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調院承擔的“豫西南黑色巖系含礦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在區(qū)域地質構造、沉積環(huán)境、礦床成因、巖系含礦特征及遠景找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該項目是2013年河南省兩權價款科研項目。項目組通過對黑色巖系基礎地質、典型礦床進行地質調查、剖面測量、地球化學綜合研究,對其沉積環(huán)境、古氣候環(huán)境和物源有了較系統(tǒng)的認識,為下一步地質找礦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工作區(qū)內黑色巖系主要涉及河南省中元古界官道口群白術溝組、新元古界欒川群煤窯溝組和寒武系水溝口組等地層系統(tǒng)。在典型礦床研究方面,該院通過對張家山鐵礦典型礦床研究,對礦床成因及成礦過程有了新的認識,認定該礦床是在沉積—風化淋濾作用下形成的,提出了海相沉積—風化淋濾的兩階段成礦模式;通過對水溝口組余家莊釩礦典型礦床研究,確定該礦床為缺氧—貧氧環(huán)境下的正常海水沉積而成,其中古生物在礦床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對水溝口組、白術溝組、煤窯溝組、東坡組等各黑色巖系地層進行了取樣分析,確定了該巖系元素含礦特征,進一步明確了地質找礦方向;以盧氏地區(qū)為范例,開展黑色巖系找礦方向研究,確定了該區(qū)黑色巖系礦床為張家山式沉積—風化淋濾型鐵礦、碳硅泥質型鈾礦、海相沉積型釩礦,并進行了找礦預測工作,圈出找礦遠景區(qū)2個:張家山鐵、鋅、鉬、鎘、鈾、鎳、硒找礦遠景區(qū)和波菜溝鐵、釩、鉬、鋅、鎘、硒找礦遠景區(qū),為繼續(xù)開展詳查勘探工作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地質背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