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蕾
母親有個毛病,凡事總喜歡往不好的一面想。比如今年,她的退休金又漲了二百元,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我們把消息告訴她,以為她會開心,沒想到,她卻嘆氣說:“漲二百又怎么樣?我三千還不到,你張姨都快四千了。唉,到死也追不上她了?!边@話聽了讓人心一灰,我們趕快勸,可她還是愁眉苦臉:“漲了又能怎樣?物價也漲,房價漲得更厲害,這點(diǎn)錢漲了就跟沒漲一樣。”
和母親相反,遇到這樣的事,我會很開心,又漲了二百元,我會想,這多出的二百元也能買不少東西呢,物業(yè)費(fèi)水電費(fèi)差不多就夠了,或者能多買50斤雞蛋、15斤肉、60斤大米,或者給孩子買雙新鞋子,能和家人聚一次餐,攢上一年也能來次短途旅游……天哪,能干不少事,好好提高一下生活質(zhì)量呢。這些,都是能讓人感到生活美好的事。所以,只要想起來,我就會沉浸其中,邊想著美事,臉上就會溢出幸福的笑容。
這樣的空想,也不是全無意義。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賣雨傘,小兒賣布鞋。老太太每天都很犯愁,有人問她為什么。她說,晴天的話,大兒子的生意就不會好;雨天的話,小兒子的買賣就不好做,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她都有個兒子日子不會好過。所以她很發(fā)愁。那人就勸她不要這樣想,換種想法,晴天的話,小兒子的生意會紅火;雨天的話,大兒子的雨傘賣得就很好,不論晴天雨天,她至少有一個兒子的日子會很好。老太太這么想了,心情果然就變好了。還聽過一個故事,夫妻倆有兩個兒子,性格正好相反,哥哥看問題很悲觀,弟弟看問題很樂觀。圣誕節(jié)時,夫妻倆送給兩個兒子不同的禮物,給哥哥的是輛自行車,弟弟的是一盒馬鬃。當(dāng)大兒子見到自己的禮物后,大放悲聲,說父母明知道他不會騎自行車還送他這個,并且外面還下著雪。而弟弟看到馬鬃時,卻一臉的興奮,忙不迭地問父母:“把馬藏哪兒了?”真是什么事都難擋他的好心情。
美國心理學(xué)教授埃倫?蘭格在《專念》一書中說,沒有什么東西本身就是有趣或無聊的,我們的想法導(dǎo)致事情變得無聊、可怕、焦躁,但同時,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可以使同樣的事情變得有趣。所以,我們之所以快樂或者痛苦,常常并不是事情本身的緣故,而是我們自己對待事情時所持有的態(tài)度、思想。決定我們心情好或不好的,不是事情本身,恰恰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才是我們情緒的主宰者。
人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在這漫長的過程里,難免會遇到坎坷挫折,困難與失敗,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像月有陰晴圓缺,一年有四季一樣稀松平常。然而,碰到坎坷挫折時,人和人的反應(yīng)是不同的,面對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而因此導(dǎo)致的后果也就截然不同。造成這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在面對事情時所持有的不同的心態(tài),是悲觀還是樂觀,是消極還是積極。
悲觀樂觀,消極積極,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一個像是炎炎烈日,再厚的冰,也會被它融化,差別只在于消耗的時間長短;一個像是肆虐的狂風(fēng),再美的花草也會被它無情地摧殘毀滅,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破敗。而所持不同心態(tài)的人,一個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響當(dāng)當(dāng)一粒銅豌豆,一個像是一碰就要碎就要爛的草莓。而這樣的兩種人,當(dāng)他們遭遇困境時,自然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一個愈挫愈勇、再接再厲、鍥而不舍,一個則是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而他們的人生境遇,也因?yàn)樾膽B(tài)的不同而大有不同,一個絢爛多姿,一個灰暗沉悶。所以,生活中的幸福感、滿足感,歸根結(jié)底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每個人都該有這樣的能力。
(編輯/張金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