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首都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高三 劉東慧
指導(dǎo)老師:趙曼
記得第一次踏上那條路,還是四年前。
那時父親說要帶我去一個地方,一路上我們一起翻過了石頭山,越過了小溪,來到了一片莊稼地,那里長著幾乎半人高的高粱,陽光透過葉片在地面上倒映出婆娑葉影。我隨著父親繼續(xù)在田埂間穿梭,兜兜繞繞,最終停在了一個被高粱及雜草環(huán)繞的亭子前,而亭中立了一塊碑。
父親說那塊碑是為了紀念抗日時期,為保護村民及八路軍的印刷據(jù)點而犧牲的19位英雄。隨著故事娓娓道來,我仿佛看見了當時的情景:所有村民被日本人趕到了村口,被逼問八路軍去哪里了?印刷機埋哪里了?村民沒有答話,個個都是高昂著頭顱,怒視著敵人,以沉默來反抗。于是刀光閃過,人頭落地。兇殘的敵人就這樣當眾砍殺了19位英勇不屈的群眾……他們用犧牲換來了八路軍的安全,更保住了藏好的《晉察冀日報》的印刷據(jù)點。19位先烈雖然只是普通的村民,面對刺刀拷問時,他們毫無畏懼、勇于犧牲的精神令人欽佩、敬仰。
父親彎腰伸手,拔除了亭子周圍的雜草,從煙盒中抽出三支香煙立于碑下。我則采摘了幾朵鮮艷的野花,恭恭敬敬地擺放在破敗的石碑前。四周是那樣寂靜,除了山崖聳峙,仿佛只有風(fēng)聲、水聲與他們作伴。他們的故事應(yīng)該讓世人所知曉、所銘記……
而再一次踏上那條路,是在今年的假期。當年曾走的那條路,雜草已經(jīng)不見蹤影,取代它的是一條嶄新的甬道。山崖聳峙、溪水潺潺,陽光透過葉片在地面上倒映出婆娑葉影,宛若仙境。甬道的盡頭是修葺一新的烈士墓園。在離墓園不遠的地方還特意建了一個小博物館,里面展覽了《晉察冀日報》的先輩們在太行山抗日的故事。
近些年父親為了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奔波數(shù)月,終于在馬蘭村建成了生態(tài)循環(huán)的有機農(nóng)場。以前,我不理解父親為何要放棄城里優(yōu)越的工作,此刻站在紀念碑前,我好像懂了,或許父親不僅僅是因為敬佩英雄,更是因為父親熱愛這片土地,愛這里的鄉(xiāng)親們。正如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遠方,一群孩子們正趕來為英雄掃墓。孩子們手里舉著從路邊采來的野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們”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們”最終真正的回到了村里人的心中——被銘記在心,永不消逝。
[點評] 本文作者發(fā)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敬仰。“讀而有感,觸動我心”,文章內(nèi)容與題目對應(yīng),開篇便點名主題“那條路”。分為兩個時間跨度,四年前和四年后,作者和作者的父親在不同的時間去到同樣的地方,前后的一個對比。在娓娓的敘述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其實是借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仰表達對自己父親的敬愛。其中父親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胸懷的寬廣等形象也呼之欲出,一氣呵成。文章語言樸實生動,感情真摯,使文章主題升華,更富有深度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