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煜[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盧鎬,字配京,一字京甫,號月船,郡廩生,鄞縣(今屬浙江寧波市海曙區(qū)石板巷一帶)人。生于雍正元年(1723)十月二十二日巳時,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五月初一午時,終年六十三歲。乾隆十八年(1753)舉人,名列五十一名,署浙江浦江縣教諭,選授浙江平陽縣教諭,授修職郎。盧鎬從小便很聰明,少奇穎,未冠補(bǔ)諸生,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受其父親影響,從小嗜好古文,但他不想經(jīng)生業(yè)限制了自己,喜歡拜師交友。盧鎬學(xué)凡三變,卒底大成。少年時代和同里楊爾音游,喜搜討僻書奇字,“取書中隱僻事為樂”,不問價格。年長,從前輩史榮研究經(jīng)史,為實(shí)學(xué)。不久,因史榮學(xué)問不夠淵博,又托朋友介紹,投入全祖望門下,因得讀全氏家豐富的藏書。①當(dāng)時邗上馬氏的叢書樓和武林趙氏的小山堂的藏書名譽(yù)天下,全祖望每年出游,總要到大江南北藏書家尤其是這兩家去搜鈔書,每次總要搜鈔上百冊書籍而回。全祖望一回家,盧鎬及其他同學(xué)便爭相到老師家借書,讀完后彼此交換。盧鎬在全祖望諸弟子中,記憶力、理解力最好,可以一目五行,一天可讀十多卷,全氏視其為高第弟子。其后,盧氏南游金陵,北游北京,每到一地,總要訪求經(jīng)史遺著及宋元明未刊文集,于是貫穿百氏。
乾隆十八年(1753),盧鎬參加鄉(xiāng)試并中舉,名列第五十一名。參加會試時,結(jié)識了秦蕙田、王鳴盛等人,并且被他們視為“畏友”,使得盧鎬名聲大振,后眾人知曉了盧鎬家中藏有數(shù)萬卷書后,都爭相想要購買,但盧鎬至死都沒有出售過一本藏書??上У氖牵舆B十余次會試,盧鎬都未考中,士皆為其感嘆。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授其平陽教諭,盧鎬以路途遙遠(yuǎn)且父年高,而家中無次子,幾個兒子都還年幼,無人照料為由,不愿前去。但是其父盧培不想因家中事務(wù)耽誤其前途,強(qiáng)令其前去,盧鎬無奈,只得孤身前去,將夫人馬氏留于家中,“侍晨夕兼課諸子”。同時,其父還寫信給他,稱“永嘉尤宋大儒論學(xué)地也,當(dāng)為諸生講明宗派,而尤務(wù)以身先之”。盧鎬按其父旨意,有空時,與學(xué)生論永嘉學(xué)統(tǒng)源流,娓娓不倦。盧鎬在平陽任職期間,為振興平陽文風(fēng)作了不懈努力?!耙允苛?xí)荒陋,不知學(xué)古,諸生來見鎬,輒以經(jīng)史語之,習(xí)為之變?!逼溟g,盧鎬曾多次以父年事已高為由請求歸去,但都未得到同意,后其父的告喪書送到身處平陽的盧鎬手中時,便“奔?xì)w”。對其父的喪事盧鎬尤為重視,一切“悉遵禮經(jīng),居外舍三年,不入內(nèi)室,內(nèi)室檐前垂筠簾,偶至中庭,簾外語不入簾內(nèi)也”②。但盧鎬始終對其不能為父送終,不能在父前盡孝而感到內(nèi)疚,以此為終身憾事,郁郁不樂,因得噎癥。時方修縣志,仍天天在局中檢閱諸稿。臨死前,蔣學(xué)鏞前去探視,盧鎬尤與蔣學(xué)鏞商酌舊志異同得失之處。③
盧鎬生平愛好寫作,曾寫過一些文章,如曾注陳壽《三國志》古今州郡沿革,山川險要,犬牙錯壤,明晰如繪,后被其女婿黃定文之子,即其外孫黃桐孫帶到廣東去了,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刊刻就毀于戰(zhàn)火,此稿今已無存。還曾與董秉純合作幫其師全氏編修《本朝甬上耆舊詩》。而且酷愛詩歌,故寫詩尤多,其詩文蘊(yùn)藉如其人。董秉純稱其詩“高處逼柴桑,其步險韻長歌,亦不減眉山遺山一流”④。但因其生平不喜收拾,故多散佚。在盧鎬去世四年后,董秉純自西秦歸鄉(xiāng),盧鎬長子澧捧其父所遺留下來的詩集,請董秉純選定,并作序,編為《月船居士詩稿》,乾隆壬子年(1792)春,其女婿黃定文將董秉純所選錄的詩集刊刻出來,后此詩稿流傳到張壽鏞的手中,便將其編入《四明叢書》中。
《月船居士詩稿》全書分為卷首(即張壽鏞序)、序言(董秉純所作)、墓志銘(蔣學(xué)鏞所題)、正文以及附錄五大部分。其正文部分又分四卷,卷一包括五言古詩93首、卷二包括七言古詩23首、卷三包括五言律詩27首及七言律詩69首、卷四包括七言絕句145首,共計357首,而附錄則選錄了王鳴盛所作的《書月船居士詩后》和倪象占所作《蓬山清話》中的一篇關(guān)于盧鎬的文章以及蔣學(xué)鏞和黃定文所作的跋?!对麓邮吭姼濉冯m不是盧鎬所作的全部詩歌,因其經(jīng)過了董秉純的篩選,有一些詩歌沒有保留下來,但以盧、董二人多年的交往以及董秉純的文學(xué)修養(yǎng),他挑選出來的必是盧作之精品,代表了盧鎬的詩歌成就,同時,詩歌中也有記錄下盧鎬到何處去游玩的足跡以及與好友交流共同作詩或贈詩的故事,從中可以對盧鎬的行跡做一個簡要的考證。
盧鎬最喜游山玩水,曾作詩自稱“我懶逢人只思睡,惟愛游山差遣累”⑤,他每到一處游歷都會作許多詩歌,記錄下其所到所感,留下了很多紀(jì)游詩。其游歷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盧鎬求學(xué)至任職平陽之間,此時正值盧鎬青壯年時期,意氣風(fēng)發(fā),又因其喜愛搜書,故多游歷于山河之間;第二個階段便是就任平陽教諭之后,此時他已身肩重責(zé),負(fù)責(zé)一方教諭,而平陽士習(xí)荒陋,其任可謂不輕,無閑暇去四處游歷,且時年已過五十,身體也不如從前,故只在平陽周邊游歷。在求學(xué)之時,杭州作為省城,盧鎬曾多次游歷于此,游西湖之后還曾拜訪圣果寺,又從圣果寺登鳳凰山頂,作《由圣果寺登鳳山絕頂》記之。又因浦陽縣景點(diǎn)眾多,盧鎬向往已久,后遍訪浦陽眾景,寫下了《浦陽十景》等詩以記之,還曾游張孟兼先生讀書之處,作《題浦陽白石山房》記之。
乾隆丙子年(1756),盧鎬南游金陵,寓居于大隱園旁,不僅搜書于此,還流連于金陵眾多景色之中,不禁感嘆金陵之盛景,寫下了二十八首短詩來記其所到所感。盡管董秉純只選錄了其中十余首,但其贊嘆金陵之情已然流露于表,離別金陵之時還作《別金陵》“月白夢殘京口樹,恨教一醉失金陵”⑥來表達(dá)其不舍之情。從金陵歸來之后,又曾游惠山秦園,作《北上過無錫游惠山秦園》以記之。后又于乾隆癸未年(1763)盛夏游北京,七月初九日時與董秉純等友人聚集于佑圣寺觀中觀賞荷花,作《重七后二日同人集佑圣觀賞荷》以紀(jì)念。之后便在京及周邊游玩,搜集古書,曾策馬游薊北,游歷京師的大好河山,度過了一兩個月的時光。后適逢九九重陽,與匯川先生登陶然亭,作《感懷賦古詩二十》以抒發(fā)其思鄉(xiāng)之情。時年已四十有一,然中舉后接連幾次會試都未中第,不免感懷古今,悠然惆悵,又身處異鄉(xiāng),更勾起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又家中老父已年逾花甲,而幼子尚且年幼,全仰仗妻子的獨(dú)自支撐,更感嘆家中妻子的艱辛,同時也表達(dá)了對賢妻的感激之情。
任職平陽教諭之后,盧鎬便極少四處游歷,而南雁蕩山位于平陽縣西部,盧鎬任平陽教諭期間,對南雁蕩山的風(fēng)光極為欣賞,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短詩,歌詠他所游歷過的景觀。如《西洞》《月牗》《東洞》等。這些詩章借擬人化的手法,構(gòu)思奇妙,情景交融,別開意境,寄托作者的一片精微遐想,如見如聞,使人讀后浮想聯(lián)翩,難以忘懷。在一次前往南雁蕩山的路上還曾下起大雨,不得不留宿途中的寶興寺,作《游寶興寺》以記之。在盧鎬任職平陽期間,同門鄭蓉湖曾就讀書時產(chǎn)生的疑惑多次來拜訪,有一次曾與鄭蓉湖登松臺山,作《冬日登松臺山和鄭二蓉湖》記之。后倪九山自瑞安歸家正好路過溫州,時盧鎬正任平陽教諭,便前往拜訪盧鎬,盧氏便陪其游歷孤嶼,作《和九山游孤嶼》記之。
① 徐世昌:《清儒學(xué)案》(第3冊),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722頁。
② 袁聲伯、盧宗侃:《甬上盧氏敬睦堂宗譜》卷六之二《鄞縣志傳》,民國三十六年重修,天一閣藏,第71頁。
③ 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院編著:《浙江人物志》(中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頁。
④ 〔清〕盧鎬:《月船居士詩稿》,《四明叢書》(第4集),廣陵書社1981年版,第12頁。
⑥ 〔清〕盧鎬:《月船居士詩稿》卷四《別金陵》,《四明叢書》(第4集),廣陵書社1981年版,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