門不久的中產后備軍。他們的社會價值排序并不高,最需要的就是用看似很科學的知識來給自己一個社會價值排序上的感覺,一種未來的希望。
中產的中層呢?他們無論在年齡,還是在社會位置上,已經過了用知識來找社會價值排序感覺的階段了,還這樣玩未免掉價。他們在社會中的視野也有所擴大,無論是穩(wěn)固自己的社會位置,還是繼續(xù)攀升,都既需要一種情懷,又需要一種延伸到諸領域的認知,這樣才有超越性。于是,很有審美意境的文青心理學成為他們的選擇。
中產上層呢?基本都是人生贏家了,他們知道知識青年們熱衷的那些知識純屬扯淡,文青類的東西也只是一些自我幻想。去關注這些烙有中下階層烙印的東西只會拉低他們的檔次。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可以接近智慧的神秘的東西,具有出世的色彩。
社會的頂層精英呢?他們的需求,已經是“智慧”加“學術”這兩個關鍵詞了。心理學已擴展到哲學、歷史學、政治學、宗教、社會學、經濟學諸層面。他們面對這個社會,思考已經帶有系統(tǒng)性,明白政治、社會、經濟、歷史乃是一體,人心擴展到這些領域中,并形成各種機制和規(guī)律。所以,他們要尋找的,已不僅僅是智慧,還有對機制和規(guī)律的認識,得沾點學術的邊。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似乎回到了哲學包含一切的情境。
從這里可以看出,知識焦慮患者,關鍵詞是“知識”,而且好像是有用的和可以從中找到感覺、希望的知識。它對應的人群,大部分只可能是中產下層,是學生和剛從大學畢業(yè)的人,少部分是中產中層,其他群體幾乎可以忽略。
也只有這些人才會產生知識焦慮并愿意為知識付費。
首先,他們基本都沒有一個雄厚的家庭背景可以依靠。在階層攀升中,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具體地說,要依靠自己的內在實力,而這個內在實力,又因為自己的經歷和社會觀念的灌輸,被認定為知識。
其次,他們基本都讀過大學,有關于“知識改變命運”的認知模式和生活經驗。
這兩點,很容易讓他們在心理上推斷出:我階層不高,是因為知識不足,努力不夠。
我想我們可以說破了:所謂的知識焦慮,本質上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心理的問題。
知識付費的各種導師,其實跟雞湯大師一樣,只是一個切入了某種心靈需求的心理治療師(當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用看似可以解決問題的姿態(tài)去制造、強化問題的心理治療師)。他們提供的其實是緩解焦慮的心理服務,知識只是服務的內容,只是那一片片藥而已。
而知識焦慮的源頭是什么呢?是階層焦慮。知識焦慮癥患者只是想用知識去解決這個焦慮罷了。所以,知識付費的路徑很簡單。
第一個路徑是這樣的:階層焦慮→知識、努力的焦慮→學習知識的行動。
解釋一下,一個人有階層上的焦慮,會認為是自己的知識和努力不足以進行階層攀升,于是轉化為關于知識和努力的焦慮;當自己通過付費去學習知識,好像得到了什么知識,也體驗到了自己的努力后,焦慮就緩解了;而不努力去學知識,本身就產生了焦慮……
最終,他體驗到的只是“不努力學知識”的焦慮。只要緩解了這個焦慮似乎就可以了。但階層……不好意思,已經忘了。
我相信知識付費的各位導師,作為精明的生意人,對這一點是看得很準的。他們明白,他們的客戶要的只是得到知識和好像很努力的感覺。既然只是要得到感覺,那就只需提供感覺。
所以第二個路徑是:有豐富背影和內在推理的知識→“干貨”。
解釋一下。要讓一個人找到感覺,你就不能讓他思考,因為他本來就排斥思考。只是用來緩解焦慮的東西,必須是很容易在頭腦中和心理上掌握的東西。所以,無論提供知識付費這一心理服務的導師知識豐富不豐富,他都必須把可以訓練一個人的思維、邏輯、認知的東西全部剔除,只留下描述性的簡單表達(如果比較好玩那就更好)。當然,他也必須保留一些高層次的術語來給自己造勢,比如“迭代”“安全區(qū)”“舒適區(qū)”“知識晶體”。
稍有智識的人大概都明白,按這種路徑去學知識,并沒什么用。所謂“學了無數(shù)知識,自己還是那個樣”。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多數(shù)人中,流行著一些學知識的方式。
第一種:禪師,“頓悟”。這種套路,叫哲理雞湯。
第二種:某某大師做了一個什么實驗,得出什么效應、原理,或者是堆砌什么時尚名詞。這種套路,叫裝專業(yè)。
第三種:發(fā)現(xiàn)什么激素、神經元、電化學……比如,多巴胺分泌了,你才有愛情。這種套路,披上了科學的外衣。
第四種:故事雞湯。
知識焦慮患者,受到第二、第三、第四種方式影響尤其大。
不過,當導師為知識焦慮患者提供服務時,其形式更加簡化:列出一堆“干貨”。似乎,這些沒有思維、邏輯、推理作為內在構成的“干貨”,可以灌入知識焦慮患者的大腦中,并被他們所占有,成為他們的東西。但這當然是一個幻覺。
很多人都吃過快餐??觳彤斎豢梢蕴峁俺燥枴钡母杏X,但恐怕并沒什么營養(yǎng),而且餓得快。
所有的那些“干貨”,其實都是一堆碎片。不能轉化為能力的知識,終究是沒用的,更多是用來顯示一個人“有才”,“知道的還真多啊”。
學知識,首先是對智商的提升。
智商是一種頭腦上的實力,具體可以分為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判斷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分析能力、預測能力、洞察能力、把控能力等。
可以看出,知識付費對于智商的提升,停留在記憶能力這個層面。但從記憶能力到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基本上是人就會,厲害的能力是從分析能力到把控能力這些層面。
我給智商列出的一個公式:智商=智力×知識×思維×邏輯×心理人格的影響×經驗值。
智力是先天因素,經驗值跟經歷和年齡有關,但知識、思維、邏輯、心理人格的影響,在同等條件下是最具決定性的??墒牵案韶洝笔降闹R,是抽掉了它的豐富背景和內在推理過程的,沒有任何情境性,更沒有任何延展性。
這樣的知識,就是一個個沒有意義的碎片,最終會被迅速遺忘。碎片化,沒有任何思維和邏輯支撐的知識,在頭腦中和心理上,其實都處于無序狀態(tài)。而無序化,恰恰就是在我們的頭腦中和心理上造成焦慮的根源。
建構一種認知體系,和對世界的分析框架,勝過學無數(shù)沒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