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摘 要]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對課文的關注,除了需要感性的認知體驗之外,更需要一種趨于理性的思維解構文本、洞察文本,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以《理想的風箏》一文教學為例,探討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整體感知;內容審視;結合板塊;緊扣中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4-0085-01
新課標指出:進入高年級,閱讀教學對文本的關注就開始從字詞、語句逐步向篇章過渡。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必須要以整體性視角把握文本,感知文本在內容選擇和結構設置上的獨運匠心?!独硐氲娘L箏》一文篇幅相對較長,如果不能從整體性視角引領學生解構文本,勢必造成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筆者即以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一、整體感知,提煉故事
從生命個體接受全新事物的規(guī)律來看,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內容,才能為言語形式和寫作策略的感知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
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引領學生從整體視角上考量:課文是一件寫人的文章,但寫人離不開事。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圍繞著劉老師描寫了哪些事情?學生在深入感知內容的基礎上,相機提煉出“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三件核心事件。而教師在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提煉詞語進行板書時,又進一步追問為什么要在這三件事情的標題中強調“笑、旋轉、飛”等字樣,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劉老師笑對人生的樂觀和堅強。對文本事件的感知,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閱讀感知、概括提煉的契機,交還給學生自己,并在板書時引領學生感受核心詞語的表達作用,歷練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內容審視,素材選擇
閱讀教學中不僅需要關注教學的內容,即“寫了什么”,還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意圖,即“怎么寫”和“為什么這么寫”。
學生概括出課文的三個故事之后,教師則引領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將“笑談腿疾”和“旋轉板書”兩個故事歸納為“課內”層面,而后面的“放飛風箏”歸納為“課外”層面,并相機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選擇事情,分別要從課堂內外等不同的維度進行呢?教師引領學生從文本表達的中心入手,從而獲得感悟:只有從不同的方面選擇事例,才能從立體化、多維化的角度展現(xiàn)人物形象;如果僅僅局限在某一個角度,就容易讓讀者形成誤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告知學生,人物的特點需要借助不同的事件進行論證,而這些事件必須能夠指向不同的角度,才能更有說服力。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止步于對事件的概括,而是深入到事件所屬的層面,深入學生的認知,了解作者在素材選擇時的獨特智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三、結合板塊,感知詳略
圍繞著人物選擇的不同事件,在展現(xiàn)人物特點、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盡相同的,作者在描寫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側重點也會相應發(fā)生變化。
在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感知課文描寫“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三大事件的語段,讓學生了解作者描寫三件事情時,所花費的筆墨是如何分配的?學生在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笑談腿疾”與“旋轉板書”時可謂是平分秋色,而在描寫“放飛風箏”時,則明顯加大了力度??吹绞聦嵾€遠遠不夠,教師再次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感知: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構思,“放飛風箏”為什么需要如此濃墨重彩地進行描寫?在這樣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從課題入手,意識到這一事件與文本表達的中心息息相關,是凸顯劉老師堅強不屈的品質的。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對課文事例進行審視與洞察,讓學生意識到事例選擇后,并不需要直接平均用力,而要根據(jù)具體承載的作用進行深入感知,從而促進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四、緊扣中心,深入聯(lián)系
不管是怎樣的文體,表達都需要緊扣文本的中心。只有準確把握中心,才能更好地選擇生動而典型的事例。因此,教師需要在概括出事例內容之后,引領學生以發(fā)展、聯(lián)系的視角對課文中的事例進行深入審視,從而感知事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豐富學生的內在效果。
如在教學這篇課文后,教師引領學生針對選擇的事例進行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三個事例?如果將課內層面的“笑談腿疾、旋轉板書”這兩件事情,換成“知識豐富、關心同學”,是否可行?很多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事例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凸顯人物的精神品質,體現(xiàn)出劉老師堅強不屈的特點;另一方面主要在于三個事件都與劉老師的“腿疾”相關,使得整個事件一脈相承,如果轉化為其他事情,就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反而會影響文本整體性的結構布局。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