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曹 瑞
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整體教育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根據(jù)聽課、觀察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目前教師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目標設置不當,表現(xiàn)為教學目標過于寬泛,缺乏可操作性,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年齡特征等;2.活動設計不合理,表現(xiàn)為活動數(shù)量偏多、活動和主題一致性不強、活動流于表面熱鬧缺乏深度等;3.對于心理學基本概念掌握不準確,教育理念落后、輔導技術運用不嫻熟等;4.學科教學味道還比較濃,知識灌輸?shù)暮圹E比較明顯,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不夠。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1.目前,心理健康教師組成比較復雜,雖然有一定數(shù)量的專職教師,但是兼職教師占了大部分,很多教師習慣于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課程的教學模式,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點和規(guī)律把握不好;2.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教師很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方法和有效性標準,因此,呈現(xiàn)出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課程教學形式,科學性和有效性欠缺;3.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這導致心理健康課的質量無從評鑒,也導致教師上課的隨意性比較大。我國現(xiàn)行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是2012年提出的,只是在階段和層次上提出教育內容和途徑方法的一般要求,沒有形成這門課具體的課程標準。
一個比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應該提供給學生三個方面的知識,即關于自然的知識、關于社會的知識和關于自己的知識。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課程解決的是前兩個方面的問題,是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fā)展學生智能、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為主要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解決的是最后一個問題,即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我、調節(jié)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并學會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上述這些關于自己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輸和說教實現(xiàn)的,而是靠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xiàn)的。學生只有通過自我探索,才會獲得經驗,得到真正意義的成長。如果學生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探究精神,只是被迫、被動地接受教育,這就成了“牛不喝水強按頭”,其結果可想而知。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解決個人自身的問題,需要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一般來說,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要組織形式?;顒右话阋孕〗M為單位,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開展的,但是活動不是目的,我們追求的不是活動本身,而是借助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和思維碰撞,促進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是“他助—互助—自助”為機制的教育過程。換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助人自助”。學生首先是受助者,然后是助人者,終成自助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將其在“他助”與“自助”中學到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技能,通過增進自信與自尊體驗從而實現(xiàn)“自助”,進而達到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課程目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本身要實現(xiàn)的具體目標,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依據(jù)。一些教師在表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常常過于空乏。如在一堂九年級的題為“我會記憶有方法”的課中,有的教師把教學目標設定為“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這樣的目標表述幾乎可以適用于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課,非常缺乏可操作性。類似上述的教學目標表述過于模糊和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為活動中可以訓練、培養(yǎng)和設定的目標,教學目標宜“小而實”,不宜“大而空”。目標的表述盡量避免出現(xiàn)諸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等抽象性、概括性過高的字眼。
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怎樣設定教學目標呢?下面幾位教師的設計可以提供啟示和借鑒。有的教師在七年級題為“會說話的眼睛”一課中,把目標設定為“學習解讀眼神中的豐富含義,認識眼神溝通的重要性,掌握人交流時如何運用好自己的眼神,樹立與人交往的自信”,這樣的目標設置就非常具體,在一節(jié)課時間內也比較容易完成;在一堂小學五年級的題為“有話好好說”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的教師將目標設定為“讓學生認識、體會到言語不當會對他人造成心理傷害,對友誼的發(fā)展形成阻礙,有主動表示友好、化解矛盾的欲望和尊重、理解、寬容的心態(tài),了解、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引導學生探索心平氣和與人溝通的技巧,形成好好說話的反應范式”,這樣的目標表述就比較恰當。
1.從“淺”向“深”轉變是指從為了表面熱鬧而設置活動向能觸動學生情感和心靈的有深度的活動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活動應該能夠改變學生認識,引導學生將活動中獲得的認知、感悟或技能拓展到其他生活情境中。在一堂高一年級的題為“暢想人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首先開始的活動是“我的生命線”,教師從“人的一生”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開啟思考人生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人生的暢想。學生先是自己在生命線上標注出自己人生的重大事件和預計發(fā)生的時間,并在全班分享。有的學生表示不同生命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20歲之前目標是學習、嘗試,20~30歲的目標是學習獨立生存,自力更生,30~40歲的目標是工作,還要熱愛生活,陪伴家人,50歲以上的目標是聚會。然后,學生們在組內討論生命線中的規(guī)律與差異,并在全班分享。有的小組概括出“人類繁衍、學習工作、旅行養(yǎng)老”等共同的規(guī)律;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學習時間不同(有的整個人生都在學習,有的只存在于上學的階段)、結婚時間不同、志向不同、壽命預期不同等方面的差異。
之后,教師運用“生涯彩虹圖”這一生涯知識的補充,讓學生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生命線。教師講解生涯彩虹圖之后,學生們認識到應該考慮順應社會時代變化,對未來有新的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深入理解、體會當下的責任和任務,將自己的生命線取回,并進行補充和完善,在全班分享。學生上臺修改自己原先的理想,繪制出自己生命線的新版本。有的學生表示:先把學習搞好,砥礪前行,未來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需要努力學習。還有的學生表示:有條件先環(huán)游世界,感受不同風土人情,之后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本課的分享和輔導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貼主題、不斷深入,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碰撞,實現(xiàn)了互助與自助。本堂課是一堂比較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是一堂頗能體現(xiàn)高效教學之深度學習的課。
2.從“松”向“緊”轉變是指活動從結構松散、多中心、多主題向中心突出、結構緊湊轉變。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存在這樣一種傾向,活動越多越好,有的課甚至就是幾個活動的簡單拼盤。有的教師在一堂七年級的生涯規(guī)劃課上,從頭到尾設計了大大小小5個活動。幾個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是活動之間聯(lián)系不密切,主題不突出,學生難以從中獲得預期的發(fā)展。
有的教師對活動的處理就很科學。在一堂題為“認識并塑造自我”的課中,首先,通過圖片引出熱身活動,啟發(fā)學生思考“我眼中的我與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現(xiàn)實中的我與理想中的我”;緊接著,進行活動一“秀出現(xiàn)在的我”,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接著,活動二“品味關系中的我”,認識不同角色里的自我特征;然后,活動三“探索成長中的我”,通過交流分享,展開探索活動。最后點題總結,對自我進行重新認識和塑造,進行活動四“塑造更好的我”。
整堂課活動設計環(huán)環(huán)緊扣,重點突出,緊密圍繞認識并塑造自我這一主題,從了解昨天的我、認識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不斷實現(xiàn)自我完善幾個方面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自我認識,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更加積極地塑造自我。
教學預設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指南,它確定了活動目標、主題以及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可以使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個好的預設總是符合一定的目的,可行可檢,能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教學強調生成,強調課堂教學是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是具有生成性的課堂。在心理健康課活動中,預設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沒有“劇本”,但是決不能“照劇本演”。
在心理健康課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傾向:教師總是習慣于把自己放在活動課的主導位置上,在課前預設了很多活動情景,并引導學生進入自己心中預設的情景,期待自己預料的回答,對于預設之外的情景和學生的回答,教師常常不能顧及學生的感受或者生硬地轉入下一個預設內容,導致師生活動產生分離。
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具有獨立的思想、行為,客觀上,教師不可能完全預料到學生的想法、言語、動作,活動的結果及產生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具有很強的生成性和動態(tài)性。對于活動過程生成源源不斷的生動資源,教師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地加以關注、恰當引導,這樣將產生超越原有預設的效果。
教育理念是教師設計課程的指導思想和設計指南,反映了教師的理性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課首先是一種理念,而不是技巧,理念第一,技巧第二。
豐富多彩的活動、訓練有素的技巧、制作精致的課件都只是輔導過程的保障和輔導理念的載體。他們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理念發(fā)生了偏差,再生動活潑的形式,再成熟的輔導技巧,再炫目的多媒體設計都將失去原有的迷人光彩。一些活動之所以失敗,根源在于只注重形式而忽略甚至失去了理念的深邃與引領,成敗在于理念,能否促進學生成長也在于理念。
啟發(fā)學生自我體驗,喚醒學生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其心里感受與體驗與其生活范圍和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成人不能想當然地去幫他們體驗,或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自己的體驗去估計。
專業(yè)味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高度或稱精準度,主要看教師的專業(yè)性。關于心理健康課要不要有專業(yè)味或者說是心理味一直是困擾基層教師的一個問題。主張要有心理味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課的概念必須準確,方法技術要科學,這一切都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較完備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課必須有心理味才能保證教學的科學性以及目標的真正落實;反對的教師則認為,心理健康課不是大學心理學專業(yè)課,不是心理知識的普及課,心理味過強沖淡了其教育性。
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恰恰要求避免太多的理論和術語,避免將其作為心理學知識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而是要求除了杜絕知識性和科學性的錯誤之外,整個課堂推進過程必須體現(xiàn)心理學的原則和規(guī)律??匆粋€教師的專業(yè)性,要全面看其目標設置是否恰當,核心概念是否有偏,內容采擇是否有誤,活動設計是否科學,起承轉合是否流暢,乃至一言一行是否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因此,一堂高效的心理健康課的心理味是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隱性教育,而不是“言之必用術語”的顯性教育。
高效教學要求以新的教學模式來替代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不斷轉變、提升自己的教學思想,不斷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