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才
一
放眼如今圈子扎堆,旗幟林立的詩壇,喧囂和熱鬧過后,我的腦海中總會浮出一個人的名字——冉仲景。不僅是因為同鄉(xiāng),更是因為,作為一頭老黃牛,30多年來,他不為名利,不關(guān)注是非,埋頭創(chuàng)作,筆耕不輟,用《從吹奏到朗誦》、《眾神的情婦》、《獻給毛妹的99首致命情詩》、《米》等一系列厚重的詩集,呈現(xiàn)自己的詩歌追求。
我初識冉仲景是1997年,在縣辦報紙《酉陽報》副刊桃花源上讀到的他的詩歌。猶記得那時,《酉陽報》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他的一系列詩歌。其中《向一個女孩打聽遠方》、《請求》兩首詩歌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在《向一個女孩打聽遠方》中,詩人動情地歌唱:
十年、二十年,甚至一千年
我肯定還會回來/回到今天,
回到這清淺的河邊
回到大地的邊緣
詩人筆下的遠方,是闊別多年的故土,正是對故土那份不絕的思念,讓詩人身在他鄉(xiāng),心懷故鄉(xiāng),讓他“在碼頭,挽住閃電的手,在車站,撞見大雪紛飛的冬天”。而在《請求》里,詩人卻又借助父親這一形象,表達了擺脫故土羈絆,渴望看到“遠處的風景”,到更廣闊天地去馳騁的情懷。
村頭的梨樹,釘住了
我們的腳步、姓氏和憧憬
給我一把巨大的鐵鉗吧
我能拔起它的根
你的沉默壓住了我的歌聲
你的肩膀遮住了我的眼睛
父親,朝邊上挪一挪吧
我要看遠處的風景
那時,我剛從師范院校畢業(yè),分配到了家鄉(xiāng)一所偏僻的鄉(xiāng)村小學,成天面對重重大山,苦悶抑郁,不知道出路在何方。每次誦讀到這樣的詩句,就會沒來由地淚流滿面。
當時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的文學青年,對詩歌的理解還停留在徐志摩、戴望舒等傳統(tǒng)現(xiàn)代詩層面。這組詩歌讓我一下子捕捉到了少見的驚喜,第一次感到現(xiàn)代詩歌竟然還可以這樣寫,寫得既曉暢易懂,又值得玩味,不故作高深,不炫弄機巧,直抒胸臆,完全是在情感的推動下,讓詩句如江河之水肆意流淌。就是這組詩歌使我感到那么親切,就像在茫茫叢林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條陽光大道,我開始著迷于他的詩歌,并瘋狂地模仿。從《酉陽報》上,我知道了他就是酉陽人,剛從一個叫康定的地方回到酉陽,就職于酉陽一中。后來,我禁不住對他的崇拜,竟然憑著一股年少輕狂的闖勁,只身一人跑到他教書的學校,登門拜訪。哪知,他對我的突然來到并不十分驚訝,耐心而又十分熱忱地接待了我,除了當面指出了我詩作中的不足,還帶我到縣城,與當時《酉陽報》副刊編輯楊犁民見面,鼓勵我多寫稿,多投稿。也正是在他的鼓勵和推薦下,我的詩歌第一次在《酉陽報》副刊發(fā)表。
后來,我慢慢知道,上世紀80年代末期,冉仲景從南充師院畢業(yè)后,一頭扎進了高原,在一個盛產(chǎn)民歌和傳奇的康定,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里,他在藍天、白云、雪山、草原、牦牛、帳篷等高原自然景觀和康定弦子、鍋莊、唐卡、經(jīng)幡、傳說、民歌等獨特地域文化的浸染下,寫出了一大批“純凈”、“高遠”的抒情詩歌,完成了他詩歌的第一次嬗變,詩作頻頻發(fā)表在《詩刊》、《星星》詩刊、《詩歌報》、《民族文學》等刊物上。
按照冉仲景的說法,有怎樣的生活,就有怎樣的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格桑花,就有怎樣的抒情詩。的確如此,在康巴高原的十年間,高原饋贈給冉仲景的是一串串色彩斑斕的情感化石,在高原青草微風的輕撫下,許多詩作汩汩而出。在他高原系列作品中,“詩人猶如一個圣徒,奏出了對高天、遠地及物事的朝拜之歌”(《持續(xù)的還鄉(xiāng)——冉仲景詩歌的精神結(jié)構(gòu)論》趙黎明。)
在他2003年出版的首部詩集《從朗誦到吹奏》中,包括“羊還是詞”、“前夜”、“從朗誦到吹奏”、“秘密情詩”這四輯,幾乎囊括了他在高原十年的重要詩作。詩人作為“一個零敲碎打的銀匠”(見其博客“卵逛經(jīng)”),精心打造了自己的詩歌神殿。在他的詩歌里,既有《桑吉卓瑪》中對純真愛情的深切呼喚:二十八年我桑吉著消瘦/八十二年里我卓瑪著失眠/在你四四拍的酒窩岸邊/你的紅顏廣如春天的草原/一個遲到的人至今仍在嗓音里跋涉/卑微的人,沒有聘禮的人/只能通過無始無終的歌/到來世的高原與你相見”;也有對雪域高原虔誠莊嚴的熱愛:所以我把我的愛情叫康定/把摯友、死敵、圍裙、真言叫康定/從青稞酒中,品味一只高寒的哲學/我把我的歡樂和我的哭泣叫康定/把短暫的一生也叫做康定。在《高原吹奏·前言》里,詩人要在“天堂進修學習/閃爍和消失著兩門功課”,要“駕一匹風登臨圣山貢嘎啦/沿著一片草葉指引的方向/走進色達草原的心臟”。這時,詩人不單單是熱愛,是表達了,更多的是一種融入,一種與高原靈與肉的契合。為此,在高原系列中,詩人歌頌更多的是,詩人早晚相伴的神秘雪山、空闊高遠的天空及那朵純美的格?;āF鋵崯o論是《牦?!?、《原野》、《雪水》、《海子》、《沿著一條河流往上走》,還是《向一個女孩打聽遠方》,高原都成了詩人“又高又遠的心臟”,成了詩人“朝圣或永遠的行程”。
二
詩人在癡迷于雪山草地,異域風情的同時,也同世俗之人一樣,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在康定這樣僻遠的地方,為柴米油鹽而活著,只是他在面對雪域高原的純美與高遠的同時,內(nèi)心隱約有一種久違的聲音,在呼喚。
1997年,冉仲景歷經(jīng)波折,終于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酉陽。如果說高原十年,異域的風情,激發(fā)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調(diào)動了詩人的詩情的話,那么,詩人回歸家鄉(xiāng),就猶如魚兒回歸大海。當再次面對著家鄉(xiāng)神異的山,靈秀的水,面對著貧苦而又善良樸實的鄉(xiāng)親,聆聽著家鄉(xiāng)悠久而又深遠的歌謠,凝視著家鄉(xiāng)粗獷而又神秘的舞蹈,詩人覺得這一切,再次鋒利了他遲鈍的直覺,復蘇了他僵死的五官,喚醒了他沉睡的詩心。芭茅、白菜、瓜花、蟲鳴、油燈、犁耙等家鄉(xiāng)風物,民歌、拉拉渡、舍巴、巫歌等家鄉(xiāng)民俗,緩緩流淌進詩人的筆尖。于是,詩人有了《芭茅滿山滿嶺》、《土家舞曲》等扎根故土,充滿武陵山區(qū)、酉水河畔地域特色的組詩。正是這些作品,使詩人獲得了詩壇空前的認可。不僅在1999年參加了具有詩壇黃埔軍校之稱的“青春詩會”,詩集還先后獲得了重慶市莊重文學獎,薛林青年詩歌獎,重慶市少數(shù)民族大獎等重要獎項。著名詩人梅紹靜在見到他后,也不禁這樣感嘆:如今在漢族中很少見到這樣真性情的人了,即使是所謂的那些大詩人。
是的,冉仲景返鄉(xiāng)后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除了在武陵山區(qū)這個大背景下,再現(xiàn)了酉水河畔山里人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外,更是真正進入了他的家鄉(xiāng),沒頭沒腦地沒入了那些民歌謠曲,沒入了那片褐色的土地,沒入了那律動著歷史的厚重和地域的廣袤的土家擺手和跳喪舞曲,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芭茅和牛羊”的歌者。他的這些詩歌,取材平凡,常把平常的事和物,作為詩歌的支點,以獨特的視角,樸實而又清新的語言,將家鄉(xiāng)的風物展現(xiàn)在讀著眼前。嗩吶、芭茅、瓜花、陽雀等這些家鄉(xiāng)平常之物,都被他一一攬入囊中,化為動人詩句。無論他的《芭茅滿山滿嶺》、《酉陽》、《果園》還是樸實到極致的《重返米旺村》、《糞桶》和《豬圈》,無不在樸素的言說中蕩漾著一種迷人的情愫,那就是對貧瘠而僻遠的家鄉(xiāng)的熱愛,對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的那份赤子之情。
比如詩人在《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這首詩里,這樣打量著故鄉(xiāng)的人和事:
在武陵山的西部和烏江的東面
娟子,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
那是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
無數(shù)個孩子因此而失去姓名
成為金黃的谷粒,成為
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愿望
我的父老鄉(xiāng)親
在那片土地上耕耘和繁殖
永遠充滿無比的信心
樸實的語言,讓以娟子為代表的外面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武陵山區(qū)與詩人同呼吸共命運的父老鄉(xiāng)親的生存狀態(tài)。也能感到詩人心中涌動的愛與憐的情愫。明白真正的詩人不是小我的淺唱,而是融入民族、地域的歌吼。詩人在詩歌《早晨》中,滿懷欣喜地吟唱:
你們好
小鳥、雨滴、花朵、地平線
——大地的小學生們
你們好
林間的煙霞、井畔的水桶、河灣的菜籃
——我無緣無故的憂傷
信手拈來的故土風物,在詩人筆下,那么親切,那么自然,那么富有生機。在詩人筆下,人和自然和諧一體,詩人和家鄉(xiāng)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詩人在他的另一首詩歌《果園》里,更是展開神奇的想象:
這是橘樹、這是蘋果樹、這是梨
低地里的那一棵
是冉仲景
這里,詩人不光與那些果樹站在了一起,而且“互相鼓勵、互相學習”,還在一起“朗誦陽光”,完成“開花的作業(yè)”,并“釀出醇酒來報答大地”。所有詩人都是赤子,詩人冉仲景也一樣,回到家鄉(xiāng),就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詩人在他那片生養(yǎng)他的土地上,從民謠的嘴角,踏著擺手舞的節(jié)點,頂著一盞盞送行的瓜花,用一組組樸實而又謠曲十足的詩篇,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嬗變。正是在他的執(zhí)著歌吟中,人們聽到了他來自靈魂、大地深處的歌唱!
這時的冉仲景,誠如著名詩人梅紹靜所言,“詩人的精神是來自地層的,是土家舞的,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保ㄒ姟稄睦收b到吹奏》序)。在他的《土家舞曲》、《芭茅滿山滿嶺》中,“他要把‘杏依偎著桃,籬牽著藤/天底下,到處都是相愛的人’的民族性格傳染給你,要把‘歌是歷史,心跳是家’的深刻哲理當土特產(chǎn)捎給你”(梅紹靜語,見《從朗誦到吹奏》序)。讓你在閱讀和感悟中,被感動,“臉貼烏江,淚灑武陵”。
三
在當今詩壇,技術(shù)主義橫行,冷抒情或零抒情成為時尚,許多詩人在潮流的挾裹中,過早地陷入了技術(shù)的泥沼羞于抒情,恥于抒情,更視抒情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洪水猛獸。作為立足地域、扎根鄉(xiāng)野的抒情歌手,哪怕曾寫出過純凈而又高遠的高原系列,寫出過《芭茅滿山滿嶺》、《土家舞曲》等地域色彩濃郁,深邃厚重的鄉(xiāng)情系列,詩人冉仲景也明顯感到了最近幾年詩壇對他的冷遇。許多主流詩歌刊物再也難覓他的蹤影,而那些曾經(jīng)關(guān)注過他的“詩壇大咖”,也轉(zhuǎn)身去關(guān)注所謂的“下半身”、“中間代”,就連各大網(wǎng)站、論壇也鮮見他詩歌的影子。
對此,詩人也曾困惑過、迷惘過,但他并沒有絕望,他深知“文學是寂寞的事業(yè)”。他迅速收起了委屈和彷徨,一如既往,投身家鄉(xiāng)那片褐色的土地,像一位埋頭苦干的老農(nóng),不斷尋找,挖掘,開拓,繼續(xù)往民族和歷史更深處漫溯,耕耘出了一大片更為深邃,更為厚重,更為寬廣的詩歌?!东I給毛妹的九十九首致命情詩》、《馬桑組曲》等優(yōu)秀詩歌,就是這樣辛苦耕耘所結(jié)下的碩果。就是這樣一批立足地域,透徹心靈的厚重詩篇,再次證明了他的存在。
在詩人的“致命情詩”毛妹系列里,詩人以土家族少女“毛妹”為藝術(shù)形象,酣暢淋漓地書寫出了詩人愛的獨立,情的癡語。而“毛妹”成為詩人情感世界的圓心,成為了詩人愛和美的圣殿,精神棲息的王國。當然,作為褲管里沉淀著武陵山褐色土地的民謠歌手,詩人歌唱的“毛妹”,其實不一定指向某一個人,或者說不一定指向的是“人”,它其實充其量只是詩人情感和愛的替代品。詩人企圖借這一形象,歌頌愛情,歌頌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親他愛他的人民,甚至是和他一生朝夕相伴的大自然。他的涓涓情感,悠悠詩心,遍灑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比如在詩歌《毛妹·天》里,借物喻事,滲透了他的社會責任和悲憫情懷。
我坐在此岸
仰不起面來
只好呆坐槐樹底下
看河水深處
那塊 藍藍的天空
河水就要被抽干了
云咋辦,鳥咋辦
詩歌借一臺抽水機為身后秧田抽水的場景,間接而又委婉地表達了他對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擔憂,抑或是對農(nóng)墾時代的懷念,對土地焦渴的憂慮。同樣,在毛妹系列詩歌里,大量的詩歌都在毛妹這個大標題下加了一個副標題,比如“圓、罐、穗、電、巫、書”等,從這些副標題,我們已經(jīng)可以隱約窺見詩人暗藏的雄心和壯志。
在《馬桑組曲》這部大型的組詩里,詩人更是透露出了他的“野心”。詩人說,他的《馬桑組曲》應該是一部歷史的大書,他準備寫四部,第一部定位《人間》、第二部定位《野丫》。目前,前兩部已經(jīng)完成,后兩部也正在醞釀之中。他說,他想通過《馬桑組曲》這樣一部大歌,為他的家鄉(xiāng),他的民族寫一部史詩,告訴世人,在貧瘠的武陵山區(qū),在僻遠的酉水河畔,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們熱愛生活,崇尚自然,他們像連綿起伏的群山一樣,沉默而堅韌,他們世代擊壤而歌,在與災難和貧苦的斗爭中,唱出了動天驚地的歌謠。
就目前詩人已經(jīng)完成的《人間》、《黑丫》來看,詩人不再滿足以前的那種直抒胸臆,以前的那種“零敲碎打”,他不再在乎自己是不是一個精細的銀匠,而是關(guān)注在自己的書寫中,是否有一種氣脈相通的韻道。因此,他追求的不再那么最直接的抒情,而是那種曲徑通幽,讓人柳暗花明的幽邃。比如在他的人間系列中,你就明顯讀不出以前那種氣韻生動的語言快感,而是一種像江水一樣的凝滯。當然,不是詩人更現(xiàn)代了,而是詩人的書寫更為高遠和深廣了。不信,你看:
《預言》
為了像馬桑那樣伸出手去,救下
一朵輕生的白云,我必將生在懸崖
與遍地狗尾草一道成長,我不揚花
也不灌漿,服從大地的荒涼
我也要愛,也要把黑丫攬入胸懷
當我看見了灰燼,什么事物曾經(jīng)燃燒
燕子是我飛翔的靈柩,百合
是我含羞的墓冢,我必將死在家鄉(xiāng)
《荒誕》
還沒有歡樂夠,就看見了苦難
韭菜說:我生日那天收到的禮物是刀子
這邊廂,青蛙準備唱戲
那邊廂,池塘著手拆臺
寅年吃光卯糧,父親心事重重
要修好漏洞百出的谷倉,他做不到
白菜和幺妹脫光衣服,在夜色里洗澡
吹簫的人,吹熄了燈一盞
這兩首詩歌分別選自《人間》和《黑丫》。在這兩首詩歌中,不管是命定“生在懸崖的我”,還是“心事重重”的父親,都在這褐色的大地上“沒有歡樂夠,就看見了苦難”,哪怕如此勤勞,如此堅韌,到頭來“一生的禮物卻是刀子”,一生的命運卻是“看見灰燼,死在家鄉(xiāng)”。詩歌的主題更為沉重,意蘊更為深廣。
詩人冉仲景就這樣動起來了,像他的先民一樣,隨著擺手舞的節(jié)拍,舞起來了。我相信,他其實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嬗變。而第三次嬗變后的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詩人,一個歌者,他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洞徹歷史真諦的智者,一個窺見過去未來的哲人。我相信,總有一天,撥開層層云霧,我們一定會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他身披彩衣,長袖善舞地站在高山大河,也一定會由衷地吆喝一聲:
嗬,這才是濃聚民族血脈的真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