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 朱家雄
學前教育需要關注的問題千頭萬緒,什么是應該主要關注的問題?抓住了我國學前教育主要應該關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我國學前教育的核心價值。
十多年前(2007年),筆者在國內的一本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 《已經走過的、正在走的和將要走的路——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三)》中,從宏觀的層面思考,指出了我國學前教育不久的未來要特別關注的兩個方面的問題:[1]
……要多去想想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樣更多地去關注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問題,而不是沒有批判地將一些源于西方文化的思想都當作“先進理念”。
……要多去想想在“建構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怎樣更多地去關注教育公平的問題,去關注弱勢群體的問題,而不是太多地去關注如何在最大的地域范圍內推行所謂的“先進理念”。
十多年過去了,我國的學前教育在反思已經走過的和正在走的路的基礎上,似乎正在越來越多地關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筆者在2016年發(fā)表的《當今我國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導向》一書中指出:“當今我國學前教育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在崛起中的中國背景下,如何為培養(yǎng)未來認同中國文化、中國社會運行方式、中國政體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型人才打下基礎。(2)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大前提下,如何通過學前教育,改善民生,讓民眾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減少由社會不公帶來的社會問題。”[2]這樣的說法,再次重提了筆者十多年以前的想法。
十多年前(2007年),《教育導刊》曾發(fā)表過一篇題為《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改革——華東師范大學朱家雄教授訪談錄》的文章,十多年過去了,訪談中的許多觀點迄今和對于未來依然具有意義:[3]
“強調文化因素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性,這并不過分,當今國際上,這一議題是學前教育界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文化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依據之一?!?/p>
“社會文化不僅決定了個體幼兒的發(fā)展方向,也決定了幼兒教育機構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應該明確地反映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布魯納曾在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時說:‘不顧教育過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來論述教育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淺薄的,勢必在社會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視?!?/p>
“幼兒園課程較多地關注兒童發(fā)展,這是幼兒教育特定對象的特征所決定的,這本身是合理的。但是,這并不說明幼兒園課程可以不關注社會文化和知識的性質等問題,而只是去適合兒童的發(fā)展?!?/p>
“不存在一個完全客觀存在的‘正確理念’和全世界通用的絕對檢驗標準。幼兒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問題,無論是在整個國家的層面上,還是在地方層面上,都不可能運用一種‘去文化’‘去背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也就是說,不能用惟一的、一種所謂的‘正確教育理念’,一種所謂經由科學論證的‘標準’,作為決定幼兒教育改革走向和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據?!?/p>
“在當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任何幼兒教育改革和有關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脫離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脫離我國的具體國情。誠然,我們應該借助其他文化中先進有用的東西,但是,其立足點必須是自己的文化。如若陷入一種“文化殖民”甚至是“文化自殖民”漩渦中,只會給中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帶來危害?!?/p>
……
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學前教育是不可能脫離文化去思考和解決自身問題的。我國的學前教育應該而且可以借鑒和吸取異文化中關于學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國的學前教育理當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而不應被當作是排斥或改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工具。
韓清林(原河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分管基礎教育)曾指出,在我國學前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強調普世價值觀,而不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學前教育指導思想方面,強調學習西方,忽視學前教育的本土化、中國化;在我國學前教育的內容方面幾乎沒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不重視“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在我國學前教育方法方面只強調活動,活動就是一切。[1]韓清林的評論,尖銳地提出了過去這些年我國學前教育所存在的一些應該引起關注的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早在多年前國內外的研究中已經被發(fā)現(xiàn)。例如,曾有日本學者比較了中國、日本、韓國和三個西方國家的幼兒園課程,發(fā)現(xiàn)日本和韓國的幼兒園課程依然保持與其本國文化一致的色彩,而中國的幼兒園課程已被嚴重西方化。又如,我國有關的研究也表明,在我國現(xiàn)有的幼兒園課程中,“集體主義”“團結”“奉獻”“自律”這些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詞語已被削弱,甚至幾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個人至上”的話語。
多年來,筆者在許多場合都曾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例如,筆者認為決定學前教育核心價值的主要不是心理學等微觀層面上的理論,而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宏觀因素,因而,在微觀層面上討論學前教育的問題,主要能解決的只能是技術層面上的途徑、策略和方法問題,而不是學前教育的根本價值問題。例如,筆者也認為在我國幼兒園教育中,“過分強調個體自由和權利,會導致該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與文化和政治處于不適應狀態(tài),甚至處于對抗狀態(tài);過分強調個體自我發(fā)展、自主建構和興趣的滿足,會導致該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與當今整個社會制度和現(xiàn)狀之間產生矛盾,從而使個體處于尷尬的狀態(tài);……”[4]
總之,關注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的是實現(xiàn)學前教育的社會價值,為的是培養(yǎng)認同和適應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一代合格的公民,為的是培養(yǎng)能將中國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接班人,也為的是改變盲目引進西方文化而導致的某些負面影響。在我國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占主流的應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能反映這種文化根本價值的內容,教育的理念和指導思想應以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國情作為基本出發(fā)點。
誠如張仁 (原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分管基礎教育)所呼吁的,“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要準確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充分認識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工作的主要意義,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作一種歷史責任……”[5]
當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呈現(xiàn)的新特征、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在學前教育方面,則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對優(yōu)質學前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學前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理想的學前教育,應該是公共學前教育資源(特別是資金、合格師資等)覆蓋所有兒童的、質量均衡的學前教育。但是在我國,實際狀況離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還很遠。
盡管我國的社會運行方式正在從“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逐步轉化為“共同富?!?,但是應該看到我國當今不是高福利國家,而是高競爭國家;盡管我國政府逐年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但是我國的學前教育畢竟不是免費教育,更不是義務教育。
一般而言,一些高福利國家的政府會拿出相當多的資源投入學前教育,甚至實現(xiàn)學前教育的免費制,與免費的基礎教育、免費的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福利配套。當然,這樣的做法是以該政府擁有足夠的學前教育資源、資金為前提的。
一般而言,一些高競爭國家的政府主張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應通過弱勢補償以消除學前教育上的不公平,即主張將主要的教育資源投入到弱勢群體,而非投入到每個兒童及其家庭,政府主要舉辦的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的學前教育機構,最大程度上滿足弱勢群體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需求。
我國是一個教育經費不足的國家,是讓這些不充分的資源和經費流向為優(yōu)勢群體服務的所謂優(yōu)質學前教育機構,還是流向為弱勢群體服務的“保底”性質的學前教育機構,這是教育政策上的兩種全然不同的選擇。筆者認為,在我國學前教育的資源、資金還不均衡、不充分的狀態(tài)下,應該向弱勢群體傾斜,在真正意義上做到“成本合理分擔”。換言之,當今我國有限的公共學前教育經費不應主要投入到富裕家庭的兒童身上,而應主要投入到弱勢群體的兒童身上,重點辦好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邊遠地區(qū)的幼兒園,為大量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兒童提供優(yōu)質的、起碼是質量能“保底的”學前教育,為他們“雪中送炭”。
[1]朱家雄.已經走過的、正在走的和將要走的“路”——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三)[J].幼兒教育,2007(3).
[2]朱家雄.當今我國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導向[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8.
[3]朱家雄.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改革——華東師范大學朱家雄教授訪談錄[J].教育導刊,2007(2).
[4]朱家雄著.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61.
[5]張仁.“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國人的使命與責任”,民族文化 潤澤童心[M].海燕出版社,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