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建立在團體“開放、真誠、尊重、信任、合作”氛圍基礎上的一種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是通過群體交流產(chǎn)生的影響力來調(diào)整學生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因此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是實現(xiàn)有效心理教學的重要手段。本文結(jié)合心理課堂的教學實踐,擬從心理課的理念、設計、操作三方面對團體氛圍的營造進行探討。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團體氛圍;營造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建立在團體“開放、真誠、尊重、信任、合作”氛圍基礎上的一種互動的人際交往過程。良好的班級團體氛圍能讓學生產(chǎn)生歸屬感,消除防衛(wèi)心理,做到真誠開放;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發(fā)學生積極的回應,并導致學生認知和行為的變化。相反,沒形成良好團體氛圍的班級,會出現(xiàn)學生互相推諉,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互動性差,彼此間缺乏真誠,甚至會出現(xiàn)指責、攻擊等負向互動,團體處于渙散的狀態(tài),課堂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營造“開放、真誠、尊重、信任、合作”的團體氛圍是實現(xiàn)心理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 明確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輔導理念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影響師生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有自我發(fā)展的潛力,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與學生架起心理橋梁,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力量,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團體氛圍。
二、 提高心理課程設計的實效性
心理課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課程設計的實效性至關重要。
1. 選題須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學期初,教師可以進行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心理課更具有針對性,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比如,適應問題是高一新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討論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往往會有感而發(fā),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營造出良好的團體氛圍。
2. 問題的設計須具體、明確
抽象、含糊的問題會讓學生無從思考,回答花樣百出,令團體氛圍陷入停滯的狀態(tài)。如教師結(jié)合案例講解換位思考四部曲時,提出了問題:“曉云出于好心幫助陳菲籌集學費,陳菲卻如此氣憤,陳菲需要什么?”結(jié)果有學生回答說:“陳菲需要錢。”頓時學生哄堂大笑。如果教師能具體地引導學生思考:在矛盾沖突事件中,陳菲需要的是什么?則能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
此外,教師設計課程內(nèi)容時,可以設想學生在體驗活動和分享感受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以便能從容靈活應對,確保團體氛圍免受影響??傊侠沓浞值販蕚湔n程設計,提高其實效性,能讓教師在教學中呈現(xiàn)出自信靈活的一面,引導團體氛圍向積極方向發(fā)展。
三、 掌握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操作技術(shù)
1. 傳遞良好的體態(tài)語言
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影響著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離,進而影響班級的團體氛圍。教師應以微笑、鼓勵、信任的眼神與學生交流,傳遞關懷和接納的信息,讓學生打消防衛(wèi)心理,積極參與團體互動。
2. 優(yōu)化學生課堂行為的調(diào)控
教師要敏銳覺察團體氛圍的變化,并及時做出反應。當討論、分享問題時有學生出現(xiàn)調(diào)侃、嘲諷現(xiàn)象,教師可以敲敲學生的桌子,暗示其要遵守團體規(guī)范,又或者提問學生回答問題,讓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被老師注意到了,要及時收斂,切忌大聲斥責,以免破壞團體氛圍。當體驗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過于興奮,這時教師要保持沉默,利用眼神和手勢暗示同學們安靜,然后重申團體規(guī)范。當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時,教師可以進行適度的自我開放,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真誠和坦率,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又或者提問幽默風趣的學生,打破課堂沉悶的狀態(tài),促進團體氛圍的形成。
3. 恰當運用輔導技術(shù)
《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中詳細列舉了心理課堂常用的輔導技術(shù),分別是:專注技術(shù)、傾聽技術(shù)、重述技術(shù)、具體化技術(shù)、引導技術(shù)、同感技術(shù)、支持技術(shù)、面質(zhì)技術(shù)、保護技術(shù)和自我開放技術(shù)。教師如能恰當運用輔導技術(shù),會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積極坦誠地表達自我,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團體氛圍的進一步發(fā)展。
如,在一堂“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高中心理課上,教師舉出小B最近失戀的例子,讓學生思考小B可能會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和做法。這時,有位學生回答說:“小B可能會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學習上來。”同學們聽了一臉困惑,心想:這不是常用的注意力轉(zhuǎn)移法嗎?當時老師并沒有馬上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是及時追問“為什么你會這樣認為?”(具體化技術(shù))學生解釋:“小B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學習上,如果只是一種逃避,內(nèi)心并沒有對失戀這件事情做很好的了結(jié),可能會不利于她的成長?!薄胺浅:茫憧紤]問題很全面?!保ㄖС旨夹g(shù))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回答,接著問,“如果要根本解決失戀的問題,小B要怎么做呢?”(引導技術(shù))從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中教師順勢引出認知改變法的具體操作。
可見,教師在合適的時機恰當?shù)剡\用輔導技術(shù),能讓學生更加充分、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令課堂更加精彩、鮮活,營造出理想的團體氛圍。
總之,有效的心理課教學是建立在良好的團體氛圍基礎之上的,心理教師要明確心理課的輔導理念,科學合理地設計心理課程,掌握心理課的操作技術(shù),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提高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鐘志農(nóng).探索學生心靈成長“路線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275-293.
[2]鐘志農(nóng).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出版社,2007:297-309.
作者簡介:
陳旭艷,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