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培
提 要 本文討論清華簡《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一篇五處疑難問題,牽涉到字詞的考釋、語句的通讀、語法的分析、禮制的規(guī)則,對理解整篇簡文有積極的作用。
本文討論清華簡《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中的五處疑難問題。為了討論方便,先將全篇釋文隸寫如下,并在需要討論的簡文下面劃上橫線,以示醒目:①釋文采用寬式,主要根據(jù)李學(xué)勤主編(2016:104-105)所收本篇釋文,該篇整理者是李均明。根據(jù)尉侯凱(2016)、子居(2016)以及“ee”的意見,原簡文在編聯(lián)方面需要做三處調(diào)整。第一,簡8后當(dāng)接以簡10。參看“悅園”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50樓,2016-05-30;又,參看尉侯凱(2016)及尉侯凱(2017b)。第二,簡13與簡14之間當(dāng)插入簡9。參看“子居”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51 樓,2016-05-31 ;又,參看子居(2016)。第三,簡14與簡15當(dāng)直接連讀,中間無缺簡。參看“ee”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71樓,2016-04-17。簡文釋讀如不從整理者而采用別人意見者,則加注釋說明。本文將要討論的字詞,以及不能肯定其讀法的字詞,或用原字形,或作嚴(yán)格隸定。
鄭武公卒,既肂,武夫人規(guī)孺子曰:“昔吾先君,女(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1】圖。既得圖,乃為之毀圖所臤者,焉申之以龜筮,②“既得圖,乃為之毀圖所臤者,焉申之以龜筮”幾句話的讀法,本人將另文討論。故君與大夫婉③“婉”的讀法,采用“ee”的意見。參看 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7樓,2016-04-17。焉,不相得惡。區(qū)區(qū)鄭邦【2】望吾君,無不盈其志于吾君之君己也。使人姚(勞)(問)④“勞問”的讀法,采用“暮四郎”的意見。參看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 tid=3 345&page=1,1 樓,2016-04-16。于邦,邦亦無大徭賦⑤“徭賦”的讀法,采用王挺斌的意見。參看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讀書會(2016);又見王挺斌(2016)。于萬民。吾君陷【3】于大難之中,處于衛(wèi)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女(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巳(已)。①“巳”讀為“已”,采用王挺斌的意見。參看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讀書會(2016),又見王挺斌(2016)?!?】自衛(wèi)與鄭,若卑耳而謀。
今是臣臣,其何不保?吾先君之常心,其何不遂?今吾君既〈即〉世,孺子,【5】女(汝)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丩攸(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婦亦不敢【6】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埶(褻)豎、卑(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躬恭、其顏色【7】掩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孺子,女(汝)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②“學(xué)”原作“教”,整理者注釋沒有明確指明讀為“學(xué)”,李守奎(2016:12)釋文直接寫作“學(xué)”,今從之。女(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8】臣,四鄰以吾先君為能敘。女(如)弗果善,?(死)吾先君而孤孺子,③“死”從“暮四郎”(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10 樓,2016-04-18)、何有祖(2017)所釋,后者更舉傳世文獻可以比照的例子,十分可信。本人另有《從釋讀清華簡的一個實例談?wù)勗谛Wx古文獻中重視古人思想觀念的效用》討論相關(guān)簡文和傳世文獻(“2017‘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2017-10-14~15)。其罪亦足數(shù)也。邦人既盡聞之,孺子【10】或誕告吾先君,女(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比孀影?,乃皆臨。自是【11】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屬之大夫及百執(zhí)事人,④原釋文將“執(zhí)事”與“人”分開讀,今從“暮四郎”(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12 樓,2016-04-18)、李守奎(2016:80)說將其連讀。皆懼,各恭其事。邊父規(guī)大夫曰:“君共(恭)⑤“共”讀為“恭”,參看王寧(2016)。簡14“共”同。而【12】不言,加于大夫。女(汝)慎君而舊(久)之,于上三月?!毙∠?,大夫聚謀,乃使邊父于君曰:“二三老【13】臣使御寇也,⑥子居認(rèn)為“御寇”是邊父之名,可從。參看“子居”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 ,51 樓,2016-05-31 ;又見子居(2016)。布圖于君。昔吾先君使二三臣,抑早前后之以言,思(使)⑦“思”讀為“使”。參看“bulang”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 2,16樓,2016-04-18。群臣得執(zhí)焉,□⑧此字殘留“虍”頭,子居(2016)認(rèn)為是“(且)”字,或可信?!?】毋交于死。今君定,共(恭)而不言。二三臣事于邦=焉如⑨“焉如”的讀法,參看王寧(2016)、羅小虎(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 tid=3345&page=6,54 樓,2017-06-16)。宵昔器于巽藏之中,毋乍(措)手止,殆于【14】為敗,胡寧⑩“胡寧”的讀法,參看陳偉(2016),又見王挺斌發(fā)言引陳偉說,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23 樓,2016-04-18。又,參看“ee”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14 樓,2016-04-18。君是有臣而為褻嬖,幾(豈)既臣之獲罪,或辱吾先君曰是其藎臣也?”君答邊【15】父曰:“二三大夫不尚(當(dāng)),毋然。①此句難解,迄今未發(fā)現(xiàn)比較合理的說法。筆者作如此讀,“二三子不尚(當(dāng)),毋然”意思大概是:孺子認(rèn)為大夫們不應(yīng)該擔(dān)當(dāng)如邊父所說之“罪”和“辱”,請他們不要那樣想。有人將“二三子”單獨讀,視為稱呼語,應(yīng)該不妥。這是孺子跟邊父對話,不是跟“二三臣”對話。二三大夫皆吾先君之所付孫也,吾先君知二三子之不二心,用受之【16】邦。不是(啻)然,②“是”讀為“啻”。參看“暮四郎”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 2,19樓,2016-04-18。其后句子是陳述句,亦從“暮四郎”意見?;蚍Q起吾先君于大難之中。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幾(豈)孤其足為勉?抑無女(如)【17】吾先君之憂何!”【18】
整理者將簡7-8一段文字讀為:
并注釋說:
《詩·雨無正》有“暬御”,朱熹《集傳》:“近侍也。”卑,卑微。御,《詩·車攻》“徒御不驚”,朱熹《集傳》:“車御也?!睍回Q卑御,泛指近侍者。
又說:
力,《國語·晉語》“子之力”,韋注:“功也?!鼻诹σ鉃橛泄?。,從夬聲,讀為同在見母月部的“價”?!对姟ぐ濉贰皟r人維藩”,鄭箋:“價,甲也?!币徽f“”為“射”字異體,指射手。馭,馭者。
學(xué)者們已經(jīng)對這一段文字的讀法、某些字詞的解釋提出過很好的修正意見。其中“”當(dāng)從整理者注中提到的“一說”,是“射”的異體。③何有祖較早確認(rèn)此字當(dāng)是“射”之異體。參看“易泉”發(fā)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5 樓,2016-04-17 ;又見何有祖(2016)。又,王寧(2016)也支持何說?!皶回Q”“卑御”當(dāng)從石小力說分別讀為“褻豎”“嬖御”。④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讀書會(2016)引石小力說:“埶”字還見于簡15“埶嬖”,亦括注為“暬”,從楚簡及古書用字習(xí)慣看,還是括注為“褻”較好。卑御之卑讀為“嬖”,“嬖御”見于《禮記·緇衣》:“毋以嬖御人疾莊后?!鄙喜┖啞毒l衣》簡12作“毋以辟(嬖)御衋莊后”,郭店《緇衣》簡23作“毋以卑(嬖)御息莊后”。又見石小力(2017:186)。這些都應(yīng)該沒有問題,我們這里主要討論整個句子應(yīng)該如何理解。
按照整理者的斷句和注釋,“毋以”后面的話講到了四種人,即所謂“暬豎”“卑御”和所謂有功勞的“甲馭”(或曰“射御”)以及“媚妬之臣”。其中所謂“甲馭”(或“射御”)之前加了定語“勤力”,就形成了一個定中結(jié)構(gòu)。整理者之所以要把它前面的“暬御”解釋為“近侍”,把“卑御”的“卑”解釋為“卑微”,很可能是有意要跟“勤力馭”乃至緊接其后的“媚妬之臣”的結(jié)構(gòu)趨同,因為后二者也是定中結(jié)構(gòu)。
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讀書會(2016)引馬楠說:
“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應(yīng)當(dāng)作一句讀。“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并列。
按此說,“毋以”之后就講了五種人。王寧(2016)同意馬楠說,并且對五種人的具體身份做了說明:
褻豎即君主親近的內(nèi)宦,嬖御即受寵幸的嬪妃姬妾,勤力指君主身邊的雜役人員,射馭是為君主出獵游樂服務(wù)的官員,媚妬即諂媚嫉妒之臣,這是說了君主身邊五種不同的人,都是君主易受其迷惑者。
按照馬、王之說,這五種人后面的“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就是它們的謂語。這個謂語又是由兩個并列的短語組成,一個是“躬恭其顏色”,一個是“掩于其巧語”。這種讀法其實難以理解?!把谟谄淝烧Z”不知所指,如果把它的主語看做前面的五種人,說人“掩于其巧語”,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再進一步想,“躬恭其顏色”其實也不辭?!肮庇?xùn)為“身”,是古書常訓(xùn)?!肮А奔础吧砉А敝x,《荀子·儒效》有“身貴而愈恭”的說法,賈誼《新書·禮容語下》有“身恭除潔”的說法?!肮А笨梢哉f,但后面再接以“其顏色”則似乎不合語法。由此可見,該句當(dāng)讀為“媚妬之臣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捌漕伾谟谄淝烧Z”,指其真實的態(tài)度不見于顏色,不形于外,掩蓋在其花言巧語之下。
再看“媚妬之臣”前面的幾種人,“褻豎”“嬖御”指人,毫無問題,“射馭”也可指“射馭者”,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把“勤力”也看做指人。按照前面所述,整理者并沒有把“勤力”看做指人名詞,而是把它看做“射馭”的定語,在語法上是講得通的,但語義上則頗為奇特,簡文說“射御者”,為什么特地要提出是“有功勞”的“射御者”呢?可能正是這種原因,馬楠提出“勤力”是指人名詞。不過,我們沒有看到古書中有這樣的用法。再者,如果把“之臣”前面的數(shù)個詞語看做分別指稱五種人,“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等于可以理解為“褻豎之臣”“嬖御之臣”“勤力之臣”“射御之臣”“媚妬之臣”,①前引馬楠說“‘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并列”,應(yīng)該就是此意。且不說“褻豎”“嬖御”“射御”等詞是否有必要加上“之臣”,僅就“勤力之臣”來說,就難以與其他說法并列。試想:有哪個君王不喜歡“勤力之臣”?凡是“勤力之臣”,怎么可能有“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的行為呢?
古人有這樣的說法:
然則射御勇力之士不厚祿,覆軍殺將之臣不貴爵,如是則射御勇力之士出在外矣。(《管子·立政九敗解》)
何有祖(2016)也列舉下例說明“力”與“射御”的關(guān)系:
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國語·晉語》)
由此可見,完全可以把“勤力”看做“射御”的修飾語。如此,這一句就可以讀為“褻豎、嬖御勤力射馭”,也就是說“勤力射馭”是“褻豎、嬖御”的謂語。按說“褻豎、嬖御”這些人“勤力射馭”是好事,但是他們做這種事情,無非是為了討君王之歡心,并且可能是竭力帶動君王一起游樂,這當(dāng)然就是影響朝政的壞事了。況且,“射御”之事本來也非“褻豎、嬖御”之類人的專職。上博簡《競建內(nèi)之》簡9-10說:①參看馬承源主編(2005)圖版第26-27頁,釋文考釋第175-176頁。釋文已據(jù)學(xué)者們的意見做了修正。
公身為無道,擁華孟子以馳于倪市。驅(qū)逐田弋,無期度。
這可以看做“褻豎、嬖御勤力射馭”所帶來的一種惡果。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跟在“毋以”的“以”后面的“褻豎、嬖御勤力射馭”與“媚妬之臣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其實是兩個并列的子句。這個“以”是“因為”的意思,后面“以亂大夫之政”的“以”是“而”的意思。古書這種“以……以……”的說法并不罕見,但簡文因為第一個“以”后面是兩個并列子句,略微顯得復(fù)雜一些而已。
總之,我們所討論的這一段話應(yīng)該讀為:
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妬之臣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
簡文里邊說到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褻豎”“嬖御”,一類是“媚妬之臣”。前者是君王身邊服侍者,后者是臣子當(dāng)中的壞人,身份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兩類人,一種是“勤力射御”,一種是“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其所作所為,都跟他們本來的身份有關(guān)。
在我們上面討論的簡文后面,鄭武夫人接著對孺子說:
孺子,女(汝)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女(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四鄰以吾先君為能敘。女(如)弗果善,?(死)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shù)也。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其中的“敘”應(yīng)該怎么理解。整理者注釋說:
敘,《周禮·司書》“以敘其財”,鄭注:“猶比次也?!?/p>
按照這種解釋,“四鄰以吾君為能比次”到底是什么意思,頗不容易理解。王寧(2016)之說可以看做其試圖對整理者的補充說明:
“敘”即《書·舜典》“百揆時敘”之“敘”,次序,“能敘”即能合理排定官員的次序,謂善于安排群臣。“吾臣、四鄰以吾先君為能敘”是說我們鄭國的群臣以及四鄰諸國都認(rèn)為吾先君很會安排使用諸臣。①王寧之說是按照整理者原來編聯(lián)的釋文而言的,讀者只要從中看出他對“四鄰以吾君為能敘”的理解即可。
無論這是否是整理者的原意,都顯得比較勉強。子居(2016)認(rèn)為:
此句是說四鄰諸國認(rèn)為鄭武公能得其世敘,即承認(rèn)鄭莊公能繼承先君事業(yè)的意思。
此說更為牽強。其實,根據(jù)戰(zhàn)國文字中從“余”之字的用法,可以知道本篇簡文的“敘”當(dāng)讀為“豫”。
“敘”從“余”聲,《周易》的“豫”卦,上博簡作“余”;“余”“餘”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餘”與“豫”常相通假。例多可不舉,參看白于藍(lán)(2012:194,190,193)“與豫”“余與豫”、“餘與豫”等條。
“豫”的常用義為“備”,古人常將善于“豫”的人看做智者:
《淮南子·說山》:“巧者善度,知者善豫?!备哒T注:“豫,備也?!薄多囄鲎印o厚》“:夫舟浮于水,車轉(zhuǎn)于陸,此自然道也。有不治者,知不豫焉。”《文選》卷十“賦戊”潘安仁《西征賦》一首:“生有修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鬼神莫能要,圣智弗能豫?!?/p>
簡文說“四鄰以吾先君為能豫”,是跟前面“孺子其重得良臣”相呼應(yīng)的。本篇簡文開頭說鄭武公在世時,君臣相處甚歡,國家三年無君,仍然能夠不亂,是因為有良臣在。武夫人此處說“孺子其重得良臣”,等于是說孺子你也可以三年不知政,如果大臣們?nèi)甓寄苌拼?,就等于你接著你父親而重新獲得良臣,就好像你父親早就給你準(zhǔn)備好了一樣,可見你父親是多么圣智。因此,把簡文的“敘”讀為“豫”,文義十分妥當(dāng)。
這里仍然接著上面講過的簡文繼續(xù)討論。整理者讀接下來的簡文為: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女(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
注釋說:
或,猶“若”也,見《古書虛字集釋》 (第一六七頁)。誕,句中助詞,無義,見《經(jīng)傳釋詞》。此云孺子屆時若告于先君。
忍,動詞,《說文》:“能也。”
整理者的斷句不容易理解。“ee”指出句中的“或”當(dāng)讀為“又”,凡是參與討論這一段話的人都同意,這無疑是正確的。①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1,14 樓,2016-04-18。雖然這樣,整個句子仍然難以理解?!癳e”從整理者的斷句,但對其中的“忍”表示了不同的意見:
“吾先君如忍(念)孺子之志”,“忍”整理者訓(xùn)能,很怪。按,“忍”應(yīng)讀為“念”,“念”泥紐侵部,“忍”日紐文部,古音非常近。②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4,33 樓,2016-04-21。
王寧(2016)從“ee”讀“忍”為“念”的說法,將簡文讀為: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又)誕告吾先君,如忍(念)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之社稷。③王文還對“誕告”重新做了解釋:《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誕告萬方?!笨讉鳎骸罢Q,大也。”又《盤庚中》:“誕告用亶其有眾”,孔傳:“大告用誠于眾?!贝藶猷嵵馗嬷x。此說要比下引李守奎讀為“延告”好。
李守奎(2016:12)則讀為: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延告吾先君。如忍(認(rèn))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之社稷。
羅小虎則讀為:④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57 樓,2017-06-19。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延告吾先君:“汝念孺子之志,亦猷足。”
并且解釋說:
總而言之,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說,百姓全都知道了那些情況,然后又誕告先君說:“如果能夠顧念考慮孺子的志愿,那么也就足夠了?!痹谡Q告之后,先君聽到了孺子的誕告,并且有所回應(yīng)。所以簡文接著就說“先君必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
以上幾位學(xué)者對字詞的解釋及句子的斷讀都不能讓人滿意。將“忍”讀為“認(rèn)”,似乎是把它等同于后代“認(rèn)賬、認(rèn)罪”的“認(rèn)”,并不合適,“認(rèn)”在漢代以前尚無此義。將“忍”讀為“念”,純粹是依據(jù)戰(zhàn)國文字出現(xiàn)的文部、侵部有相通的現(xiàn)象而做出的推論,并無實際例證。況且,“吾先君如念孺子之志”這樣的話出自武夫人之口,也實在不合情理。因為這暗含吾先君或許不念孺子之志的意思,這是不可能的。
再者,上引說法有將“亦猶足”單作一句讀,實在也是不容易解釋的。
我們認(rèn)為,這幾句話其實應(yīng)該斷讀為: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女(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
這一段話其實包含這幾層意思:
第一,“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指武夫人建議孺子做的事情(即三年不知政)既讓國人盡知,又讓鄭武公在天之靈知曉,這是一樁天下大白的事情,你不必?fù)?dān)心。
第二,“女(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本身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孺子要“忍”,就是不要著急,要等三年;二是“孺子之志亦猶足”,是說在三年不知政的情況下,孺子之“志”還能“足”,就是不消沉而保持志氣。
第三,在前面所說兩點的情況下,“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可以說是讓孺子看到光明前景的一種鼓勵的話。
由此可見,這一段話并無難解的字詞,只要聯(lián)系前后文,充分體會武夫人說話的用意,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簡文說孺子在遵從其母鄭武夫人的規(guī)勸之后,果然不知政,政事“屬之大夫及百執(zhí)事人”。雖然人人“皆懼”,但也“各恭其事”。這時邊父站出來規(guī)勸大夫說了一番話。下面先把整理者的讀法引用出來(其后相關(guān)的簡文也一并引出):
這一段簡文,各家讀法頗有分歧。僅就邊父所說的話來說,應(yīng)該到哪里為止,就存在明顯的分歧。除了跟整理者讀法基本相同外,還有以下一些讀法:暮四郎(2016)讀為:①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2,13 樓,2016-04-18。
邊父C大夫曰:“君共(拱)而不言,加重于大夫。女(如)慎重君葬而舊(久)之,于上三月、小羕(祥)?!贝蠓蚓壑\,乃使邊父于君曰:……
這是把“小祥”放到邊父所說的話里面。他解釋說:
邊父的話到“小羕(祥)”結(jié)束。其意為:“國君現(xiàn)在端拱而不言,給大夫帶來更大的負(fù)擔(dān)。如果(是因為要)慎重君之葬而拖這么久,(那么)最多也只應(yīng)該是三個月,然后進行小祥之祭?!薄坝谏稀笔亲疃?、充其量之意。
此說當(dāng)中有合理性的意見,我們下文再談,先談不合理的意見?!靶∠椤笔侵苣曛?,如果說“君之葬”可以拖延三個月,但再拖延恐怕也難以拖到十二個月這么長時間,因此,說“如果(是因為要)慎重君之葬而拖這么久,(那么)最多也只應(yīng)該是三個月,然后進行小祥之祭”,這是不合理的??梢姲选靶∠椤狈旁谶吀傅脑捓锩骐y以成立。
王寧(2016)讀為:
臱父規(guī)大夫曰:“君共(恭)而不言,加重于大夫,汝慎重?!本幔▎剩┒弥谏先滦∠?,大夫聚謀,乃使臱父于君曰(下略)
這是認(rèn)為邊父的話到“汝慎重”為止。他的解釋是:
加重于大夫,汝慎重:“重”字作左童右主的寫法,當(dāng)即尊重、重視之“重”的專字?!稇?zhàn)國策·中山策》:“有功,寡人之愿,將加重于君。”更加重視、重用之意。此三句是說君一直謹(jǐn)慎而不說話,對大夫們加倍尊重,你們要謹(jǐn)慎地對待這種尊重(認(rèn)真努力工作)。
君葬(喪)而久之,于上三月小祥:此“君”當(dāng)指鄭莊公?!霸帷痹單淖鳌啊保瑥乃狸奥?,原整理者括讀“葬”,按此當(dāng)讀“喪”,是“服喪”之省語。鄭莊公為鄭武公服喪既久,應(yīng)該已經(jīng)到了第二年,即鄭莊公元年,所以此處稱之為“君”而不再稱“孺子”,下文所言“吾先君”則指鄭武公?!吧先隆碑?dāng)是日期名,《儀禮·士虞禮》:“期而小祥”,《疏》:“自祔以后,至十三月小祥,故云‘期而小祥’?!贝恕吧先隆币杉粗甘?,即君既葬一年(十二個月)后的第一個月,舉行小祥之祭,二十五個月舉行大祥之祭,即兩年(二十四個月)后的第一個月。從鄭武公卒到小祥,時間過去了一年,故曰“君喪而久之”。
羅小虎(2017)的讀法同王寧(2016),但解釋“稍有不同”:①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6,56 樓,2017-06-19。
“君薨而久之,于上三月,少羕”,可以理解為鄭武公下葬后過了很久,在三月上旬,舉行了小祥這一祭祀。
李妍周等(2017:243,245)則讀為:
這是把“三月”放在邊父所說的話之外。
以上幾位學(xué)者對簡文的讀法跟整理者不同,相關(guān)字詞的解釋自然也跟整理者有差異。還有其他人,即便跟整理者一樣,認(rèn)為邊父所說的話從“君共而不言”開始,到“上三月”結(jié)束,但各自理解又頗有不同。
子居(2016)讀為:
邊父規(guī)大夫曰:“君拱而不言,加重于大夫,如慎重君葬,而久之于上三月?!毙∠?,大夫聚謀,乃使邊父于君曰(下略)
并解釋說:
“小祥”仍當(dāng)從下讀。這句當(dāng)讀為“如慎重君葬,而久之于上三月”。是說‘(君主)好像要慎重地對待先君的葬事,比之前的三個月更久’,就是說邊父看出鄭莊公在先君下葬后仍不打算發(fā)布政令,因此規(guī)勸眾大夫繼續(xù)等待。“上三月”當(dāng)解為之前的三個月,即從鄭武公之卒至其下葬的三個月?!秴问洗呵铩ぐ菜馈罚骸白源艘陨险?,亡國不可勝數(shù)。”高誘注:“上,猶前也。”
李守奎(2016:15)讀為:
解釋說:
說這句話時武公尚未葬,在小祥之前。句中第一個“君”顯然是指嗣君。第二個君如果讀為“慎重君葬而久之于上”,“君”就是先君,因為受葬之限定,省略了“先”意義也很明了,道理說得通。但“慎重”一詞出現(xiàn)較晚,如果讀為“慎主君葬”,意思是敬慎為嗣君主持葬事,君可以是時君,則稱謂系統(tǒng)就統(tǒng)一了。
易泉(2017)認(rèn)為:①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7,60 樓,2017-08-14。“易泉”將簡文的“舊”讀為“柩”。不妥,王挺斌(2017)認(rèn)為,“柩之于堂”不等于“柩于堂”“柩在堂”,古書中“柩”無動詞用例,此處也無非讀為“柩”的必要性。王說是,下文不再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此處當(dāng)讀作“女(汝)慎重君喪而舊(柩)之于上(堂)三月”?!芭f”當(dāng)讀作“柩”?!吧稀弊x作“堂”?!芭f(柩)之于上(堂)”,“于”,在?!芭f(柩)之于上(堂)”即柩在堂。相似表述見于《漢書·酷吏傳·田廣明傳》“喪柩在堂”,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83號簡“今杜女子甲夫公士丁疾死,喪棺在堂上,未葬,與丁母素夜喪,環(huán)棺而哭”之“喪棺在堂上”。由此可知鄭武公大致三月而葬。《左傳》隱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睏畈ⅲ骸啊抖Y記·禮器》及《雜記下》并云‘諸侯五月而葬’,然考春秋,三月而葬者多,亦有遲至六月始葬者。”可見《禮記·王制》等文獻所記諸侯“五月而葬”恐并非春秋喪制全貌。鄭武夫人并未干預(yù)而緩葬鄭武公。
初看起來,各家說法差異頗大,難斷是非。①除了上引各家說法外,還有個別說法,如王永昌(2016:83)讀為“汝慎董君葬,而久之于上三月”,認(rèn)為其中的“上”可能就是指在上位的“武夫人”。他把整個句子理解為:根據(jù)武夫人(的意愿)拖延君葬之事三個月。之,指代君葬之事?!叭隆弊鰟釉~“久”的補語。今按:此說無法從語法上做出合理解釋,可不論。我們認(rèn)為,首先要落實以下兩個基本問題,然后才能解決整段簡文的理解問題。
第一,“三月”所指時間到底是否跟緩葬有關(guān)?
第一個問題其實比較容易解決。整理者解釋“久之于上三月”說“指拖后下葬時間超過三個月”。其實,前面簡11-12簡文已經(jīng)說過,“自是(引者按:指‘臨’)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顯然說明鄭武公已經(jīng)下葬,邊父規(guī)大夫,是在下葬之后說的②子居(2016)、羅小虎(2017)對簡文的理解雖然跟我們不同,但他們也認(rèn)為“舊之”所在句子所說的事情是鄭武公葬后之事,這是正確的。,因此“三月”這個時間應(yīng)該跟緩葬不緩葬沒有關(guān)系。
重,訓(xùn)“厚”,見《淮南子·俶真》“九鼎重味”高注。一說“重”讀“主”,主持。
《尚書·大禹謨》:“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
《尚書·畢命》:“罔曰民寡,惟慎厥事?!?/p>
《楚辭·七諫》:“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呂氏春·秋審分覽第五》:“百官慎職,莫敢愉綖。”
此句中的“慎重”和“慎乃有位”、“慎職”、“慎厥事”、“慎事”意思相同。
大夫住即大夫種。住、種皆為舌音,韻部對轉(zhuǎn)。楚文字“主”聲與重聲多相同之例?!秶Z·越語上》:“大夫種進對曰……遂使之行成于吳。”
我們認(rèn)為,如果把上引各家說法的合理意見綜合起來,實際上是可以對簡文做出正確解釋的。
前引王寧(2016)說:
簡文的“舊”,整理者讀為“久”,殆無可疑。邊父之言,既然是一種規(guī)勸,一定其后有所建議,在“主君喪而久之”之后接著說“于上三月”,“久”與“三月”在時間上有關(guān)系,因此,“于上三月”當(dāng)如前引暮四郎(2016)所言,是“最多三個月”的意思?!爸骶龁识弥钡摹熬弥睂嶋H上就是指“主而久之”或“久主之”,后面的“于上三月”是對這種“久”的具體時間做出限定,這是邊父規(guī)勸大夫的一個重要建議?;仡^再看前面第一個“”,顯然也應(yīng)當(dāng)讀為“主”,所謂“加主于大夫”,就是把主持政事這個事情加于大夫的意思。
通過上面討論,這一段簡文應(yīng)該讀為:
邊父規(guī)大夫曰:“君恭而不言,加主于大夫。汝慎主君喪而久之,于上三月?!?/p>
邊父這幾句規(guī)勸的話,是緊接著鄭武公下葬之后說的。其意思非常明顯,就是規(guī)勸大夫們,你們主持君喪,可以在下葬之后再拖延一段時間,但最多只能是三個月。結(jié)果呢,從簡文后面所言可以看到,到了小祥,孺子仍然沒有主持政事。因此,邊父才會受二三老臣之托去勸說莊公。①邊父對孺子說是二三老臣讓他去的,實際很可能是邊父眼看時局而心里不安,自己主動請見。邊父顯然也是“老臣”,陳偉(2016)認(rèn)為他就是“祭仲”,很可能是正確的。目前我們還無法從簡文中看到鄭武公葬月的時間,如果按照古書所記的通例“三月而葬”的話,那么簡文給我們展示的情況是:大夫們主持了三個月“葬月”中的政事,然后又拖延了三個月,這就是六個月。再過六個月,就到了“小祥”。這就意味著,很可能有六個月的時間,鄭國政事處于大夫不得不“主”,但主之又不合乎邊父之規(guī)勸的境地。可以想見當(dāng)時的政局一定是非常尷尬的。②當(dāng)然,如果“喪月”時間較長,鄭國政事無人敢“主”的局面就可能在時間上短一些。這樣解釋,我們對簡文后面所述邊父找孺子進諫的背景就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
本篇簡文“女”字一共出現(xiàn)九次。③不含簡14寫成合文形式的“=”這一例。“=”讀為“(焉)女(如)”。參看前注。以下五次用法,大家沒有異議,因為文義顯豁,只能有一種解釋:
(1)昔吾先君,女(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圖。(簡1-2)
(2)女(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巳(已)。(簡4)
(3)女(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四鄰以吾先君為能敘。女(如)弗果善,?(死)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shù)也。(簡8+10)
(4)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幾(豈)孤其足為勉?抑無女(如)吾先君之憂何!(簡17-18)
下面二例的“女”,一個讀為“如”,一個讀為“汝”,要稍做解釋。讀為“如”的例(5),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討論過,不必再論。讀為“汝”的例(6),有人則讀為“如”。其實,從上文來看,如果將此句的“女”讀為“如”,大概只能看做假設(shè)連詞“如”,但這樣看的話,其所在句子說的就是一種假設(shè),這從簡文前后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顯然是不合的,因為大夫們主持政事在當(dāng)時肯定是一種事實。因此,下面二例的“女”一個讀為“如”,一個讀為“汝”,這是沒有問題的。
(5)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女(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簡10-11)
(6)君恭而不言,加主于大夫。女(汝)慎主君喪而久之,于上三月。(簡13)
剩下“女”的兩次用法,學(xué)者們有不同看法,主要是因為讀“汝”、讀“如”似乎皆可通,整理者的斷句是:
(7)今吾君既〈即〉世,孺子女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丩攸(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簡5-6)
(8)孺子女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簡8)
這兩例的“女”,整理者都讀為“汝”。①只是兩處簡文整理者都將“孺子”跟“汝”連在一起讀。大家討論時,大都將“孺子”當(dāng)做稱呼語單獨讀。例(7)的“女”,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讀書會(2016)引劉光說:“孺子女毋知邦政,女讀為如。”陳偉(2016)認(rèn)為:
在這篇竹書中,武夫人即武姜的說辭占了一多半。她的話邏輯很奇怪。先說先君即武公避難衛(wèi)國三年,因為“有良臣”,所以“自衛(wèi)與鄭卑耳而謀”。后面話鋒一轉(zhuǎn),要求新君莊公“毋知邦政”,接受三年的考驗。其中說:“今吾君即世,孺子女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丩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薄叭孀印焙竺娴摹芭?,整理本讀為“汝”,看作人稱代詞。或許可以讀為“如”,是假設(shè)連詞?!袄蠇D亦將”后面的“丩”,整理本讀為“糾”,訓(xùn)為“治”?;蛟S可以讀為“收”,是收斂、約束的意思。如果這樣讀,這里顯然是在談判,可以說是要挾,而非一般意義上母子間的規(guī)勸。
“ee”認(rèn)為:②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0 樓,2016-04-16。
《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簡5+6:“孺子【5】女毋知邦政”,這里的“女”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讀為“汝”,但可能性較低,參簡7“孺子”后不帶“汝”。第二種即如劉光先生讀為“如”,但他未有解釋,按,若讀為“如”,“如”應(yīng)訓(xùn)為“不如”,參沈培先生《由上博簡證“如”可訓(xùn)為“不如”》一文。
“心包”認(rèn)為:③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3 樓,2016-04-16。
此處之“如”似可考慮用為無意義的助詞(即加強后之“毋”),猶惟也,參蕭旭先生《古書虛詞旁釋》“如”字條(256頁,廣陵書社)
對于例8,劉夢瞻同意“ee”的說法:④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5&page=3,20 樓,2016-04-18。
ee先生所論甚是,簡八:孺子女恭大夫,且以教焉。整理者亦將“女”讀“汝”,雖也可通,然不若讀為“如”,訓(xùn)為“不如”之曉暢。文中指鄭武夫人對孺子的規(guī)勸。
王寧(2016)認(rèn)為例(7)、例(8)都當(dāng)讀為“如”:
孺子如毋知邦政:“如”本作“女”,原整理者讀“汝”。按當(dāng)讀“如”,用為助動詞,當(dāng)也。(原注: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261頁)簡8“孺子女共(恭)大夫”之“女”亦當(dāng)如是解。
由此可見,即使同樣讀為“如”,也有理解上的不同。一種是把“如”當(dāng)做假設(shè)連詞,一種是理解為“不如”,還有一種就是理解為“當(dāng)”。
為什么這幾位學(xué)者都不同意把例(7)、例(8)的“女”讀為“汝”呢?似乎只有“ee”提出過理由,認(rèn)為本篇簡7“孺子亦毋以……”是“孺子”后不帶“汝”的例子,所以“孺子女毋知邦政”后面的“女”就不當(dāng)讀為“汝”。這個理由其實很不充分?!癳e”提到本人曾經(jīng)寫過的《由上博簡證“如”可訓(xùn)為“不如”》 一文(參看沈培,2008)。其實,拙文所舉之例跟本篇“女”字句是有所不同的。這里僅舉其中一例即《上博(六)》所收《平王問鄭壽》一篇簡文(具體出處和相關(guān)注釋皆略去):
簡文中“如毀新都戚陵、臨昜(陽),殺左尹宛、少師無忌”的“如”,原作“女”,我們同意讀為“如”,并認(rèn)為當(dāng)訓(xùn)為“不如”。要知道,能夠如此解釋的“如”字句,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全部出現(xiàn)在對話當(dāng)中,看起來大都是地位低的人在回答地位高的人(以“君王”為多)的話時所說,其實其本質(zhì)特征是以委婉的語氣提出一種建議。概言之,這種句子出現(xiàn)的條件有二:第一,出現(xiàn)在對話當(dāng)中,而且是在答語當(dāng)中;第二,用意為“不如”的“如”字句提出一種建議,目的就是要體現(xiàn)出一種十分委婉的語氣。顯然,例(7)、例(8)都不是這種句子。因此,雖然我們認(rèn)為無論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都有一些“如”字當(dāng)訓(xùn)為“不如”的例子,但是如果不合前述的條件,是不能做出這樣的解釋的。
這里順便對拙文做一點補充。拙文發(fā)表前后,有人不同意拙文所主張的看法,他們的意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堅持認(rèn)為“如”當(dāng)訓(xùn)為“當(dāng)”而不是“不如”,一種是認(rèn)為“女”不必讀為“如”,而應(yīng)當(dāng)讀為“汝”。這里要對后一種看法多說幾句話。
有人認(rèn)為我們把有些“如”訓(xùn)為“不如”,就是為了避免讀為“汝”,因為通常來說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不能稱呼“汝”。尉侯凱(2017a)提到他有一篇題為《先秦時期臣子稱君為汝現(xiàn)象試論》的待刊稿,證明先秦漢語里面“汝”可以用于臣子稱呼君王。①尉先生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意見,還見于他以“悅園”為網(wǎng)名發(fā)表的看法。參見《清華六〈管仲〉初讀》,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8&page=7,68 樓,2016-07-27。本人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尉先生這篇待刊稿早在2016年12月19日就專門用郵件發(fā)送給我了,我雖然已向他報告收到論文,但一直沒有就這個問題向尉先生進一步說明我的看法。這里應(yīng)該向尉先生表示歉意,好在現(xiàn)在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說明一下我的意見。
尉先生文章里面舉了一些例子,用以說明先秦代詞“汝”可以用于臣子指稱君王。我們只想就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說明一下我們的看法。這就是《逸周書·祭公》和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里面祭公稱周穆王為“汝”。其實,這種用法也不難理解。祭公畢竟是穆王的長輩,而且所說之話是臨終前的訓(xùn)誡,稱穆王為“汝”,可以看做長輩對晚輩的口氣,沒有什么特異之處。人稱代詞所體現(xiàn)的尊卑關(guān)系,大概不能固守一個角度去理解。①另外,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語料的時代對“汝”存在不存在尊卑之別可能是有影響的。過去不少研究者已指出此點,參看張玉金(2006:109-119)所列楊樹達、王力、周法高、黃盛璋、楊伯峻、何樂士等人的說法?!叭辍蓖耆锌赡茉诒容^早的時候并不體現(xiàn)尊卑之別,但至少在目前所看到的戰(zhàn)國時代的語料中,已經(jīng)有了這種語用色彩。
我們這里還可以補充一個例子來說明古人所說的“如”確實可以訓(xùn)為“不如”?!渡喜ㄋ模匪铡都泶笸醪春怠菲邢旅娴暮單模孩诤單木幝?lián)和釋讀據(jù)董珊(2005)、陳劍(2005,2013)。
進太宰:“我何為,歲焉熟?”太宰答:“如君王修郢郊,方若肰里。君王毋敢……”王許諾,修四郊。(簡14+13+15)
簡文所述,是王征求太宰的意見,太宰的回答是以“如”開頭提出的一種建議。簡文最后一句顯示,王真的按照太宰的建議去做了。這里的“如”應(yīng)當(dāng)訓(xùn)為“不如”。而且,從語法上來說,訓(xùn)為“當(dāng)”顯然不妥,因為“當(dāng)”不可能有這種用法。訓(xùn)為“汝”也不妥,“汝君王”的說法更顯不辭。如果這個例子確實只能這么理解,那么,可以說這給“如”訓(xùn)“不如”增添了一個句法形式上有說服力的例子。結(jié)合我們找到的幾個“如”當(dāng)訓(xùn)為“不如”的例子,也可以說明把這種“如”訓(xùn)為“當(dāng)”在意義上也是不妥當(dāng)?shù)摹R驗槿缬?xùn)為“當(dāng)”,對話中說話人所要體現(xiàn)出來的委婉的口氣就表示不出來了。
需要說明的是,“如”訓(xùn)為“不如”畢竟只是語用上的現(xiàn)象,很可能是古人在記錄語言時因為“不”發(fā)輕音而忽略不計造成的。它并沒有成為一個固定下來的用法,因此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里面都比較少見。我們通過出土文獻看到了這種表達的特征,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了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和條件,也可以說豐富了我們對古人如何記錄語言的認(rèn)識。
明白了“如”訓(xùn)為“不如”的條件,回到《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簡文,就可以知道有些學(xué)者把例(7)、例(8)二例中的“女”讀為“如”,訓(xùn)為“不如”或“當(dāng)”是不正確的。
但是,排除了例(7)、例(8)的“女”訓(xùn)為“不如”或“當(dāng)”的可能性,還沒有排除它讀為假設(shè)連詞“如”的可能性。這大概只能從上下文的文義去斷定了。
其實比較容易證明例(8)中的“女”當(dāng)讀為“汝”而不能讀為假設(shè)連詞“如”。如果要把它看做假設(shè)連詞,那么,整個假設(shè)句就是“如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如恭大夫”是假設(shè)分句,“且以學(xué)焉”是結(jié)果分句,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此句中的“且”所聯(lián)系的是“恭大夫”和“以學(xué)”兩個謂詞性結(jié)構(gòu),不可能將前者所在的句子看做假設(shè)分句,后者所在的句子看做結(jié)果分句。①當(dāng)然,有可能還存在第二種讀法,即把“如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合起來看做假設(shè)分句,其后的“如及三歲”一直到“其罪亦足數(shù)也”看做結(jié)果分句,這個結(jié)果分句本身又是一個假設(shè)復(fù)句,但是這樣分析的話,這個假設(shè)句過于復(fù)雜,語義也顯得不夠清晰,非常罕見。
因此,例(8)應(yīng)當(dāng)讀為:“孺子,汝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
例(7)跟例(8)在句法形式上有相同點,而且前后相承,既然例(8)的“女”當(dāng)讀為“汝”,例(7)的“女”就很有可能也讀為“汝”。再從前后文的語義來看,前引陳偉(2016)說過一句非常值得注意的話,他認(rèn)為,如果把“女”讀為“如”,“這里顯然是在談判,可以說是要挾,而非一般意義上母子間的規(guī)勸”,因為武夫人說孺子如果如何如何,那么她自己就如何如何,顯然是以孺子做什么作為條件的。
這里就必須解釋一下簡文所述的鄭武夫人為什么要規(guī)勸孺子不知政了。如果把例(7)的“女”讀為“如”,確實如陳偉所言,鄭武夫人要孺子不知政,是出于要挾。但是,從例(8)及其后的簡文來看,鄭武夫人要孺子對大夫恭敬,而且要向他們學(xué)習(xí),并且要用三年的時間來考驗大夫是否真是孺子的“良臣”。應(yīng)該說,用這樣的理由去規(guī)勸孺子暫不知政,理由還是很正當(dāng)?shù)?。簡文說此事是“邦人盡聞之”,可見鄭武夫人規(guī)勸孺子不知政的事情也不是母子間的密談,更不是母親以長輩的身份對子輩進行威嚇?;谶@樣的分析,如果把例(7)看做一種提條件式的要挾,恐怕是不合鄭武夫人的身份的。把例(7)讀為“孺子,汝毋……”如何如何,②需要注意的是,簡文所用的否定詞是“毋”而不是“勿”。羅端(1992)認(rèn)為金文的“毋”跟“勿”用法不同,“‘毋’字的使用是在表明受話者,(或第三者),是‘自己不該做某事’,或:‘自己不該有某種行為’的受制對象,而發(fā)言者只是扮演提醒這種客觀限制或約束的角色,而不具有施令者的身份。這和有‘勿’字出現(xiàn)時的情況不同”。這對于我們理解戰(zhàn)國簡文中的“毋”和“勿”的區(qū)別也是有幫助作用的。更能體現(xiàn)母親是直截了當(dāng)?shù)卦谝?guī)勸孩子不必要去做什么,從上下文來說應(yīng)當(dāng)是更加合適的。
以上是我們在閱讀《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一篇簡文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想法,一定存在不少問題,請各位同行學(xué)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