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廣西通志》(雍正版)中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料與思考

2018-01-24 04:02:37馬卓周潘林紫
音樂傳播 2018年1期
關鍵詞:史料少數(shù)民族廣西

■馬卓周 潘林紫

(廣西藝術學院,南寧,530022)

本文為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雍正〈廣西通志〉中的音樂史料研究》”(項目編號:2017XJ16)結題成果

中國地方志自宋代定型以來,歷元、明、清三代,穩(wěn)步發(fā)展,形成了普遍編修、代代相傳的格局。地方志記載的內(nèi)容,囊括了地理山川、物產(chǎn)貢賦、風俗祠祀、文人志士等,為后世留下了眾多正史中未曾錄入的社會信息,尤以各地風俗民情、節(jié)日舊習為重。此類風俗民情之文,是當時其他官修著作中極為少見的,因此是了解一地風俗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清代作為地方志這一文獻體裁發(fā)展最為昌盛的時期,留存了很多的地方志,為研究當時的廣西地區(qū)歷史文化發(fā)展傳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雍正年間的地方志亦不例外。雍正版的《廣西通志》(清金鉷修,錢元昌、陸綸纂修)①《廣西方志提要》一書可簡稱為“金志”。本文對其的引用來自鳳凰出版社2010年的版本《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廣西》,全7冊。這套圖書中搜集整理的一系列文獻不僅涉及范圍廣,且材料豐富,具有相當強的地方性、廣泛性、連續(xù)性、時代性。全書共一百二十八卷,四十五目,全部以繁體、豎排呈現(xiàn)。該書分地理、經(jīng)濟、政文、人物、“蠻夷”②受成書時代和題材局限,這類古書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從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角度出發(fā)的、在當前看來帶有歧視色彩的詞匯。為尊重史料原貌計,本文只能保留這些詞匯,但這絕不代表現(xiàn)代和當代的文明立場,更不可能代表本文作者和本刊編者的立場。特此說明。后文類似情況恕不逐一贅注。——作者、本刊編者注、藝文等部分,文獻史料列目較細,不僅再現(xiàn)了社會習俗的發(fā)展狀況,更是對廣西地區(qū)文化的面貌進行了總覽。

本文將以史料文獻為主要線條,汲取方志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梳理分析雍正版《廣西通志》中的音樂文獻的基本內(nèi)涵,嘗試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料的匯集和專題探討,助力于廣西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音樂風俗簡貌的研究。

一、《廣西通志》(雍正版)中的音樂史料概要

本部分所做的史料概述,源于筆者對雍正版《廣西通志》(以下簡稱《志》)的梳理。

世居廣西的壯族、苗族、瑤族、侗族等是人數(shù)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其特色文化極為豐富,但《志》中輯錄的少數(shù)民族活動文獻總體比較簡略,可能與歷代官史對南部“蠻族”的記載較少有關。這些文獻的出發(fā)點大多是政治、疆域、風俗等,對音樂方面沒有專門的成文涉及。

筆者整理《志》的《風俗篇》、《諸蠻篇》后發(fā)現(xiàn),可歸諸音樂方面的文獻主要蘊藏在描寫“諸蠻”歌舞風貌的文字內(nèi),其音樂內(nèi)容多呈現(xiàn)于祭祀、節(jié)慶、婚嫁、喪葬等風俗中。具體來說,《風俗篇》有1卷史料(卷三十二),分21段呈現(xiàn),其中涉及音樂的有6段;《諸蠻篇》有5卷史料(卷九十二至九十六),分117段呈現(xiàn),其中涉及音樂的有39段?!爸T蠻”文獻中,音樂活動出現(xiàn)的比例略高于“風俗”文獻,而《風俗篇》中的音樂活動記載大多與《諸蠻篇》中的民俗活動相關。這些史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當?shù)厣鐣畹母鱾€層面,折射出當時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的概況。

(一)《風俗篇》中的相關史料

在此篇中,文獻先介紹省情概況,再展開府縣輯錄的說明。其序云:“被于上者謂之風,形于下者謂之俗”。“粵西嶺服諸蠻瑤錯居外,土著無幾,民或多自他省徙至者?!雹俦究庸ぞ庉嫳疚臅r,按《欽定四庫全書》中的《廣西通志》校核了引文,由此對原引文的斷句和字詞略有調(diào)整。部分異體字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也已用常見形替換。后同,不再贅注?!究幷咦⒁虼送ㄊ★L俗都反映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面貌:“為士者一經(jīng)自劃,不知窮究墳典;為農(nóng)者力田糊口,不知蓋藏積貯;工則略習粗跡以為業(yè),能運巧于心者僅矣。商則牽車服賈,近在百里,未聞有遠涉以求利者?!奔词故赘鹆帧俺莾?nèi)外商賈遠集”,也不過“粵東江右人居多”。

該卷中與音樂有關的6段文獻,突出反映了當?shù)貪h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喜好,以闡釋婚喪嫁娶中涉及的音樂為主。舉例如下:

恭城縣②今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

縣在府西北……婚娶不重財賄,葬埋不知封植,惟治葬前三日,設酒宴於家,親疏遠近咸赴,飲而歌喧傳戶外,俗之最宜亟變者也。

(卷三十二之五)

富川縣③今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

漢瑤雜處,俗尚樸陋,重巫鬼,習雞卜……自昔稱難治焉,男女答歌相配合。

(卷三十二之六)

茘浦縣④隸屬于桂林市,地處自治區(qū)東北部,桂林市南部。

商賈皆東粵三楚人,冬歸春聚……社日,男女答歌游戲。

(卷三十二之六)

修仁縣⑤今是荔浦縣的三大重鎮(zhèn)之一,位于荔浦縣西南部。

四鄉(xiāng)民壯雜處,皆秉性粗疏……家少蓋藏。趕墟之日,男女歌答,惟壯人為然。

(卷三十二之六)

上述四條文獻分別描述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漢族地區(qū)的人文社會生活景象,但地區(qū)間的婚喪嫁娶禮儀幾乎一樣。有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會因社會富裕程度不同而導致當?shù)囟Y俗風尚形式有所變化,但它們的共性是:不論任何民俗活動,都會設酒宴款待家親,且唱歌活動幾乎一直伴隨于活動中,同時也是男女之間情愛表達的一個重要形式。

將當今瑤族習俗與雍正版文獻記述的內(nèi)容比較,可以看出:恭城縣瑤族、富川縣瑤族、荔浦縣壯族和瑤族,以及修仁縣壯族,其民眾生活中的唱歌習俗延續(xù)至今,男女由歌結緣,互相表達愛戀。其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婚禮風俗中都會設酒宴;第二,唱歌活動穿插其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論是瑤族的“耍歌堂”,還是苗族的婚禮歌或壯族的婚禮歌俗,其唱歌活動都會依附特定的節(jié)日活動而進行。雖然多了幾分娛樂性或儀式性的意義,但男女答歌活動的成分依然被保留下來。于是上述文獻更說明,在當?shù)氐膫惱硪?guī)約中,唱歌習俗參與其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如:

蒼梧縣⑥今屬廣西梧州市,位居廣西東部。

音樂間美,有京洛遺風,城外商賈輳集類,多東粵人。

(卷三十二之七)

左州①左州地處崇左市江州區(qū)北部,古為西原黃峒地,舊名“左陽”,今廣西崇左北部的左州鎮(zhèn)。

左陽……婚嫁多唱歌,踏青為媒妁,喪葬雜以音樂飯僧為美觀。

(卷三十二之十二)

奉議州②今廣西田陽縣田州鎮(zhèn)興城村那賴屯。

思恩舊志云:奉議山深地僻,人愚不通禮法……春時雜坐,答歌相戲,仍俗之舊,變化猶需。

(卷三十二之十三)

雒容縣③唐太宗貞觀間置洛容縣,故治在今廣西鹿寨縣中渡鎮(zhèn)白龍巖旁,后與修仁縣等合為鹿寨縣。

漢與壯并有……男女皆力田趕墟……喜唱歌,春秋則相聚戲嬉,婚娶概用牛豕屏聲華。

(卷三十二之十四)

田州④唐開元年間在今桂西地區(qū)置田州,宋置,在今廣西田東縣地設田州土州。清光緒元年,田州改土歸流,置恩隆縣(治所在田東縣平馬圩)。隸百色直隸廳。

明世……老稚出入佩刀,婦女貿(mào)易墟市,唱歌游戲,其習于土者未變也。

(卷三十二之十八)

西隆州⑤今隆林各族自治縣,位于廣西百色市西北部。

土民荒僻,無禮制……好疑重鬼,會飲和歌,其聲紇那。

(卷三十二之十九)

這些文獻片段分別涉及了蒼梧縣、左州、奉議州、雒容縣、田州、西隆州等地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發(fā)展概況。蒼梧縣的瑤族、壯族唱歌文化,也影響到了東粵人的民歌風俗;左州的壯族男女,在婚嫁時候多喜唱歌;雒容縣的壯族、田州原住男女和奉議州的壯族男女多喜答歌;在西隆州的苗族、壯族、彝族等地區(qū),唱歌也是當?shù)匚幕尸F(xiàn)的重要形式。可以說,這些文獻既體現(xiàn)了本地的音樂面貌,又在一定層面上展示了地理區(qū)域文化之間的互聯(lián)。

概覽《風俗篇》中的文獻史料,可以看出民眾歌唱活動在當?shù)厝嗣竦娜粘I钪幸圆煌男问酱嬖冢阂词且蓝Y儀風俗而存在,要么是依存于人文社會而發(fā)展。因此說,在生活于廣西的多個少數(shù)民族中,男女喜唱歌是十分常見的?!讹L俗篇》文字記載的答歌活動,其蘊意會因場合不同而有所差異。通過史料敘事,我們似乎能夠窺探到雍正年間,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人們喜歡飲酒,且在游春中伴有歌唱的情形。這不但是音樂文獻的內(nèi)容,也是當?shù)孛袼罪L情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

(二)《諸蠻篇》中的相關史料

《諸蠻篇》設5卷,分“蠻司各種”、“蠻疆分隸”、“歷朝馭蠻”、“安南附紀”等目進行敘述,有關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資料頗為詳細。該部分涉及音樂史料的敘述和描繪有117段?,F(xiàn)將每卷文獻的情況和含有音樂文獻的依次作一概述。

對民族及其分布的描述此段文獻1卷(卷九十二),分18段,寫廣西各民族的歷史狀況,對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分類進行描述。志中云:

“在粵則名瑤壯,其曰伶、伢、儂、蜑,又瑤壯別種也……大抵桂平多瑤壯,梧潯多伶、侗、蜑人,南柳慶多儂、僚、?、伢……”

這主要描述了“諸蠻”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文獻也按族別分述了其源流、風俗分布、外貌性格:

蠻習各種

……其種非一,曰瑤、曰壯、曰僚、曰狼、曰伶、曰伢……

……男衣短窄,裂布束脛,出入常佩刀,女衣不掩膝,長裙細褶,綴五色絨于襟袂裙幅間……葺茅作屋而不涂,衡板為樓,上以棲止,下頓牛畜,謂之麻欄……

僚無姓字,以長幼次第呼之……嘗伏道中,伺行旅客無徒偶過,輒出擊殺,而懸其尸庭中,召鄰里歡歌飲酒,稍就剖食之……

……大藤羅運山中……不室而處……

犵來自黔中,蓬頭跣足……人死則積薪而焚,擊鼓跳躍……

……所居溪峒,又謂之峒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笙,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眾歌以倚之……

其女善為漢音,操楚歌,掛釵留客。能為鴝鵒舞,生女則還母家,曰一女來一女往?!?/p>

卷九十三分23段呈現(xiàn),分府縣記載各民族情況,參考價值較高。它主要講述了“蠻”的分布實況,分別從桂林府①桂林府:臨桂縣、靈川縣、興安縣、永寧州、永福縣。、平樂府②平樂府:平樂縣、恭城縣、荔浦縣。、梧州府③梧州府:蒼梧縣、容縣、岑溪縣(今有岑溪市)、懷集縣、平南縣、武宣縣。、南寧府④南寧府:宣化縣、橫州、隆安縣、永淳縣。、太平府⑤太平府:左州、永康州、寧明洲、太平土州、安平土州、恩城土州、龍英土州、都康州。、柳州府⑥柳州府:象州、馬平縣、羅城縣、柳城縣、融縣、懷遠縣。、廣遠府⑦廣遠府:河池州、天河縣、東蘭州、荔波縣、南丹土州、環(huán)江縣、田州土州、上林縣、西林縣、博白縣、北流縣(今有北流市)、陸川縣、興樂縣。等七府轄屬的縣區(qū)入手進行描述。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娛樂活動中,歌唱一直伴隨其中,下列文獻共同描述的是瑤族等民族的男女答歌活動場面,例如:

荔浦縣,瑤所居皆山谷……巫覡吹牛角,喪葬用長鼓,以手擊之。截竹筒而炊,獵山獸以續(xù)食……

(卷九十三之六)

桂平縣,狼瑤雜處……衣短衣,尚青藍,蓬頭跣足,婦人則以紅緣兩截作裙。男女喜謳歌唱和,好戲謔其婚姻……

(卷九十三之八)

貴縣,五山九懷,狼壯雜居……婚姻多索肉為聘,送迎以答歌為歡……

(卷九十三之九)

上述文獻記載了不同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男女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民風,且表明男女唱歌答謝是當?shù)刈顭狒[的場面。這些禮俗發(fā)展至今,與當今瑤族的生活跡象相比,唱歌的習俗被保留下來,其余部分禮儀細節(jié)會因時代的發(fā)展作刪減調(diào)整??傊?,無論是《志》中還是當下,唱歌活動在瑤族聚居區(qū)域都有存現(xiàn),且都是少數(shù)民族男女的生活標記,也是當?shù)氐臉酥拘詩蕵坊顒印?/p>

與音樂相關的描述《諸蠻篇》以民族記載為要務,因此內(nèi)容呈現(xiàn)都以民族習性、居住環(huán)境、服飾裝扮為主體。下面,筆者選摘一些文獻進行解讀。

宋史:蠻俗鑄銅為鼓,初成戀,庭中置酒,以召同類。爭以金銀為大釵,叩鼓去,則以釵遺主人,號有鼓者為都老,眾推服之。

(卷九十二之九)

虞衡志:馬援于交趾得駱越銅鼓……其制如坐墩,空中極薄而堅,花紋細縐甚精古,四圍有小蟾蜍昂首環(huán)向受擊處,平如鏡面,稍厚,叩之鼕鼕如,不作銅聲,蓋南方易雨,而銅鼓經(jīng)霖潦濕露,其響尤清越云。諸蠻戰(zhàn)陣、祭享合樂皆用之。

瑤人樂有銳鼓,狀如腰鼓,腔長倍之,上銳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而拊焉。

(卷九十二之十)

上述的文獻記載,表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的日常生活常有擊鼓活動,顯然,與唱歌相關的內(nèi)容也會伴隨,由此可以想見侗、苗、瑤等族音樂活動的面貌的一斑,呈現(xiàn)侗、瑤、苗族之音樂文化的一些歷史軌跡。

人類在社會生產(chǎn)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音樂與舞蹈,用來祭祀祖先神靈,或求取自身的愉悅,由此更加感受到歌舞的重要性。這些音樂與民俗交織相融,滲透到生活的多個領域,以歌傳情則是其中最為常見的。諸如涉及當時永寧州、富川縣、賀縣、永安州、桂平縣、貴縣、宣化縣、土州、興隆土司、下旺土司等地的文獻所載:

跨馬踏春,立春日,男背丈鼓,女唱四季太平歌,往來慶賀迎春,則有男扮春官,女隨歌唱,齊至公門。

(卷九十二之十六)

至若倚歌擇配之俗,雖邇來遵禁,而溪峒之隩尚間有之。當春日載陽,男女互歌,謂之浪花,又謂之跳月,男吹蘆笙,女拋繡籠,繡籠者彩球也,回旋蹈舞,歌意相浹,即投之,報之返,而約聘嫁之日:前導擔榼,婦執(zhí)彩旒傘步行,親戚接踵鼓吹以送之。

(卷九十二之十七)

永寧州僻,在山谷有狼壯二種。州故為古田縣……婚訂,先書男女年庚置甕中釀酒,酒好乃娶,女家聚族,吹蘆笛送之,歌飲達旦。

(卷九十三之三)

富川縣有三瑤,曰七都瑤、上九都瑤、一六都瑤,本來自黔中……男女答歌相配。

(卷九十三之五)

賀縣瑤與平樂同……每年迎春出城市,婦女操瑤音,男擊土鼓以和之。

(卷九十三之五)

歸徳土州,有隴版瑤耕山種畬,男女喜歌唱,無音樂,各出巾帕,蹁躚而舞。

(卷九十三之十一)

春秋二社,男女畢集,未婚嫁者和歌擇配,兩意既洽,各以所執(zhí)扇帕相博為戲,謂之博扇,歸而父母即與成禮。

(卷九十三之十九)

定羅土司,瑤蠻雜處,上元節(jié)以杵舂槽,交擊成聲為樂。

(卷九十三之二十)

下旺土司,男以青白布纏頭,女以竹絲為笠……暇則聚歌為樂。

(卷九十三之二十一)

這些文獻分別輯錄了民俗四時之際男吹蘆笙、女拋繡籠等或直接或間接的傳情歡歌場面,其記載與現(xiàn)今瑤族、苗族男女對歌大略相同:其歌唱活動會在特定的時間集中于某一地點,并且齊歌奏樂共同慶賀,男女互歌的音樂旋律如浪花般優(yōu)美,場面雀躍,熱鬧非凡??梢哉f,《諸蠻篇》的記載不論是涉及民俗風情還是地方風俗的,其提到的音樂內(nèi)容之間差異性不是很明顯,只是在具體描述中各自體現(xiàn)出一些帶有獵奇色彩的差異性。

另外,有文獻記載如下:

永安州①永安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蒙山縣。民……壯則與民雜處,男女唱歌,婚聘用檳榔。

(卷九十三之六)

宣化縣②清朝宣化縣隸屬當時的廣西省分巡左江兵備道和南寧府所轄。南寧城為道、府和宣化縣治所。民國元年(1912)撤銷宣化縣,為南寧府所轄?!信宰调脔凶恪⒎t錦兜花裙,綴以古銅錢……少者倚歌擇配,歌意洽,乃歸告父母,請媒以蘇木染檳榔為聘。

(卷九十三之十)

興隆土司③興隆土司,在府東北八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韋貴為土巡檢。傳至韋萬安,于清順治十七年歸附,仍準世襲。,瑤苗雜居……每嵗正月,男女聚墟市,聯(lián)歌歡洽,各以檳榔致贈。

(卷九十三之二十)

這些片段也呈現(xiàn)出壯族或瑤族的青年男女倚歌擇配,并以送檳榔定親的景象。現(xiàn)今平果縣果化鎮(zhèn)壯族“隴人”分布的村屯里,仍有送檳榔定親的婚嫁禮俗:定親時,在給女方的聘禮中還有用紅紙包裹的檳榔,酒桌之上還有特別的送檳榔儀式,準親家雙方對唱“檳榔歌”?!耙詸壚茷槎Y”的婚嫁禮俗依然顯現(xiàn)出其淳樸性與莊嚴性。④此信息來自農(nóng)敏堅老師2017年12月6日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平果文化微紀錄》系列文字第94期,承蒙農(nóng)老師授權在此使用(引用于2017年12月10日)。這期文字中還有關于送檳榔定親的壯族婚嫁禮俗的闡釋,謹錄于此(對原文略有語文改動):在學術界,有人認為送檳榔定親不是壯族婚俗的重要特點,理由是壯族聚居地區(qū)的婚俗多以“倚歌擇配”為主,婚姻過程中的禮制色彩相當?shù)?,檳榔也就無從作為一種婚姻禮儀的必備物。然而這一說法并不是對“倚歌擇配”的誤會,而是對壯族婚俗的了解不深。壯族青年男女的“倚歌擇配”,其實就是戀愛自由,但婚姻還是不能自主。壯族人以“六禮”即“納采”(擇配)、“問名”(合八字)、“納吉”(提親)、“納征”(送彩禮)、“請期”(通報迎親日子)、“親迎”(娶親)作為婚姻禮儀的基本框架。成書于清道光庚寅(1830)年的《白山司志》載,“土人婚姻不用庚帖,但檳榔一榼,戒指一對送,謂之喫,準口行聘,亦以檳榔為重”。這就是壯族婚嫁習俗中提親時送的聘禮,稱為“送小檳榔”;而送彩禮時,稱為“送大檳榔”。據(jù)說檳榔很早就作為一種防瘴、治瘴的良藥被人們所認識,而且又好吃,還與“賓郎”諧音,既喜慶,又是對婚姻最美好的祝福,所以壯族人民很久以來都喜歡用檳榔作為訂婚聘禮。

《諸蠻篇》的《歷朝馭蠻》一卷、《安南附紀》一卷,記載歷朝民族首領傳記和安南國的立國及寇邊情況,基本沒有論及音樂,故不述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料的整理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諸如下列與政治或軍事密切相關的、關于“鼓”的史料:

獻帝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廣信,詔邊吏,得建旄鉞,授鼓吹,以威蠻人。昭烈繼統(tǒng),與吳分荊州……

(卷九十四之二)

環(huán)州蠻區(qū)希范者,思恩人也,桀黠頗知書,當舉進士,試禮部。真宗景德中,與其叔正辭應募從官軍討安化州叛蠻,既而希范擊登聞鼓,求錄用事。

(卷九十四之十五)

……于是斬峽藤斷之,更名曰斷藤峽。所斷藤干老而中空,截其兩端,蒙以牛皮作大鼓,置軍門。蓬蓬然,聲聞十余里,其后移于兵備行臺,扣之無聲,歸即如舊……

(卷九十五之十三)

黃朝田,北陀撫壯也,萬歷二十六年,副使林廷升出巡,適把總曾唯與朝田有隙,中以蜚語,遂下朝田于獄。其部落數(shù)千人率中懷不安,遂鼓噪圍城。

(卷九十五之二十二)

其護貢之夷官夷從受賞出關,歡頌而去,仍擂鼓放炮唱開關諭……

(卷九十六之一)

這些史料共同展現(xiàn)了鼓這種樂器在“蠻”的活動中,因不同的場域而扮演不同角色,從而產(chǎn)生不同價值的情況,同樣不應被我們忽視。

比較《志》中的各段關于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記錄,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史料是沿襲前代而來,可能許多撰寫者并沒有去實地觀察,由此導致史料的實質(zhì)內(nèi)容變化不是很大。不過,不同文獻記載中的差異性或許能反映出問題的關鍵。雖然其主旨都是刻畫具體事項之重要性,但史料比照中見到的細微差異在與其他文獻參照之后或許能成為不容忽視的線索。此外,雍正版中還有些看似與音樂相關,但真正深入觀察并未提及音樂的段落,筆者不予納入觀察。

在初步勾畫雍正版《志》的《風俗篇》、《諸蠻篇》中的音樂文化景觀,概覽當時廣西少數(shù)民音樂文化整體面貌之后,我們可以說,當時廣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特征顯著,尤其是婚喪嫁娶的風俗用樂方面。因此,在對《志》的進一步研究中,可以用史料所記載的地理位置作為出發(fā)點,聯(lián)合實際音樂文化景貌的發(fā)展史語境來對比史與實的異同,進而具體內(nèi)容具體論述,由此確定史料的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研究的空白。

二、對方志類音樂史料的呈現(xiàn)方式的思考

通過上文對雍正版《廣西通志》中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料進行梳理與解讀,我們看出,史料文獻在對同一事項的不同歷史敘述過程中,既展現(xiàn)出不同角度的歷史敘事方式,又給予讀者不同的歷史信息之間的差異和關于文獻研究與書寫的思考。雍正版《志》的史料,對進一步探討各個區(qū)域的音樂發(fā)展概況和地區(qū)之間的音樂文化比較具有重要意義。

(一)解讀與分類:

通史文獻范式下的音樂史料的管窺

任何一部志書類文獻,在史料輯選這個成果提煉過程中,文本文獻內(nèi)容的分類都是一個工作重點。對史料的分類問題,不僅是考驗研究者對史料解讀應用的駕馭能力,更是現(xiàn)今相關專業(yè)的學術研究需要發(fā)力解決的問題之一。雍正版《志》中的文獻史料亦是如此,雖然涉及范圍廣,但透過文本管窺其敘述范式,可知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xiàn),個別篇章出現(xiàn)圖片加以連接。通過觀覽眾多史料學相關書籍,筆者認為,一部通史性著作的書寫,是否可以采用繁體字原樣呈現(xiàn)文獻,以簡體字為注解,這樣的范式不僅利于更好地理解史料,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對史料進行充分解讀。

因此,在解讀和應用史料的前期,應解決諸多問題,比如文獻字眼模糊和文言文呈現(xiàn)造成的一字多義等問題。在雍正版文獻記載的少數(shù)民族活動中,同一個“鼓”字出現(xiàn)了多種含義,有時與音樂基本無關。再有,文獻中對壯族、苗族歌唱活動的場景描述中,有些字眼的所指模糊不清,我們必須把它和相關之物聯(lián)系起來,再關聯(lián)史料形態(tài)與文化整體的關系,必要時借鑒田野個案中傳承人的活態(tài)口述史料文本,去辨析史實產(chǎn)生的緣由和存在的自身特點,并結合相關學科知識,關注社會發(fā)展與藝術形態(tài)衍化的互動,以及藝術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雍正版《志》的文獻價值是無可置疑的,但筆者也發(fā)現(xiàn),這個版本的《志》中的音樂史料呈現(xiàn),在學術使用中或許有內(nèi)容分類比較混亂的現(xiàn)象。比如,史料在描述政治過程時,有歌、舞、樂方面的陳述,那么該文字在后期史料應用上就既可以劃到風俗方面,又可以歸納到政治方面,應如何界定?再如,《志》中文字在描述某個民族的生活面貌時,既描述民族本體,又描述當?shù)孛褡宓膬x式用樂,此類文獻應如何歸類?甚至還有多個文獻的描述內(nèi)容相互交織出現(xiàn)的情況等。筆者反思,當下志書類文獻的成書模式,與其學科發(fā)展的本身特點也存在相應的關系。我們應將可以輔助中國地方志閱讀的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編排,并予以公開出版。對志書類文獻的分類問題進行闡釋,既要關照史料文獻的描述對象,又要觀察其描述內(nèi)容。然而在文獻運用時,以文獻形成時間為節(jié)點分類,以省、市、鎮(zhèn)為大類母項,將民族介紹、民俗活動、音樂跡象等作為子項逐一劃分,這樣的界定標準更便于后人能夠恰當?shù)亟庾x和使用通史性質(zhì)書籍中的史料。

(二)視角的轉(zhuǎn)換:

文字史料視域下的音樂史料的運用

依據(jù)通志中大量的文獻史料,對于研究者而言,自身的學術積累必須要有,否則無法對其文字史料進行剖析,甚至偏離史料本意。當然,我們在文本音樂史料的關注中,要隨時轉(zhuǎn)換觀察視角,針對文獻史料進行細品,進而關注史料的寫作范式和史料所表現(xiàn)的音樂哲學觀。如諸蠻篇中描述侗人、瑤人、苗人、駱越銅鼓、節(jié)日和婚嫁的文獻,不但在文本上再現(xiàn)各地區(qū)間用樂景象,且在行文之間關聯(lián)與之相關的音樂事項,這些文本文獻恰恰與現(xiàn)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與之相同。因此,在文本文獻與田野個案中找尋源變,總結此類文獻記載的異同之處。

觀照雍正版《志》中的音樂史料,一方面能夠準確梳理和分析其概況,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提供更可靠的論證。由此,我們既要關注文獻表層的形式、風格特征描述,又要涉獵文化背后的更高層面。在文獻的研究中,可以結合史學相關的學科知識,對史料進行解析,并采用文本資料與田野調(diào)查交叉研究的方式,最終在實現(xiàn)跨境民族比較研究的重要前期基礎上,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進而推動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研究的發(fā)展。

《志》不僅刻畫了雍正時期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面貌,而且也揭示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自身的音樂風格和時代特色,但仍有很多東西有待關注和探索。筆者通過對其《風俗篇》、《諸蠻篇》中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料的觀察,得出以下結論:該文獻在敘述民俗活動或樂器時,其史料構成、文字記載、樂舞描述、樂器勾畫等,均表現(xiàn)出自身文化的特性,既彰顯了當?shù)厣畹拿婷玻舱蔑@了中國地方志中藝術形態(tài)的構成,同時也具體反映了民族風貌的特點。

《志》是一套完整的文獻史料集,全面地展示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習俗、社會環(huán)境、歷史語匯等多維景觀,其中的音樂史料文本是官方典籍的歷史片段。研讀和探尋這些文字背后的更多內(nèi)涵,了解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發(fā)展景貌,正是該文獻在當今的價值所在??v觀《志》中的史料從形成到發(fā)展,其文獻所屬的根本性質(zhì)也都有所變化,這些對推動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料的整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在民俗禮儀活動中所運用的音樂形式而言,首先要對其中的音樂史料進行描述,進而概述民俗風情中的音樂總貌,最后經(jīng)過田野個案對涉及的音樂史料進行梳理、分類、解讀、考證等學術處理,方能嘗試深入集成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找出更有益于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學科的發(fā)展路徑。

當下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史給予全面深入的考察與研究,還需要民族史學、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協(xié)作。因此,從音樂史料中分析出的這種社會活動、社會意識上的延續(xù)性,也體現(xiàn)出區(qū)域歷史在發(fā)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的與意識形態(tài)上的聯(lián)系。這不僅對研究廣西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具有促進意義,更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參考文獻

[1]歷代編撰《二十四史》,中華書局1962年版。

[2]謝國楨著《史料學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黃體榮編著《廣西歷史地理》,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4][法]保羅·利科爾著《解釋學與人文科學》,陶遠華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通志館編《廣西方志提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倉修良著《方志學通論》,齊魯書社1990年版。

[7]丁世良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版。

[8]廣西通志館舊志整理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編《廣西文獻資料索引》(上下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吳永章著《中國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題解》,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0]劉德仁、盛義編著《中國民俗史籍舉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何光岳著《南蠻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2]高丙中著《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13]張聲震主編《壯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4]藍勇著《西南文化歷史地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5]王文光編著《中國南方民族史》,民族史出版社1999年版。

[16][英]馬林諾夫斯基著《科學的文化理論》,黃建波等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7]鐘文典主編《廣西通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張耕華著《歷史哲學引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9]周建漳著《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20]方寶璋、鄭俊暉著《中國音樂文獻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安介生編著《歷史民族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奉恒高主編《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3]段柄仁《論方志編纂五原則》,載《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7期。

[24]王耀華、方寶川總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版。

猜你喜歡
史料少數(shù)民族廣西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我認識的少數(shù)民族
例談數(shù)據(jù)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廣西廣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廣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shù)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观塘区| 伽师县| 呼图壁县| 平潭县| 东乌| 长岛县| 育儿| 吉林市| 永登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乌拉特中旗| 深圳市| 略阳县| 台中市| 且末县| 甘肃省| 临沧市| 南宁市| 宜阳县| 吉林市| 沧州市| 扎兰屯市| 大连市| 文安县| 高雄县| 吉首市| 南城县| 西城区| 新龙县| 巴彦淖尔市| 万全县| 青冈县| 筠连县| 红桥区| 夏津县| 武胜县| 酒泉市| 英吉沙县| 麦盖提县| 绥棱县|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