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永,徐銘辰,呂 丹,張明超,戴 兵,于曉荷,李 越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2.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 100037; 3.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48; 4.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1; 5.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隨著全球天然氣資源大量發(fā)現(xiàn)、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1]、LNG接收和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全球天然氣生產消費逐年攀升,目前已形成中東、中亞、北美三大天然氣供給中心,歐洲、亞太兩大天然氣需求中心。2017年,歐洲、美洲天然氣消費均呈下降趨勢,亞太、中東、非洲天然氣消費則逐漸上升,其中亞太地區(qū)天然氣增長最快,消費量已達7 948億m3,相比2016年增幅超過10%,全球天然氣消費重心正進一步向亞太地區(qū)傾斜。與此同時,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需不平衡的形勢正在加劇,這種不平衡性突出表現(xiàn)為重要消費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天然氣需求量持續(xù)增長,圍繞天然氣資源競爭趨向緊張和常態(tài)化。
從亞太地區(qū)LNG供需格局來看,2017年,日本、中國、韓國三國LNG進口量分別為8 161萬t、3 828萬t、3 651萬t,中國在2017年超過韓國,LNG進口量躍居全球第二。從消費趨勢來看,三國進口量仍有增長空間。另外,2016年印度進口LNG 1 920萬t,占比已達到全球進口量的7.4%。印度發(fā)展轉型委員會計劃到2025年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升至20%,這也將構成今后亞太地區(qū)天然氣需求的巨大增量。相比之下,亞太地區(qū)的LNG供給潛力相對不足并持續(xù)趨緊。中東地區(qū)天然氣供應國包括伊朗、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聯(lián)酋,2016年這一地區(qū)天然氣產量占全球的17.9%,但中東地區(qū)天然氣供給和石油政治密切相關[2],天然氣持續(xù)穩(wěn)定供應面臨不確定性。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LNG主要供應中日韓地區(qū),也是影響亞太供需市場的重要力量。目前,日本、韓國短期內難以建設好天然氣管道,LNG仍將長期依賴進口,與中國、印度共同爭奪LNG進口。美國LNG供應成為影響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應形勢的重要變量。美國頁巖氣大規(guī)模開發(fā)并運輸至亞太地區(qū),能夠有效填補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四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的缺口,并提升美國對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需格局影響力。美國嚴格的環(huán)境保護政策、天然氣價格上升引發(fā)對本國的經濟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大量出口LNG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3]。
從亞太地區(qū)管道天然氣供需格局來看,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產量分別占到全球產量的16.3%、1.9%、1.8%[2],三國本身資源儲量巨大、消費量有限,目前主要向中國輸送天然氣,韓國與俄羅斯正展開管道天然氣建設項目談判,未來有望獲取供應。但受制于日韓、中日不穩(wěn)定的外交關系和管道建設的高費用,日本尚難獲得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地區(qū)的管道天然氣進口來源。另外,印度也正在積極獲取中亞地區(qū)的天然氣長期供應,2015年土庫曼斯坦到印度的TAPI天然氣管道工程開工,今后印度也將獲取來自中亞地區(qū)的管道天然氣[4-5]。
總體來看,在供給有限的情況下,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圍繞天然氣進口主導權的爭奪將愈發(fā)激烈,受制于管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海運運力不足,以及天然氣產量增加有限等原因,亞太地區(qū)未來天然氣供應增量難以匹配需求增長,也加劇了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給不足、價格攀升、貿易摩擦等一系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給主要消費國帶來一定的資源供給風險和價格風險。
近年來,受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空氣治理的影響,中國天然氣消費井噴,2017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高達39%。管道氣進口量為3 105.9萬t,同比增長8.8%,占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4.3%。LNG進口量為3 828.5萬t,同比增長46.4%,占天然氣總進口量的55.7%。無論是管道氣還是LNG,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急劇升高[6-7],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陸-海”兩方面天然氣供給安全帶來威脅。陸地管道天然氣潛在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于俄羅斯、緬甸、中亞地區(qū)等國家和地區(qū),未來可能因天然氣出口多元化導致對中國出現(xiàn)斷供、減供的情況。盡管當前中國與以上各國地緣政治互信基礎牢靠,“一路一帶”倡議更是進一步深化了國家間的天然氣貿易合作,但如何加快輸氣管道建設,增加并確保穩(wěn)定的輸氣量仍是中國與其合作的焦點問題,中亞國家、俄羅斯正嘗試實現(xiàn)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戰(zhàn)略,同日本、韓國、印度、歐洲等國家存在已有和潛在的合作關系[8-9],一旦俄羅斯和中亞地區(qū)建設完成多元化的天然氣對外輸出管網,并且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qū)天然氣消費量、價格出現(xiàn)大幅增長,不排除這些國家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間搞天然氣平衡外交的可能性,屆時中國將面臨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的風險。除了供應國和需求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其他諸如恐怖襲擊、民族分裂活動等極端行為仍有可能以天然氣管道作為襲擊目標,威脅中緬、中亞天然氣供應安全。海洋LNG供應安全風險同樣來自于LNG出口國因追求多元化出口引發(fā)的減供,另外,海運運輸遭遇的突然襲擊也是較為突出的風險。中國LNG進口國主要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卡塔爾、澳大利亞,主要運輸航線途徑的印度洋地區(qū)、馬六甲海峽、南海海域都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海盜活動的高發(fā)地[10],一旦發(fā)生斷航將對中國LNG海運帶來供應風險和經濟損失。
面對亞太地區(qū)緊張的天然氣供應形勢以及中國持續(xù)增長的天然氣需求,被動接受定價將成為中國天然氣貿易長期面臨的問題。早在2004年,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東固項目的天然氣25年的長期進口協(xié)議就已確定,但此后印度尼西亞多次要求LNG漲價[11],中國被動承受漲價帶來的經濟損失。目前,東亞地區(qū)還沒有獨立的LNG定價機制,LNG價格主要與日本原油綜合價格(JCC)掛鉤[12],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主要LNG消費大國在內目前都只能被動接受定價。目前,中國、日本、韓國正在積極尋求天然氣進口替代方案及新的定價機制,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LNG 29.2億m3,進口量位居墨西哥、韓國之后,成為美國LNG第三大進口國,未來如果大量進口美國LNG,將不得不采取亨利交易樞紐(Henry Hub)的定價機制[13],則在定價權上依然受制于美國。除此之外,LNG海運能力不足也將導致被動接受運費定價。作為LNG全球第二大進口國,運力不足是目前中國在LNG貿易過程中面臨的又一問題,缺少獨立的LNG運輸船隊,將大幅增加中國的租船費用。目前我國LNG船只數(shù)量有限,預期2019年將達到30只,進口LNG主要依賴國際船東運輸,而早在2013年日本、韓國的LNG運輸船只分別為96艘和197艘[14],中國的LNG運輸能力與第二大LNG進口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未來隨著LNG進口需求量的持續(xù)擴大,LNG運輸將面臨運費上漲的價格風險,也威脅到LNG的運輸安全。
面對我國日益增長的天然氣需求,要想大幅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國內資源供應潛力尚顯不足。2016年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5.4萬億m3,占全球總量的比例為2.9%,排名全球第十二位,儲產比僅為38年。頁巖氣資源儲量盡管豐富,但針對復雜地質環(huán)境的頁巖氣開發(fā)技術尚未成熟,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量產[15]。這也將直接倒逼中國加快國外天然氣資源獲取,但是目前來看,中國國外天然氣資源獲取能力尚顯不足,突出表現(xiàn)為重要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資源潛力有限,且面臨多國競爭,中長期穩(wěn)定供應潛力存在變數(shù)。中國目前排名前五的天然氣進口國分別為土庫曼斯坦、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其中管道氣主要供應國土庫曼斯坦儲產比達到261.7年,資源潛力較大且目前中國從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面臨的競爭較??;而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作為中國LNG主要進口來源國,進口量占中國LNG進口總量的86%,目前只有卡塔爾的儲產比較高,達到138.2年,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儲產比僅為67.6年、39.2年和16.2年,在全球天然氣消費持續(xù)擴張的背景下部分國家的資源潛力捉襟見肘。另外,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LNG還主要供應日本和韓國,日本、韓國從上述四國進口LNG數(shù)量占各國LNG進口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62.2%和60.9%,這些國家的資源開發(fā)能力能否滿足中日韓三國巨大的LNG進口量存在疑問。相比管道氣較好資源獲取能力,中國LNG海外資源獲取將長期面臨資源瓶頸,與日本、韓國等國的天然氣進口權之爭也將更加激烈。
綜合天然氣地緣風險、進口國資源競爭、資源潛力等多方面因素,中國應在天然氣“陸-?!边M口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管道氣方面應在“一路一帶”倡議指導下,加強與中亞、俄羅斯、緬甸等周邊地區(qū)和國家的雙邊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依托,通過對外投資、產能合作等方式發(fā)展鞏固天然氣貿易關系,完善天然氣合作開發(fā)機制和天然氣貿易協(xié)商機制。另外,可考慮新建和擴建多條國內的天然氣管網干線至沿海區(qū)域,提升天然氣管網密集度,加速連接中亞天然氣生產市場與東亞天然氣消費市場,發(fā)揮中國作為管道天然氣過境國對于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需市場的影響力。在LNG進口方面,目前中國可重點選擇與中國海運距離較近且政局穩(wěn)定的國家進行貿易,如進口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LNG資源,同時應繼續(xù)增加LNG進口來源國的數(shù)量,調整不同進口來源國進口量的比例,避免過于倚重單一地區(qū)或國家。對于進口美國的LNG資源,應充分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存在對天然氣貿易產生的影響,防范美國打天然氣資源牌,威脅中國能源安全,中國進口美國LNG數(shù)量應根據中美關系的親密程度做動態(tài)調整,不宜加深對美國LNG進口的依賴度。在LNG海運通道安全合作方面,應加強與海運沿線國家海洋安全領域的合作,如共同打造海洋信息共享平臺、聯(lián)合打擊海洋犯罪、建立災救應急隊伍等,消除各類不確定性風險。
為解決被動接受天然氣定價的困境,中國應積極主動爭取亞太地區(qū)天然氣定價規(guī)則。中國應發(fā)揮天然氣重要消費國的影響力,聯(lián)合日本、韓國、印度等亞太地區(qū)國家,探討打破“亞洲溢價”的局面,加快建立天然氣進口聯(lián)合議價機制,避免單方談判造成價格高漲帶來經濟損失,共同促進亞太地區(qū)天然氣價格的穩(wěn)定。尤其是在中俄、中亞地區(qū)的天然氣貿易,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結算功能,并將人民幣結算擴展至“一路一帶”天然氣貿易體系中。中國還應全面推進中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和合同履約,結合自身天然氣重要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優(yōu)勢以及管道天然氣和LNG貿易樞紐的優(yōu)勢,重點打造亞太地區(qū)天然氣貿易中心,加快建成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提升人民幣期貨定價能力。除了定價權之外,中國還應重點提升造船能力和LNG海運能力,以此確保LNG運輸貿易環(huán)節(jié)的議價能力,抵御運費漲價風險。具體應做到加強對國內LNG造船企業(yè)的扶持,提升大型跨洋、中型跨河流等多種類的LNG船只建造能力,組建大中型運輸船隊,消除海洋運輸、內河運輸?shù)倪\力不足的短板,形成網絡化的LNG運輸配送體系。在尚未形成LNG強大運力的過渡期內,中國進口LNG合約條款應更多地選擇離岸定價條款,避免因海運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運費風險和意外事故風險。
當前亞太地區(qū)天然氣供應趨緊,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井噴的態(tài)勢如果長期持續(xù),勢必會成為賣方市場下的受害者,加劇中國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因此,中國應加快轉變“要多少滿足多少”的天然氣消費模式,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將天然氣定位為替代能源的重要補充之一,在未獲得充足的國內外供應情況下,天然氣消費增長應循序漸進,應重點平衡好天然氣、煤炭、石油、水電、風能、核能等多種能源消費結構,具體應做到:繼續(xù)推進和實行煤炭的清潔利用,擴大水電、風能、核能應用規(guī)模,天然氣消費增量的增加應與國內外資源的可供程度相匹配,在尚未獲得貿易主導權和定價權之前,及時出臺政策規(guī)范引導天然氣理性消費,避免天然氣供給風險和石油供給風險并存的境地。為有效保障天然氣安全供給,中國還需重點建立天然氣供給應急機制,加快形成天然氣調峰儲備體系。盡早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鼓勵并引導勘探開發(fā)企業(yè)、運輸企業(yè)、造船廠、金融機構等加大投資,加快完善天然氣液化、氣化、儲氣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儲備體系,建立天然氣國家儲備庫,及時根據天然氣供需情況和價格波動做好收儲、放儲,避免供給風險和價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