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養(yǎng)老指的是在物質養(yǎng)老不成問題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精神奉養(yǎng)的新的養(yǎng)老方式。文化養(yǎng)老的內容,包括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健康體魄與心態(tài)。它的目的是完善人格、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它的特點是群體性、互動性和共享性。文化養(yǎng)老是養(yǎng)老內容和方式的補充與豐富。文化養(yǎng)老體現(xiàn)的是社會文明及進步,彰顯的是老齡群體的精神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呼喚。
第一、老而賢。這個賢是圣賢的賢,我們中國人做人的最高目標就是像圣賢那樣。做不到不要緊,但要望其項背,心追堯舜孔孟。不管是國家大臣,還是讀書之人,哪怕是平頭百姓,都要進行這個努力。
靠什么來完成人格建設呢?靠文化??匆粋€人人格建設如何,就看他的言行的境界,人的精神境界是人格建設的試金石。比如,愛國是每一個有文化的人的人格建設里最重要的情感和節(jié)操,但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表述。我們的前人講忠君愛國,那個時代這樣講是對的,君即社稷。我們今天講愛國就不包括忠君。過去講愛我華族,是指以漢族為主體的、包括部分與漢族有文化血脈聯(lián)系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而我們今天講的愛我中華,則是五十六個兄弟民族的大家庭。在今天講老而賢,第一條就是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為什么?因為這樣就是支持執(zhí)政黨帶領人民搞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就是愛國、愛人民、愛民族,也是愛我們的子孫后代。我要特別聲明,不能對文化養(yǎng)老做過分庸俗的理解和解釋,它有休閑娛樂的內容,但不是本質的東西。它的本質是提高素質,完善人生。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終身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就是指提高素質、人格建設而言。
第二、老而健。學習改造世界觀,有正確的、能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該放下的就能放下,該淡然的就不去糾結,思想是開放的,精神是自由的,行為是從容的,境界高了大了有益健康,可以長壽,古今中外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講的仁者壽。
有兩種人往往長壽,一是閱歷豐富的,好多從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離休干部,他們吃了很多難以想象的苦,看慣了戰(zhàn)友們一個個倒下去,自己卻能死里逃生活下來,很知足,他們淡泊名利,心大,境界大。二是學者、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制心一處,勤學習,勤用腦,心無旁騖,也沒什么私欲。前兩年剛去世的楊絳先生,105歲。錢鐘書先生以多病之身也活了88歲。當然長壽的情況也與當時的物質條件有關系,但生活在同樣的物質條件下,有人健康長壽,這是因為學習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的精神優(yōu)越之處,這一點對于我們具有考察、研究的意義。我曾經(jīng)考察過32位百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男女基本各占一半。他們學歷不同、職業(yè)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居住環(huán)境不同,健康長壽秘訣也都不同。有愛吃肥肉的,有愛喝酒的,有愛哭的,甚至有愛抽煙的,不一而足。但綜合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有兩個共同的東西,一是宅心仁厚,能容人容事。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學習,愛動腦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有的人有讀書習慣,有的愛聽戲,有的喜歡和人交流。總而言之,這些人胸懷坦蕩,物來則應,事去不留,思想方法對,世界觀、人生觀豁達,不與人和事糾纏,心情坦然,境界高尚,這才是他們健康長壽的秘訣所在。
第三、老而能。能就是還有用。人們常說人生價值,我把它叫作對別人的有用性,首先對周圍的人有用,這一點很重要。人的能力的發(fā)揮,是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我們要注意這里指人的本質,當然這是哲學意義、社會學意義上的話。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勞動產(chǎn)生了人,勞動就是一種社會關系,人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其次,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存在和發(fā)展,這個特點在現(xiàn)代社會更明顯。老年人退休了,原有的社會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斷裂,就要修復或者重建社會關系,你不可能生活、生存在沒有社會關系的環(huán)境中。再就業(yè)勞動也罷(有報酬才是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勞動),發(fā)揮余熱也罷,再深造也罷,就是提個鳥籠子,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新的社會關系,這些都是因為你要發(fā)揮能力才發(fā)生的。有人說老年人愛到熱鬧的地方去,這是對的,他看熱鬧是表象,對社會關系心向往之才是本質。
有一個大問題得說清楚,你的原來的能力,因為你退休了,社會關系斷裂了,用不上了。有的能力因為社會發(fā)展了、科技進步了,用不上了等等,怎么辦?那就要重新學習,學新知識新技能,這就是文化養(yǎng)老。
一是去上學。讀書更新知識,能獲得社會需要的新技能。關鍵是轉換角色再做一回學生,要有勇氣從小學生做起。這一點你做到了,你就年輕了許多。老年大學沒有門檻,你有愿望就可以進。進去了就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是學生,要按學生的要求來塑造自己。特別要尊師重教,遵守紀律,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同時充分發(fā)揮老年人的學習優(yōu)勢,體現(xiàn)老年人學習特點。優(yōu)勢就是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特點就是對閱歷的轉化。你原來是搞工科的、搞行政的、搞管理的,現(xiàn)在都可以轉換知識技能領域。更多老年人選擇藝術專業(yè),因為這個過程就是陶冶情操的過程,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在學習上花點錢是對自己老年最值得的投資,對自身、家庭、社會都有益處。
二是去活動?,F(xiàn)在的老年社會活動很多,是老年人修復社會關系、融入社會、發(fā)揮作用的好形式。老年書畫協(xié)會的講課、筆會、展覽,老年詩詞協(xié)會的吟誦會,老科協(xié)的科技扶貧、社會科普等等。可以看出,老年社會活動的本質大多是文化性質,由于文化專業(yè)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有利于老年人的文化養(yǎng)老,這對于組織和發(fā)揮老同志的正能量大有好處??傊?,老年人參加適當?shù)睦夏晟鐣顒邮欠e極而有益的。
三是去游歷。中國有個很好的文化傳統(tǒng)叫作游學,就是人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的古人絕不是死讀書,很強調融入社會。古人讀書,學而優(yōu)則仕,知道圣賢的教導還不夠,要到民間去體察,去和社會實踐結合,獲得鮮活有用的知識,當然還要拜訪沉潛在民間的有學問的人。觀察是特別重要的學習。我建議老年人要心情放松地去旅行,去觀察,行萬里,學萬里,這是很好的文化養(yǎng)老方式。
四是玩文化。要玩有文化內涵的東西,比如收藏、聽戲學戲、太極、瑜伽、舞蹈、聲樂器樂、繪畫、書法、花鳥蟲魚等等。我說的玩,是一種輕松的態(tài)度,不同于上面說的專業(yè)性學習,可以不預設目標,感受文化,有益身心就好。
但玩是有講究的,也是一門學問。要玩什么需要先花點時間研究一下,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個人的天性是鈍是利,興趣是好動還是好靜。二是文化基礎,有些事情的介入是有文化門檻的。當然這兩條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要絕對化地看問題,而且可以時空轉化。比如你對戲曲有興趣,但沒有基本的知識,也無須畏懼。看書、請教、勤練,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是不能成為好玩家。
文化養(yǎng)老,怎樣對于老年人發(fā)揮作用?其實不管什么途徑,只要能讓老年人內心安靜,不灼熱,不煩躁就好。心里想著自己感興趣的事,念茲在茲,就可以靜。不必去追求特殊的環(huán)境,制心一處,鬧市之中也可以靜心。佛家的《金剛經(jīng)》教人一個辦法,分清名實,不要在事物的表象上糾纏,要認識事物的本質。這個辯證的思想方法,值得我們去掌握運用。動靜的矛盾統(tǒng)一,要深刻理解。四肢百骸要動,靈魂深處要靜,靜到能生出智慧來,達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地做到了文化養(yǎng)生、文化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