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鼠云無心
野菜和種植蔬菜都是可食用植物。種植蔬菜的品種是人類通過各種育種手段選育出來的,在種植中對于土壤、水、肥料、病蟲害都有人為的干涉與控制。跟種植蔬菜相比,野菜似乎要“天然”得多。讓我們來分別比較。
“營養(yǎng)”并不是一個確定的東西,而是人體需要從食物中獲取的物質的總和。通常說某種食物“營養(yǎng)好”,其實是指它含有比較多人體容易缺乏的應用成分,比如說含優(yōu)質蛋白、鐵、鈣、維生素以及膳食纖維等。而富含糖、脂肪等現代人容易過剩的營養(yǎng)成分,則被認為“營養(yǎng)不好”。
不同的植物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各不相同。而野菜和種植蔬菜往往是不同的物種,它們之間的營養(yǎng)差異來源于物種本身,而不是“野生”和“家養(yǎng)”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野菜之間,不同的種植蔬菜之間也有著巨大的不同,所以比較野菜和種植蔬菜的“營養(yǎng)成分”,相當于比較A省和B省哪個省的人更聰明。
口感是一種極為主觀的感受。多數人認為野菜更好吃,一是“換換口味”,如果連續(xù)吃一段時間就不會覺得好吃了;二是從小形成的口味偏好。經常一個地區(qū)被人們喜愛的野菜,其他地區(qū)的人無法下咽,就是后者的體現。最典型的例子是折耳根,西南地區(qū)多數人都覺得“好吃”,而其他地區(qū)的大部分人覺得不可理喻。
許多人認為野菜“更安全”,是因為野菜不用農藥化肥。但是,野菜是自生自滅,遭受病蟲害侵襲的時候,會分泌一些物質進行抵抗。這些物質能抵抗病蟲害,對人體也完全可能有害。比如芹菜、蘿卜等蔬菜還保留著這樣的能力,在受到病原襲擊時,會大量產生一類叫作“呋喃香豆素”的東西。它是一種光敏物質,人體接觸或者攝入過多,皮膚會變得對日光很敏感,容易產生“光照性皮炎”,甚至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在野菜中,這種情況就更加普遍。而有些野菜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比如蕨菜中的原蕨苷具有明確的致癌能力。
除了植物自己可能產生有毒物質,很多植物還能夠富集有毒物質。有些地區(qū)的土壤和水中天然含有較多砷等有毒物質,而現代社會更讓許多地方的土壤和水受到了污染。這些有毒物質可能進入植物體內,沉積下來,從而使含量大大超過安全限定。市場上的很多野菜并非采自山野,而可能長在公路、工廠或者城市附近,就更使這種危險大大增加。不同的植物對這些有毒物質的富集能力并不一樣,麻煩的是人們對各種野菜的認識并不深入。
而種植的蔬菜是人類通過“馴化”選出好吃易長的品種,通過種植管理來控制病蟲害。也就是說,種植蔬菜被人類“選育”得失去了產生毒素的能力,通過種植管理來避免吸收和富集有毒物質。當然,種植中使用的農藥殘留如果超標可能增加安全風險,不過它畢竟是可控的,只要規(guī)范使用,就可以避免這種風險。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野菜都不安全,也不是說“千萬不要吃野菜”。這些“不安全因素”一般都是輕微、慢性的,通常需要在大量或者長期食用的情況下才會顯示出來。如果只是偶爾嘗嘗鮮,還不至于有多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