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
摘 要: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結”即“戀父情結”來解讀存在于父女之間的一種復雜情感。《心經(jīng)》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兩個故事中的女兒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戀父情結。父母在女兒社會化進程中的消極行為,是導致戀父情結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作家通過對主人公內(nèi)心矛盾的全面揭示和細致刻畫,揭示了這種不倫之戀的悲劇性質(zhì),引發(fā)讀者對于人性以及對于社會倫理和情感禁忌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厄勒克特拉情結” 《心經(jīng)》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人性
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有關親子關系的描寫不勝枚舉。父母與子女,雖然在血脈上有著他人無法比擬的親密關系,然而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來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又非常復雜,不同作家對此表現(xiàn)也都形態(tài)各異。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言:“所謂革命小說家描寫起親子關系來,總是根據(jù)革命理論:凡是反抗老頑固父母的就是好孩子,乖乖地聽話的孩子便是可憐蟲。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恨,情形很是復雜,豈是革命理論所可包括?”{1}相比父子關系,父女之間的情感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對此,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結”,即我們常說的“戀父情結”來解讀這一現(xiàn)象。本文選取中國作家張愛玲的《心經(jīng)》與美國作家威廉·??思{的《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兩個典型文本,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對這兩部小說中的父女關系的異同點及其價值意義進行分析。
一、故事中的母親
在“戀父情結”中,母親雖然不是父女關系中的主角,但她并不能夠置身事外,她的任何選擇以及她自身存在與否,都會對故事情節(jié)產(chǎn)生根本性的影響。在《心經(jīng)》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兩個故事中,母親的形象在一開始時是相同的,那就是“隱形人”。
在《心經(jīng)》中,女兒許小寒與同學們相聚在自家的屋頂花園,慶祝自己的二十歲生日。在整個聊天過程中,小寒三句話不離自己的父親,但自始至終沒有提及自己的母親,她的反常行為甚至引起了小寒同學的疑惑。
她同學中有一個,見她去遠了,便悄悄的問道:“只聽見她滿口爸爸長爸爸短。她母親呢?還在世嗎?”另一個答道:“在世?!蹦且粋€又問道:“是她自己的母親么?”這一個答道:“是她自己的母親?!绷硪粋€又追問道:“你見過她母親沒有?”這一個道:“那倒沒有,我常來,可是她母親似乎是不大愛見客……”又一個道:“我倒見過一次?!北娙嗣枺骸笆窃鯓拥囊粋€人?”那一個道:“不怎樣,胖胖的?!眥2}
這是母親的形象在《心經(jīng)》里的第一次出現(xiàn)。從這段短短的對話中,我們能夠知道的,僅僅是她仍在世、是小寒的親生母親、胖胖的,這三個簡簡單單的信息。小寒的同學時常到小寒家做客,但對這個家的女主人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這難道不奇怪嗎。還有一個細節(jié):
眾人見到了許峰儀,方才注意到鋼琴上面一對暗金攢花照相架里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小寒的,一張是她父親的。她父親那張照片的下方,另附著一張著色的小照片,是一個粉光脂艷的十五年前的時裝婦人,頭發(fā)剃成男式,圍著白絲巾,蘋果綠水鉆盤花短旗袍,手里攜著玉色軟緞錢袋,上面繡了一枝紫羅蘭。彩珠道:“這是伯母從前的照片么?”小寒把手圈住了嘴,悄悄的說道:“告訴你們,你們可不準對爸爸提起這件事!”又向四面張了一張,方才低聲道:“這是我爸爸。”
母親不僅沒有以鮮活動態(tài)的方式出現(xiàn),在靜態(tài)凝固的照片中,也看不到母親的身影。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母親的形象也是同樣的:
壁爐前已經(jīng)失去金色光澤的畫架上面放著愛米麗父親的炭筆畫像。
長久以來,我們把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畫中的人物: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愛米麗小姐立在身后,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cè)影在前面,背對著愛米麗,手執(zhí)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3}
不同的是,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母親從始至終都是“隱形”的,她或許已經(jīng)過世,或許是別的什么情況,文中沒有明確的說明,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因為母親的缺席,就不能通過母親的行為來影響這對父女關系的發(fā)展。因此,在愛米麗的成長過程中,她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成為愛米麗唯一的依靠和生活的重心,封閉的環(huán)境導致她對父親產(chǎn)生一種過分的依賴,最終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于父親身上。弗洛伊德認為,擁有戀父情結的女兒,會不自覺地通過模仿母親的行為來達到替代母親的目的:“女孩常迷戀自己的父親,要推翻母親取而代之,有時并且仿效成年時的撒嬌,我們或只覺得她可愛,卻忽略了這種情景而可以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眥4}愛米麗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替代母親承擔了一個家庭中女主人應盡的義務,長此以往,她心中對自己的定位產(chǎn)生搖擺和偏差,最終走向極端。
而在《心經(jīng)》的后半段,母親不再是一個“隱形”的角色。當許峰儀與段綾卿開始交往時,許太太不聞不問,許小寒勸母親進行干涉,許太太也置之不理。但她并不是完全聽之任之,而是在一旁默默關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最后許小寒情緒崩潰,孤注一擲地企圖向段綾卿的母親揭發(fā)她女兒與自己父親的不正當關系,許太太尾隨其后,用許峰儀出車禍為由將許小寒騙走,瓦解了小寒的計劃。故事接近尾聲,在傾盆大雨中,筋疲力盡的母女二人最終坦誠相待,說出了內(nèi)心壓抑已久的秘密。最后她替女兒打點一切,送女兒遠行,并承諾等女兒歸來。許太太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一個“不要緊”的人,一直以來都在隱忍中度日。她失去了丈夫的愛,而將她與丈夫之間的愛生吞活剝的,正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自己最親密的兩個人聯(lián)合起來,把她排擠在外,她忍受著一切,卻不敢去相信,直到事情失控,她選擇對丈夫放手,對女兒加以保護。她自愿將自己犧牲,讓女兒和丈夫得到救贖。
二、故事中的父女
關于這段父女戀情產(chǎn)生的原因,兩個故事中都沒有做出交代?!缎慕?jīng)》里只有模糊的一句:“峰儀道:事情是怎樣開頭的,我并不知道。七八年了——你才這么一點高的時候……不知不覺的……”這種無法釋說的情感,潛藏在著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領域。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情結”產(chǎn)生于兒童時期,因為父親往往是女兒第一個有性的色彩的情愛對象,但此時的這種情感只是一種無意識領域中的本能現(xiàn)象。若自此時起,家長將孩子的行為和情感限制在一定的規(guī)范之內(nèi),在孩子的社會化進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那么當孩子到達青春期時,社會道德就會成為堅固的防線,將這種情感抵御在意識的領域之外。但是,兩部小說里的主人父親都沒有對此進行正確的引導,最終導致了一種不正常的父女關系。究其原因,“嬰孩對于對象的選擇好像是出于兒戲,然而它卻奠定了青春期選擇對象的方向。……一個人從青春期起就必須致力于擺脫父母的束縛,只有當這種擺脫有所成就之后,他才不是一個孩子,而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了”{5}。在嬰幼兒時期,女兒對父親具有強烈的依戀,但在進入青春期甚至在成人之后沒能將這份情感從父親身上抽離出來轉(zhuǎn)移到外界的對象身上,這便是戀父情結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endprint
《心經(jīng)》中,父親許峰儀與女兒許小寒的日常對話,儼然是一對情侶。男同學龔海立的出現(xiàn),可以看作是小寒轉(zhuǎn)移情感的契機。而許峰儀在面對這一情況時,只說了一些態(tài)度曖昧的話:“你若喜歡他,你也不會把這些事原原本本告訴我了?!贝撕螅S峰儀為自己對女兒產(chǎn)生肉欲感到害怕,于是把自己對女兒的情感向段綾卿身上轉(zhuǎn)移,這一行為導致許小寒精神的崩潰,小寒在生氣和絕望的情境下,答應了龔海立的求愛,并告訴了父親。這時許峰儀僅表態(tài)說“你再考慮一下”。小寒既不能繼續(xù)維系與父親間的特殊關系,又不能將自己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年僅二十歲的她,心理已經(jīng)被這份感情折磨到扭曲。她拒絕婚姻,準備一生一世和父親在一起,她企圖將自己和父親的情感定格在沒有試探,沒有嫌隙的黃金時期。而父親許儀峰情感轉(zhuǎn)移的對象不過是女兒的“替代者”,雖然從行動上避免了父女亂倫的可能,但卻未能獲得真正的心靈救贖。
再看《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父親,在阻斷女兒愛米麗的社會化進程時,做得更為激進和直接:
我們還記得她父親趕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們也知道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無所有,只好像人們常常所做的一樣,死死拖住搶走了她一切的那個人。
她父親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作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這種性格仿佛太惡毒,太狂暴,還不肯消失似的。
一切都如同那幅畫中描繪的場景,高大威猛的父親手持馬鞭,把所有女兒可能接觸到的青年男子都擋在門外。女兒的整個成長過程,都被困于這所房子中,女兒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父親一個人身上。父親去世后,愛米麗也不再具有自救的能力和勇氣,而是在父親留下的屋子里,與陳設和家具一起褪色發(fā)霉。她拒絕與外界恢復溝通,她的孤獨和固執(zhí)使她變態(tài)發(fā)瘋。她的后半生就困在那所陰冷的大宅里,死守著一具腐爛的尸體和對父親的回憶。
三、故事中的“替代者”
有趣的是,兩位作家在對故事結局的處理上殊途同歸——通過引入一個“替代者”,使主人公的情欲得到釋放。唯一的不同在于這個“替代者”的身份?!缎慕?jīng)》中,這個“替代者”是許小寒的朋友段綾卿。段綾卿的家庭情況特別,父親和哥哥都已過世,母親與嫂嫂沒有錢也沒有受過教育,她對許小寒是帶著嫉妒和恨意的。所以段綾卿一方面羨慕許小寒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另一方面也近乎偏執(zhí)和瘋狂地想逃離自己的家。誠如她自己所說,在一定階級與范圍內(nèi)的未婚者,她是“人盡可夫”的。這是段綾卿能夠成為許小寒“替代者”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段綾卿與許小寒二人年紀相仿,長相相似。
綾卿彈唱起來,小寒嫌燈太暗了,不住的彎下腰去辨認琴譜上印的詞句,頭發(fā)與綾卿的頭發(fā)揉擦著。峰儀所坐的沙發(fā)椅,恰巧在鋼琴的左偏,正對著她們倆。
……
峰儀答非所問,道:“你們兩個人長得有點像?!?/p>
綾卿笑道:“真的么?”兩人走到一張落地大鏡前面照了一照,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邊,倒映著的影子,處處比她短一點,流動閃爍。
根據(jù)上下文,這是許峰儀第一次見到綾卿,而且透過許峰儀的目光,綾卿并不是形單影只,而是與許小寒成對出現(xiàn)。頗有深意的是,文中寫到小寒仿佛是綾卿倒映水中的影子,這里說小寒是綾卿的影子,而不是說綾卿是小寒的影子。除卻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流動些,更重要的恐怕是,小寒作為女兒,是許峰儀不能觸碰,無法捕捉的,就像水中的倒影,只能看得見卻是不能夠緊握住的。而綾卿卻是實實在在站在岸上的人,是可以為許峰儀所把握的。許峰儀已經(jīng)不愛自己的太太,又不能愛自己日漸長大的女兒,于是他選擇把綾卿作為女兒的“替代者”,將自己不能加之在女兒身上的感情宣泄在綾卿身上,使自己和女兒都從羈絆與困境中解脫出來。
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替代者”的身份發(fā)生轉(zhuǎn)變,不是替代女兒,而是替代了父親。這個名叫荷默·伯隆的北方佬,出現(xiàn)在愛米麗痛失父親的那個夏天,即愛米麗情緒的最低谷和精神崩潰的邊緣。荷默·伯隆和愛米麗眼中的父親形象一樣,個子高大、精明強干。愛米麗像捉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與荷默·伯隆迅速相戀。盡管大家都認為,愛米麗與荷默·伯隆并不相配:
婦女們都說:“格里爾生家的人絕對不會真的看中一個北方佬,一個拿日工資的人?!辈贿^也有別人,一些年級大的人說就是悲傷也不會叫一個真正高貴的婦女忘記“貴人舉止”。
然而大家都低估了愛米麗對于父親的無限依戀,低估了父親的辭世給愛米麗帶來的打擊多么沉重。這份悲痛足以讓她忘記自己的身份,做出毫不負責的盲目行為。她絲毫不在意那個與她結婚的人是誰,她只把那個人看作是父親的“替代者”。她把對父親的情感全部轉(zhuǎn)移到這個“替代者”身上,當初她不能夠守住父親的尸首,而現(xiàn)在她具有把一切重置的能力。她毒死了荷默·伯隆,將他的尸體安放在布置成新房的屋子里,長久地與他同眠共枕直到自己生命的終點。愛米麗的行為充分顯示了愛的力量的強大與殘酷:“愛與死關聯(lián)于人生命的巨大張力和人對習俗的沖決。愛比死更有力量。愛攻克死,同時又導向死,把人放在死的邊緣上?!眥6}父親肉體的死亡導致愛米麗精神的毀滅,最終她選擇奪取他人的肉體,以延續(xù)自己無處安放的情感。
《心經(jīng)》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對戀父情結的描寫,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讀者的獵奇心理之外,更表現(xiàn)出對根植在人類潛意識中的精神困境的關注。作家通過對主人公內(nèi)心矛盾的全面揭示和細致刻畫,揭示了這種不倫之戀的悲劇性質(zhì)以及人類本我的情感與自我的社會規(guī)范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關系。雖然兩部作品都沒能給我們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但它卻引發(fā)了人們對這種不倫之戀的深層思考。
“戀父情結”作為一種精神上的亂倫傾向,根植于人的潛意識中,但人們對此諱莫如深很少對其進行公開討論。究其原因在米歇爾·??略诳磥恚骸八坪跏菫榱艘诂F(xiàn)實中完全控制住性,因而首先就必須要在語言的層面上制服它,控制住性在語言中的流通,將它從言談中清洗出來,清除太露骨的詞匯。甚至就連在禁律之中似乎也不敢直接稱呼其名?,F(xiàn)代虛偽的人們甚至連那個詞的音都不敢發(fā),通過這種方法來確保性不為人所談及?!眥7}與性愛、同性戀等人們一度避而不談的話題一樣,“戀父情結”至今依然是一個無法公開討論的話題。當作家將這種大家都避而不談的話題,以小說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時,它提供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還帶給了我們更多可供探討的空間。透過父女之間這種特殊的關系,我們對于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于社會倫理和情感禁忌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頁。
{2} 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1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頁(以下相關引文出自該書,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3} 〔美〕威廉·??思{:《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陶潔編,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5頁(以下相關引文出自該書,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4}{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65頁,第268頁。
{6} 〔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人的奴役與自由——人格主義哲學的體認》,徐黎明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頁。
{7} 〔法〕米歇爾·??拢骸缎允贰罚瑥埻⒅?、林莉、范千紅等譯,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