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中元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二十五歲的李白騎著一匹馬,遠游吳越。一路上,鞍邊高懸的酒壺,滿了又空,空了又滿;腰間斜掛的長劍,敲擊著馬鐙叮咚作響。
廣陵、姑蘇、會稽……浪漫的“詩仙”,走過一個個唯美的地方,留下了一首首千古絕唱。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八月,李白抵達越州,登臨越王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寫下這首七言絕句。全詩起筆平白如話,中間兩句濃縮了極其強烈的情感,收尾急轉(zhuǎn)直下,宛如飛流三千尺的廬山瀑布,驚心動魄。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xùn)”,終于一朝滅吳雪恥。這段歷史之所以被傳為佳話,是因為它寄予了無數(shù)蟄伏已久、期待一飛沖天的寒素之士的強烈愿望。青年李白胸懷天下,立志輔君報國,自然也從勾踐的事跡中找到了共鳴。因而,他花費諸多筆墨去描寫越王功成回國的志得意滿,其中一定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的冀望。
想正面展現(xiàn)勾踐的春風得意,恐怕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不論你鋪陳得多么花團錦簇、烈火烹油,都可能被讀者認為有所缺憾。因而,全詩除首句點出滅吳功成之外,二、三句皆從側(cè)面落筆,反襯勾踐的趾高氣揚、大肆歡慶,處理非常巧妙。
然而,由于酶促反應(yīng)涉及的步驟增加及后處理導(dǎo)致的成本增加,使得酶促反應(yīng)的工業(yè)應(yīng)用受到一定限制。研究表明,酶促反應(yīng)中添加表面活性劑,不僅可以提高酶的水解速率,還可以降低酶的負載[7-9]。目前,表面活性劑輔助酶解技術(shù)很少涉及食品工業(yè)。本文利用酶和表面活性劑輔助提取辣椒中的辣椒堿、辣椒二氫堿、辣椒紅色素,通過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優(yōu)化其提取工藝,考察酶和表面活性劑添加量、酶解溫度和酶解時間等對其提取率的影響規(guī)律,為辣椒的精加工和綜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學(xué)理論依據(jù)。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乃發(fā)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薄秶Z·吳語》云:“(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睋?jù)此,全詩第二句提及的“義士”,應(yīng)該是所謂“私卒”,即越王勾踐的個人武裝,與隸屬國家的軍隊有所區(qū)別。功成之后,六千義士皆衣錦還鄉(xiāng),那么勾踐本人冠服綺麗,自然不問可知。既然衣冠華貴無比,則佩劍、玉飾、車馬必定極其靡麗精巧,宮室必定美輪美奐。勾踐報仇雪恨后的驕奢,于此可見一斑。
第三句轉(zhuǎn)而寫行樂。鮮花般靚麗的宮女侍立四周,溫暖如春的宮殿人頭攢動,這應(yīng)當是宴飲的場景。宮女滿殿意味著有眾多妃嬪在為越王助興,宮女既然如花,那么妃嬪妝容勢必更勝一籌。既有艷麗奪目的妃嬪,則樽中酒、盤中肴、絲竹之音、舞蹈之美無一不是上上之選。勾踐宴飲之樂,可謂至極。
推而言之,越王為滅吳而做出的種種歡慶之舉,又必定在朝野士庶之間掀起競相模仿的風潮??梢韵胍?,整個國家都會沉浸在這種歡娛、靡麗的氣氛里,呈現(xiàn)出別樣的盛世景象。
越國如日中天的畫卷,就在李白短短十四字的詩句中鋪展開來,每一個字都重千鈞,實在是大詩人的大手筆。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詩最后一句突兀轉(zhuǎn)折,將前文錦繡繁華的“畫卷”全部扯碎,把讀者的目光拉回當下:錦衣春殿、義士宮女盡消失,眼前鷓鴣飛鳴,寂寥冷落。古今之間頓時形成跨越千年的“鴻溝”,冷峻的現(xiàn)實與熱情的遐想針鋒相對,巨大的情感落差牢牢攫住了讀者的心,讓我們和李白一道傷懷不止。
就像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古往今來的風云人物,同此一嘆。
細究最后一句的轉(zhuǎn)折,力量全在“只今惟有”四字之上?!爸唤瘛笔翘拼娜粘?谡Z,與“惟有”連用,語言曉暢,朗朗上口,流露了古今異代、千年一瞬的幻滅和失落之感。據(jù)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披露,唐詩名句“人面只今何處在”原為“人面不知何處去”,崔護之所以改“不知”為“只今”,只因這個詞能夠點染出物是人非的深深悵惘。
當然,《越中覽古》和《蘇臺覽古》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意義,不僅在于作品本身的藝術(shù)魅力,更在于引領(lǐng)了用絕句創(chuàng)作懷古詩的風潮。
在此之前,懷古詩大多以古體詩、律詩為主,取其篇幅較長、閃轉(zhuǎn)騰挪余地較大的優(yōu)勢,名作有張說的《鄴都引》、崔顥的《黃鶴樓》等。
李白寫下這兩首詩之后,詩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絕句這種短小精悍的體例,竟能在懷古詩創(chuàng)作上迸發(fā)巨大的能量,四句起承轉(zhuǎn)合之間竟能寄托深湛的歷史幽思。于是我們看到,一個接一個后輩詩家慕風繼塵,一首首七絕懷古名作橫空出世。
春入長洲草又生,鷓鴣飛起少人行。年深不辨娃宮處,夜夜蘇臺空月明。(白居易《長洲苑》)
天闕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張祜《華清宮四首(其二)》)
王氣銷來水渺茫,豈能才與命相妨。虛開直瀆三千里,青蓋何曾到洛陽。(溫庭筠《過吳景帝陵》)
…………
大詩人之所以為大詩人,不僅在于有名詩傳世,更在于開風氣之先?!霸娤伞碑斎缡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