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娜
最近兩年,不知為何,“儀式感”這個詞火了。每當節(jié)假日,微信朋友圈內充斥著各種“儀式感”的鏡頭。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儀式感的生活,會讓人幸福感飆升。比如吃頓飯,既可以孤零零地在灶臺邊湊合一口,也可以精心準備,和兒女一起在擺著鮮花的餐桌上吃。尤其是過節(jié)的時候,儀式感的生活更能讓人津津樂道,于是,賦閑在家的父母,期盼著兒女回來團聚,一起過節(jié),以享天倫之樂。不過,這種幸福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諸如團聚時的勞累、團聚后的分離,這都會讓老人身心疲憊。
經(jīng)常聽到老人這樣說:“我就怕過年,孩子們都回來鬧騰死了?!逼鋵?,這話里的意思要分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老人確實怕家里人多,做飯收拾衛(wèi)生,太累了;二是老人也在默默地盼著孩子們回來團聚,怕的潛臺詞就是盼,這種心理很矛盾,也很復雜。由于不和兒女們同住,而且兒女們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伴左右,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都很孤單,打打太極拳、和老伴兒遛遛彎兒,一天就過去了,日子過得平淡無味,所以,一到過節(jié)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老人心中對兒女的盼望是非常強烈的。兒女回家,老人燒上一桌子的可口飯菜,與兒孫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這樣的天倫之樂是他們憧憬的晚年生活。這短暫的天倫之樂,是老人幾天來的辛苦換來的,買菜、做飯、洗碗、帶孩子……等孩子們走了,老人就開始腰酸腿疼。
天倫之樂變成了天倫之“苦”,這是老人盼過節(jié)也怕過節(jié)的普遍原因。此外,害怕分離、擔心花銷大等因素也在影響著老人的心理,尤其是在老人獨自生活的家庭里,過節(jié)和兒女團聚固然開心,但之后的分離更讓老人受不了。一位獨居老人常跟鄰居們這樣說:“孩子們一走,我這心里空空的。盼了好幾個月,把孩子們盼回來了,但他們這一走,我獨自一人,都不知干啥好了?!?/p>
無論是身體上的勞累還是心理上的落差,都給老人的晚年生活帶來了困擾。對于老人而言,擺脫這種狀態(tài)首先要端正心態(tài),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心情,干活累了就放手,舍不得孩子離開就打個電話發(fā)發(fā)牢騷。年老以后,長輩就需要子女關懷,不要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適時交流反而讓孩子們更放心。盡量多出去進行戶外活動,結識同齡人,參加集體活動能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空間是廣闊的,除了與孩子團聚,其他的活動照樣可以讓自己品嘗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