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杰予
摘要:高考失利學生沉迷虛擬網(wǎng)絡,缺課、晚歸、失蹤,如何能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信獨立的面對大學生活呢。本文從案例入手進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延伸問題,談到了大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養(yǎng)成教育;心理問題
一、案例事件
劉某,大學第一次大班會他是唯一缺席學生,隨后一個月,他的到課情況非常差,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晚歸或不歸的情況。10月國慶節(jié)收假之后,劉某失蹤了,不僅沒上課,寢室也沒回,電話更是不通。我趕緊與他遠在廣東打工的父親取得聯(lián)系,他父親表示不清楚他的行蹤,只是在國慶節(jié)前因劉某說要報名學計算機給過他600元錢。一個男生,身上有錢,會去了哪兒呢?
劉某來自四川瀘州農村,是家里的獨兒,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常常的孤身一人讓他性格變得很內向,除了學習對其他都不感興趣。每次考出好成績,父親都會打來一筆錢獎勵他,這樣的物質獎勵成為了父母與他僅有的交流。6月底,高考成績讓劉某傻了眼,原本以為能上重本的他僅僅考了個三本的分數(shù),高考的打擊,父母的責怪讓他不僅破了重本大學夢,還失去了先前父親的承諾——一臺筆記本電腦。整個暑假他一直渾渾噩噩的在網(wǎng)吧里度過,并驚喜的發(fā)現(xiàn)在虛幻的網(wǎng)游世界里找回了自己。進入大學以后,他經(jīng)常外出到網(wǎng)吧玩游戲,這就是他缺課、晚歸的原因。這次失蹤就是他拿著父親給的600元錢在校門外一家網(wǎng)吧包了機,一連在網(wǎng)吧待了十幾天,直到花光了錢,他才回到學校。
二、案例分析與啟示
1、養(yǎng)成教育中家?;硬豢苫蛉薄?/p>
本案例中劉某是一名新生,輔導員并不十分清楚情況,只有聯(lián)系到家長,才能真實了解學生以往情況,同時,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一起處理事件,產(chǎn)生積極的家?;?。案例中劉某父親得知劉某失蹤原來是一直留在網(wǎng)吧時,忍不住在電話中責罵自己的兒子。等劉某父親的情緒緩和以后,我再次了解了劉某在家的情況,父親口中的劉某曾經(jīng)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也深知高考的打擊讓孩子無法接受,以為暑假兩個月時間夠長,沒想到,大學生活已經(jīng)開始一個月,孩子還是如此低迷頹廢。通過與家長的聯(lián)系,我得知劉某的問題出在高考失利,沉迷網(wǎng)絡,當然也分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這樣有助于我對癥下藥,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培養(yǎng)劉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養(yǎng)成教育需要積極正確的聯(lián)合學生干部和同寢室室友的力量。
本案例中,我曾多次“軟硬兼施”地對劉某進行教育,也都或多或少的產(chǎn)生過一些反面效果,對于他我無法及時全面的掌控,這就需要借助同寢室同學的力量,讓我能第一時間得知他的情況。同時,在劉某的恢復階段,我也拜托了同寢室同學多多開導他,外出上課、吃飯、游玩都要叫上他,讓劉某在新的環(huán)境盡快找到歸屬感。
而后續(xù)維持教育中,我多次在班委會上強調劉某的進步,委托班委多多對他進行鼓勵和幫助,讓劉某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得到了關心,愿意融入集體生活。正是因為劉某的變化被班上同學看在眼里就為他鼓掌歡呼,讓他增添自信,他才愿意主動去挑起班里的事務,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3、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有階段性的潛伏期,需打迂回戰(zhàn)、持久戰(zhàn)。
前期我看到劉某有較大轉變后就對他有所信任和忽略,導致他一翻前期的變化,重新回歸問題學生隊列。養(yǎng)成教育是持久戰(zhàn),也可能是迂回戰(zhàn),我們應在做好前期處理的前提下保證后期的持續(xù)工作。在本案例中后期,我堅持最多隔一天就要跟劉某進行交流,查課查寢都會重點關注他,保持對他QQ等網(wǎng)絡信息的監(jiān)控,隨時了解他的思想動向,以便對突發(fā)事件做出及時的回應和處理。
4、以真情換真心,用愛和實際行動感召學生。
從第一次與劉某見面就質問他為什么不參加班會,到尷尬情況下為他找臺階,把他當作家人一樣關心照顧他的生活,當作朋友一樣為曾經(jīng)的錯誤悔恨,跟他一起探討有意思的事,跟他一起憧憬大學生活,我希望能用愛為他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他不再感覺輔導員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了解他、理解他的良師益友。案例中,我曾在與劉某的談話中提到自己的高考類似經(jīng)歷,與他產(chǎn)生共鳴,并以自己舉例鼓勵他學習成績并不是優(yōu)秀的唯一指標,讓他覺得有人懂他,不再孤單。正因為我有意識地灌輸對他的期望,讓他信任我,愿意與我分享他的心情,也就更便于工作的開展。
三、案例延伸問題
1、如何填補留守兒童的心理缺失?
本案例中的劉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家鄉(xiāng)生活,缺乏父母的關愛,成長過程中有話沒人說,有事沒人講,只能靠自己一個人,養(yǎng)成了孤僻的性格;因為自小懂事,學習不讓家長操心,養(yǎng)成了要強的性格;家長強調物質獎勵,缺乏情感交流,養(yǎng)成了過分重視得失的習慣。高考失利,孩子倍受打擊,找不到人傾訴,還被家長責怪,心理情感無法宣泄,開始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家長不關心孩子心理狀況,一心以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有錢花就不用擔心了,導致孩子有心事也不愿跟家長說,自己又沒有處理能力,心理缺失越來越大。
2、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抗挫能力?
劉某因獨立要強的性格導致他習慣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從小到大無人管卻有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是他和家人的驕傲,沒想到高考失利,孩子一時無法接受,無法正面應對挫折,更不知如何在挫折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加上家長的不理解和責罵,學生更是無法擺正心態(tài),自行夸張事情的后果,以為自己無路可走。
3、如何培養(yǎng)獨生子女的責任與擔當?
90后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如同劉某,雖是留守兒童卻也一直是家里的獨兒,他性格孤僻,沒有同齡人陪伴,過分自我,習慣了想事情做事情都只考慮自己,從未想過自己已是年滿20的青年,應有責任在肩。他的兩次失蹤都僅僅是因為網(wǎng)游上癮,只想到有錢可以打游戲,從未想過自己失蹤老師同學是否會擔心,也沒想過父母外出掙錢不容某,甚至沒想過錢花完了接下來如何維持生活。
4、如何調整青少年對物質的是非判斷?
當今社會強調物質,家長對孩子的獎勵也早已不僅僅是一句贊揚或者一個微笑,劉某的父母就是因為常年不在家,感覺對不住自己的孩子,而過分強調物質關愛,物質獎勵。高考前,劉某父親就承諾過只要劉某考上好學校就會獎勵一臺筆記本電腦,導致劉某過分期待,一旦失敗后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便覺得不能接受現(xiàn)實,無法理解父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