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性內涵是穩(wěn)定的,是對自身的本質規(guī)定,以此區(qū)別于其他教育實踐活動,而對本質性內涵的認知、理解和表達則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情境的變化而得到不斷豐富與發(fā)展。
改革開放是我國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改革開放前,理想信念教育承襲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所形成的傳統(tǒng),帶有濃重的革命色彩,筆者將之稱為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一些重要政策、思想活動的逐漸發(fā)展,理想信念教育開啟全新的形態(tài),即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一般來講,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特殊的、關乎信仰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指統(tǒng)治階級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向被統(tǒng)治階級宣揚某種有助于其統(tǒng)治的思想觀念和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1]一方面,它關注當下的思想信念;另一方面,它注重對未來美好生活或者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在改革開放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理想信念教育專門指對社會成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的實踐活動。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理想信念教育自身內涵不斷豐富、升華。
基于此,筆者嘗試循著理想信念教育發(fā)展的時間軌跡,更深層次地追尋其內涵演變過程,較為完整地呈現出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含義起源與形成過程。
很多人會疑惑,既然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已經有了,為什么還要談它的演變歷程呢?這就涉及到一個必須澄清的問題,即理想信念教育內涵的變與不變的問題。有學者認為,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是穩(wěn)定不變的,發(fā)生變化的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也有學者認為,理想信念教育內涵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完全正確。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是保持不變的,也不能輕易地認為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是時刻變化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信念教育內涵的變與不變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內涵的邏輯定義方式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金岳霖認為,完整概念的內涵是要由“真實定義”和“語詞定義”共同形構而成的[2],前者是指“揭示事物的特有屬性(固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定義”[3],后者是指“規(guī)定或說明語詞的意義的定義”[4]?!罢鎸嵍x”是指向內涵的本質屬性,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而“語詞定義”則會在不同情境下發(fā)生差異性變化。由此可見,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性內涵是穩(wěn)定的,是對自身的本質規(guī)定,以此區(qū)別于其他教育實踐活動,而對本質性內涵的認知、理解和表達則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情境的變化而得到不斷豐富與發(fā)展。
一、恢復發(fā)展階段(1978—1984):
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奠基
十年“文革”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精神創(chuàng)傷,甚至遲滯了理想信念教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我們黨的教育事業(yè)歷來有這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要“把被‘四人幫破壞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恢復和發(fā)揚起來”[5]。由此開始,一度被扭曲甚至破壞的理想信念教育開始重新恢復、發(fā)展。
在這一階段,黨與國家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就是恢復優(yōu)良傳統(tǒng),主要表現在對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恢復上,且集中于學生這一對象。比如,在內容方面,黨和國家集中恢復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尤其是在大中小學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新增了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愛國主義教育課等課程,希望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些課程主要是“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有關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問題,給予有說服力的回答,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培養(yǎng)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6]以及愛國主義的民族品格。由此可知,鄧小平已經意識到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缺陷,已然不適應全新社會形勢下人們思想需求的變化狀況。因此,黨和國家通過政策頒布、課程實踐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賦予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意涵,促使原來的政治性、革命性教育向生活化、價值性、說理型教育轉變,而這一轉變是一個階段性推進的過程,開辟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
恢復發(fā)展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對社會成員進行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核心內容的教育,為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意義基礎。但是,它剛脫胎于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且受時代的限制,具有濃重的形而上性以及表達的宏大性,這將在后續(xù)的階段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二、曲折發(fā)展階段(1985—1991):
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調整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發(fā)生劇變,一夜之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史無前例的重創(chuàng)。這一變化迅速波及國內,使得國內形勢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加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自由化思潮紛紛涌入國內思想界,學潮頻頻上演,沖擊著人們的理想信念,甚至使之迷失于一系列錯誤觀點之中。筆者認為,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歷經曲折,一部分原因在于恢復發(fā)展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單方面強調共產主義理想,忽視了一些直接性、現實性的信念問題。這一階段強調共產主義信仰是特定時代的要求,但在具體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片面解讀的問題,過度強調對崇高理想的形而上式追求,很大程度上切斷了與現實道路之間的聯(lián)系,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了“無根之木”。面對西方自由化的思潮,人們開始質疑共產主義理想及其與當下社會主義的關聯(lián),消解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zhàn),黨和國家迅速作出反應,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了調整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風潮。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黨和國家率先從課程的調整入手,改革原有的學校思想品德課程,加入了以中國革命史與社會主義建設史為核心的歷史內容,讓學生們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中華民族走向民族獨立,直觀地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道路的優(yōu)越性。[7]與此同時,黨和國家重點面向學生與知識分子這兩大群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促進理論與實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象牙塔”與“社會熔爐”相互結合,在實踐之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之間的現實性關系。[8]
由此,黨和國家開始注意到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要與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在一起。相較于恢復發(fā)展階段,該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對內涵進行了一定調整,即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緊密聯(lián)系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蓬勃發(fā)展階段(1992—2011):
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鞏固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整個社會形勢基本穩(wěn)定,理想信念教育正式回歸發(fā)展的正軌。與曲折發(fā)展階段相比較,這一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快與穩(wěn)的相互統(tǒng)一之中邁入蓬勃發(fā)展階段。
本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主要呈現出顯著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1994年,黨中央發(fā)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9],這是新時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進入新世紀,教育部相繼發(fā)布了《關于普通高等學?!皟烧n”教育教學中貫徹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國高?!拌讟O推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工作”[10]。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開展科學發(fā)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盵11]從中可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都成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相繼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問題。[12]
對上述問題的回應,一定程度上夯實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意涵,回應了如何加強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之間的聯(lián)系的問題,提升了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較為全面地深化了對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與闡揚。這也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在蓬勃發(fā)展階段里得到了更進一步發(fā)展—由松散的關系型內涵到緊致的結合型內涵。換言之,蓬勃發(fā)展階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相互結合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
四、新時代發(fā)展階段(2012年至今):
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躍升
黨的十八大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式踏上全新的征程。站在這一全新的歷史起點上,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亦是取得了質的躍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面向全社會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13]
黨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這一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4]的問題,成為新時代條件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內容。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15]。由此可見,習近平是將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領導干部與基層群眾等統(tǒng)一起來看待理想信念教育問題的,這種理解方式使得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之間的勾連通道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實現了崇高理想與現實信念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理想信念教育內涵的實質躍升。
由此可見,在新時代條件下,理想信念教育在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相互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更為深層次的蛻變。也就是說,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相互融合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這為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時代條件下發(fā)揮更為堅實的作用,提供了意義保障。
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在全國范圍內開啟了新一輪的思想解放風潮。為了更好地應對詭譎多變的社會思潮,黨和國家不斷提升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程度,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內涵認知的不斷刷新,即從恢復發(fā)展階段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活動,到曲折發(fā)展階段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緊密聯(lián)系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活動,再到蓬勃發(fā)展階段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相互結合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活動,最后到新時代發(fā)展階段以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相互融合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活動。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從當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到生活化、價值性、說理型這一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可以說,現代形態(tài)的理想信念教育尚未完全展露出其真正內里,仍有豐富的、未知的意蘊亟待人們探尋。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2][3][4]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4,44,48.
[5][6][7][8][9][10]全國普通高?!皟烧n”教育教學調研工作領導小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文獻選編(1949—2003)[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6,100,107-110,132,152,190.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479.
[12]張建曉,孫其昂.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關于“消滅私有制”的爭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1):34-40.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53-154.
[14][1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43.
【張建曉,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谷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