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景,姚家琪,周國興,曲 冰,曹丹娜,王 豐,溫 穎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a CT、MRI科,b放射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肝外膽管及胰管擴張是低位梗阻性黃疸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在MRCP上伴有一些特有征象。MRCP作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可清晰顯示膽胰管的管腔形態(tài)學結構,診斷膽胰管疾病[1]。尤其是隨著技術不斷完善和場強的逐漸增高,其圖像質量提高,可獲得更多信息,得到了臨床的普遍認可。中醫(yī)黃疸的分型,以陰陽為綱,根據黃疸的色澤,結合病史、癥狀,分為陽黃與陰黃?;仡櫺苑治?0例經3.0 T超高場強MRCP檢查的低位梗阻性黃疸患者,為中醫(yī)辨證分型尋找影像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行MRCP檢查的梗阻性黃疸肝外膽管及胰管擴張患者70例,均經手術、病理和影像證實。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齡19~76歲,平均53.7歲。病程5 d到數(shù)月。
1.2 中醫(yī)辨證分型根據 由2名高年資中醫(yī)醫(yī)師辨證分型,分為陽黃和陰黃兩大證型。陽黃黃疸黃色鮮明,發(fā)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熱,口干苦,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陰黃黃疸黃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常伴納少、乏力、舌淡、脈沉遲或細緩。
1.3 膽管擴張程度及影像征象 根據Guibaud等[2]關于膽管擴張程度的分類,肝外膽管擴張>7 mm為擴張,分為:輕度(7~<10 mm)、中度(10~<13 mm)和重度(≥13 mm)。影像征象選取臨床普遍認可的5種征象:倒杯口征、鼠尾征、截斷征、雙管征、四管征。
1.4 肝外膽管測量位置及方法 測量部位是十二指腸上段、十二指腸后段。測量膽管寬徑最大處,測量徑線垂直于膽總管走行方向。
1.5 排除標準 ①MRI禁忌證。②溶血性黃疸。③肝細胞黃疸。④膽囊切除或膽系術后代償性擴張。⑤腹水過多、屏氣困難的患者。
1.6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 T TX雙梯度多源發(fā)射超高磁場MRI機及表面體部線圈(SENSE-XL-Torso)。檢查前禁食4~6 h,取仰臥位,頭先進,進床前進行屏氣訓練。行常規(guī)T1WI-TFF-IP(TRA)、T2WI-TSE(TRA、COR)、脂肪抑制序列T2WISPAIR(TRA、COR)及DWI(b=800 s/mm2)(TRA)掃描。34例行三方位e-THRIVE增強掃描。MRCP采用sMRCP-3D-HR-Geo8掃描,F(xiàn)OV 250mm×250mm, TR 3 000 ms,TE 800 ms。采集原始數(shù)據后經系統(tǒng)自帶工作站應用MIP行3D重建并多角度投影,輔以MPR。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軟件,采用校正χ2分析和Fisher精確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低位梗阻性黃疸肝外膽管擴張程度與中醫(yī)黃疸分型的相關性 70例中陽黃50例,陰黃20例。輕度10例,均為陽黃;中度38例,其中陽黃34例,陰黃4例;重度22例,其中陽黃6例,陰黃16例。輕度與中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79 0);輕度與重度,以及中度與重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0 0)。陽黃肝外膽管擴張程度以輕度和中度多見,陰黃肝外膽管擴張程度以重度和中度多見。
2.2 低位梗阻性黃疸的病因及影像征象與中醫(yī)黃疸分型的相關性(表1,2) 倒杯口征和鼠尾征與陽黃患者密切,雙管征、四管征和截斷征與陰黃患者關系密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207,P<0.001)。陽黃以膽管結石和膽管炎為主(圖1);陰黃以腫瘤為主(圖2~4)。陰黃、陽黃病因及影像征象出現(xiàn)少數(shù)重疊。
表1 70例低位梗阻性黃疸的病因及影像征象與中醫(yī)辨證分型對照 例
表2 各類型黃疸影像征象與陽黃、陰黃統(tǒng)計結果 例
梗阻性黃疸是由于膽道系統(tǒng)阻塞、膽汁的排泄受阻而導致膽紅素反流至血液內而引起的黃疸。其阻塞部位可在肝內或肝外,分為不完全性梗阻與完全性梗阻[3]。中醫(yī)認為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張景岳認為黃疸臨床常見的主要有陽黃證、陰黃證2類[4-5]。陰陽黃理論是中醫(yī)黃疸證治史上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為其臨床證治提供簡單明了、確切有效的方向。陰陽黃理論不僅能指導黃疸病的治療,且能預測轉歸和預后。陽黃病勢急,病情較輕,病程短,預后較好;陰黃病勢綿長,病情較重,病程長,預后欠佳[6]。
低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方法,如CT、超聲、ERCP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MRCP安全、無創(chuàng),不受梗阻部位的限制,能多方位、多角度成像[7],定位準確率為91%~100%,定性準確率為64%~85%,與MRI結合定性準確率可提高到94%左右[8-9]。3.0 T超高場強MRI與1.5 T MRI比較,其臨床應用優(yōu)勢主要在于更高的SNR、更高的組織間對比度及化學位移分辨力,它能提供較1.5 T多2倍的信息,其臨床應用前景更好[10],但3.0 T MRI檢查費用也相對較高。
3D MRCP可改善圖像視覺效果,提高信息的分辨力,有助于顯示小病變;缺點是掃描時間較長,受患者呼吸影響較大[11],患者有大量腹水或難以控制呼吸時,偽影常很多,易造成膽管區(qū)域信號不均而難以診斷[12],原始圖像或多種影像技術聯(lián)合尤為必要。本研究采用sMRCP_3D_HR_Geo8掃描,如遇屏氣困難或難以長時間屏氣者,建議采用呼吸門控下SSh_ MRCPrad_Geo5多層2D MRCP掃描,其掃描速度快,一般不出現(xiàn)階梯樣偽影。2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臨床檢查建議聯(lián)合使用[13]。
四管征是伴隨MRCP的應用而被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14],其出現(xiàn)率并不高。雙管征和四管征在MRCP上均表現(xiàn)為肝外膽管和主胰管的形態(tài)改變,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膽胰管的走行形態(tài)。雙管征的影像特點是十二指腸乳頭癌常見膽胰管擴張呈聚攏狀,胰頭癌常見膽胰管擴張呈分離狀。四管征的影像特點是胰頭癌病變上下膽管同時顯示,病變以上膽胰管擴張,病變以下膽胰管顯示正常。膽胰管呈分離狀時,膽總管與胰管匯合處的形態(tài)特點有助于兩者的鑒別,因此,四管征可作為胰頭癌的一個特異性征象[15]。
本研究顯示,陽黃肝外膽管擴張程度以輕度和中度多見,陰黃肝外膽管擴張程度以重度和中度多見,與文獻[6]報道相近。截斷征、倒杯口征和鼠尾征在陰黃和陽黃中存在交叉,反映了低位梗阻性黃疸病情的復雜性,依靠影像技術定位定性外,中醫(yī)的辨證仍應著重對病機的把握。本研究受限于這部分患者少,有待于進一步論證和探討。陽黃有短、明、熱的特征,即病程短,黃色鮮明,有煩熱、口干、舌紅苔黃等熱象;陰黃有長、暗、寒、虛的特征,即病程長,黃色晦暗,常有納少、乏力、便溏、心悸、氣短等虛象和肢冷、畏寒、苔白、舌淡等寒象,如癥狀典型,不難鑒別。手足和后背則是反映人體陽氣最敏感的2個部位。應注意有無手足冷和背惡寒的表現(xiàn),腫瘤多有血虛和血瘀的表現(xiàn),陽黃失治誤治,損傷正氣陽黃可轉化為陰黃。腫瘤病變早期也可見陽黃的癥狀和體征,病程日久,正氣漸敗,氣血不行,而轉化為陰黃,其本質上是正氣的盛敗。陰黃和陽黃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應掌握其動態(tài)變化,作出相應處理。
綜上所述,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醫(yī)基本原理見微知著,從癥狀抓到證候,需臨床經驗的積累。本研究的臨床意義在于嘗試利用影像可視性指標,為中醫(yī)辨證提供佐證[17]。本研究選擇了臨床上易于獲得的階段性指標,缺乏對疾病動態(tài)的分析,能否從疾病動態(tài)演變中獲得一些客觀參考指標,有待研究。中醫(yī)辨證中常有虛實夾雜情況存在,可能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圖1 男,23歲,膽總管結石,中醫(yī)分型陽黃,呈倒杯口征
圖2 男,53歲,壺腹癌,中醫(yī)分型陰黃,呈雙管征
圖3 女,49歲,胰頭癌,中醫(yī)分型陰黃,呈截斷征
圖4 男,61歲,膽總管癌,中醫(yī)分型為陰黃,呈截斷征
[1]馮德朝,張曉明,鄭金勇,等.3 T超高場磁共振膽胰管成像技術及臨床應用[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5,8(6):370-372.
[2]Guibaud L,Bret PM,Reinhold C,et al.Bile duct obstruction and choledocholithiasis:diaggnosis with MR cholangiography[J].Radiology,1995,192:109-115.
[3]Jshizaki Y,Wakayama T,Okada Y,et al.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obstructive jaundice[J].Radiology,1993,88:2072-2077.
[4]張景岳.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6.
[5]周興,劉朝圣,李點,等.熊繼柏教授辨治黃疸經驗[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8):2538-2540.
[6]方曉陽,李董男.張介賓對陰陽黃理論的貢獻[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5,36(4):323-331.
[7]王軍,劉燁,趙永生,等.MRCP與ERCP對低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比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265-267.
[8]崔興宇,任克.肝外膽管癌MRI診斷新進展[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9,32(6):546-549.
[9]Banerjee AK.Practical guide to abdominal and pelvic MRI[M]. 2nd Ed.Philadelphia:LWW,2004:235.
[10]張玉龍,陳金華,譚勇.3.0 T磁共振在腹部胰膽管成像中的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5):781-783.
[11]王潤榕,楊毅,雷海燕,等.MRCP在評價肝內膽管變異與肝內膽管結石相關性中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9(1):58-61.
[12]孫巖,莊啟湘,陳浩,等.3D-SPACE序列磁共振胰膽管顯影診斷膽囊及膽總管結石[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5,31(10):1582-1586.
[13]任克,張鑫.肝膽管結石影像學診斷技術選擇及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36(3):264-268.
[14]Kim JH,Kim MJ,Chung JJ,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eriampullary carcinomas at MR Imaging[J].Radiographics,2002,22:1335-1352.
[15]楊小慶,楊愛玲,楊明,等.雙管征與四管征在磁共振胰膽管成像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7,23(6):874-876.
[16]姚家琪,宋愛英,尹志偉.MRCP在梗阻性黃疸中醫(yī)辨證分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7,5(6):401-403.
[17]羅仁,鄭吉民,陳健.中西醫(yī)結合診治規(guī)律探討——附656例臨床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9,9(11):68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