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寬恕,不是有利于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讓他們占什么便宜;也不是要顯示我們的寬宏大度,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寬恕真正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
最近,有關告密引發(fā)的全民討論與爭執(zhí),撕裂著中國社會對歷史問題的共識,雙方都認為對方的言行傷害了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如何克服社會意識鴻溝?也許,中國社會需要更多的寬恕之心。
人類生活中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是親密的、尊重的人對自己的傷害、誤解、欺騙和背叛,嚴重的甚至可能使我們質疑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社會的公平和友善。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復仇思想普遍存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等傳統(tǒng)的觀念,使得我們在社會文化和心態(tài)上,相信報復的正義性和必要性。這種集體的無意識,使我們很少反省報復過程中所蘊含的殘忍和丑惡,以及它對當事人的精力、時間、心靈、精神和社會性的傷害。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相對于其他的攻擊行為,報復的破壞性更強,因為它有強烈的、不斷延續(xù)的性質;報復心理只會使受害者更加沉浸在痛苦的旋渦中,而無法解脫,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和輕松。如何超越傷害,使生命獲得新的希望和人生價值,使心靈獲得一種安寧和自由,是心理學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寬恕就是遺忘過去的事實。寬恕還經常被看成是姑息錯誤或者是弱者的被迫反應,甚至是軟弱、退縮、無能、遷就的同義語。由于長期以來,寬恕一直被看作是宗教神學的主題,而不是科學研究的主題,所以一直被我們曲解。
在心理學家眼中,寬恕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呢?
1984年,考夫曼提出:寬恕就是放棄怨恨。1999年,麥卡洛提出寬恕的利他、共情、遷就等成分;指出寬恕的本質,在于受害者對于傷害者在動機上有利他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削弱了受害者仇視和報復傷害者的內在動機,同時增強了受害者善待傷害者的正性動機,有利于二者之間的和解。麥卡洛特別強調,寬恕并不是單個人的動機變化的結果,而是一個親社會動機的互動變化的結果??傊睦韺W研究發(fā)現,真正的寬恕是記得,是一種更富智慧的方法,它提醒我們不要重蹈痛苦和不公正的類似行為,展示的是愛心和堅強。
寬恕這種積極心理的資本,對我們自身有什么好處呢?
心理學家威特利特把70多位美國密歇根州霍普學院的本科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分別體驗寬恕與仇恨。實驗總共歷時2個小時,被試的所有身心反應、口頭報告、行為表現、情緒活動,以及面部表情都被記錄下來。結果非常明顯:寬恕能夠讓受傷的人從負面情緒中解放出來,從而產生情緒上和行為上的積極效應。包括降低焦慮、減少負面情緒、較少的心血管疾病和較好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而毫不寬恕的記憶和報復的心理形象,能夠讓人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包括了負性的面部肌肉表情、強化的心血管疾病和對交感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產生的負面作用,其實與極度的憤怒和恐懼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是一樣的。人在怨恨時,皮電、肌電顯示出更多的不規(guī)則的行為,血壓的水平也明顯降低。讓人不安的是,很多這樣的變化,一直延續(xù)到實驗結束之后的恢復時期。這些研究充分證明,懷恨在心容易導致不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
仇恨,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的毒化劑之一,而寬恕則是讓這種毒化劑逐漸稀釋的因素。真正的寬恕,其實還真的不是有利于那些傷害我們的人,讓他們占什么便宜;也不是要顯示我們的寬宏大度,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寬恕真正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它讓我們自己更加健康、快樂和幸福。
當然,我們提倡寬恕之心,并不是說所有的過錯都是可以寬恕的,更不是否認法律、公正在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我們只是講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時,寬恕是一種積極正面的心理能量。對寬恕心理的研究和普及,不只是對我們個人的身心健康有意義,而且能對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甚至世界范圍內的階級對立、種族沖突、社會暴力都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需要積極的寬恕之心,幫助我們超越階級仇恨、意識形態(tài)分歧,種族之間的猜疑和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曾國藩也曾說過:“善莫大于恕。”其意義都非常明確:寬恕別人等于善待自己。
作者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
(編輯/北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