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碩士
《紐約時報》在2012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前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典評論:“沒有體育電影,奧斯卡就像丟了高跟鞋的女人?!痹谑钇跈n的愛國主義電影《戰(zhàn)狼2》、IP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慶祝建軍90周年的獻禮片《建軍大業(yè)》的多重夾擊之下,一部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非主流”的體育傳記電影《我是馬布里》悄然登上銀幕,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本片根據(jù)美國籃球明星斯蒂芬·馬布里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由馬布里親自講述和演繹自己從人生谷底到重回輝煌、完美蛻變的勵志故事。
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熱映更加凸顯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在市場上的缺失與缺位。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不是中國當下電影創(chuàng)作的主流電影類型,也鮮有成功的案例,但這部體育傳記電影在身體話語、敘事母題、人文理念等諸多方面為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美學是作為有關身體的語言而誕生的?!眾W林匹克運動發(fā)源地的希臘就有一尊尊展示人體美的運動員雕像,例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就充分體現(xiàn)了運動者的健壯有力和動感之美,這種對人體力量美、曲線美、和諧美的展現(xiàn)正是對“健康的軀體中蘊藏著健康的靈魂”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實質(zhì)的表達。
身體話語的呈現(xiàn)在體育電影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電影《我是馬布里》中馬布里與隊友在訓練館中揮汗如雨的訓練,在球場與對手的同場競技以及更衣室內(nèi)的談話與對峙,“順理成章地裸露出平常被衣服遮蔽的健美身體,在因為社會文明反而退化的人類身體面前還原出我們應該有的理想軀體”。電影通過對角色超于常人身體的力與美的營造,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的身體細節(jié),以此能夠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男性氣質(zhì)和滿足觀眾的視覺感受。
“身體是明星形象建構的物質(zhì)基礎,是明星通過電影表演與文化表演建構其明星形象的關鍵所在?!?體育電影所帶有的運動美學特點需要通過演員的身體才能得以呈現(xiàn),而體育電影對于演員的要求較高,演員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和準備才能出演,《摔跤吧,爸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是馬布里》則是由馬布里親自出演自己的故事,傳記片的主人公由本人親自出演也是十分罕見,而吳尊、錦榮、高以翔、王陽明幾個人也都是籃球高手,接近專業(yè)水準,他們被稱為“史上顏值最高的籃球隊”,這一方面這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這種身體話語的呈現(xiàn)在滿足電影敘事的同時,也迎合了觀眾的視覺欲望。依據(jù)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觀眾通過銀幕這個“鏡子”,借助明星“他者”的形象完成“理想自我”的塑造。在體育電影中,基于明星身體的展示與視覺消費成為電影明星與觀眾之間的合謀。
由于競技體育的對抗性,以及體育電影自身所帶有的勵志屬性,對于身體傷痛的呈現(xiàn)也成為體育傳記電影中身體展示的必然。《我是馬布里》中馬布里吸食大麻,想過自殺,來中國打球之前已經(jīng)一年多沒有打過球了,來到中國后也度過了一個失敗的賽季。他對自己身體放縱和身份放逐帶來的痛苦和迷茫也成為這部電影勵志敘事的起點。電影在情節(jié)結構和敘事模式上必須要完成主人公身體的規(guī)訓,實現(xiàn)自我成長,才可完成電影的勵志主題與情節(jié)主線。影片中馬布里在逆境中帶領北京隊奪冠,將北京看成其第二個家,成為城市英雄。北京隊隊長蔣毅在決賽中傷愈歸來,并在生死戰(zhàn)的最后一刻完成馬布里交給他的大風車灌籃。這種“身體傷痛——規(guī)訓”的模式不僅是頑強拼搏、堅定信念的體育勵志精神的弘揚,也是個人重新回歸到自我與集體的表現(xiàn)。
因為競技體育帶有對抗性,那么基于國家和民族認同的身份劃分就成為競技體育開展的客觀條件,國族認同也成為體育電影所秉承的重要敘事母題,但電影《我是馬布里》在國族認同上采取了淡化的敘事策略。電影中,馬布里身穿唐裝,坐在茶館里與艾弗森喝茶。電影展現(xiàn)了北京四合院、后海、五棵松體育館等在地性文化空間,以及馬布里獲得“中國綠卡”、馬布里把北京當成其第二個家,另外,電影的原名為《紐約人在北京》,英文名為“My Other Home”……這些都塑造了在中國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重獲生活樂趣與信心的馬布里。這樣外國人馬布里也完成了他的國族認同和自我歸屬感。
電影《我是馬布里》為了完成勵志主題的敘事模式,所以將個人成長的敘事母題,即主人公從平凡之人或失敗者成長為英雄,置換為體育傳記電影中所慣常采用的國族認同敘事主題,既使電影呈現(xiàn)一種無關國族的敘事姿態(tài),又符合勵志的情節(jié)主線。作為一種敘事方法,電影在剛開始階段,主人公處于一種弱勢或者逆境當中,甚至被排斥在社會主流話語體系之外,在中間階段,主人公要設定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要經(jīng)過經(jīng)紀人、教練、隊友等贊助者和親友等協(xié)助者的幫助,以及通過個人的努力、刻苦的訓練、團隊協(xié)作等,逐漸在順境中完成任務,但要為主人公設置一系列的困難與阻礙,建構矛盾沖突,反抗與挑戰(zhàn)既是主人公成長為英雄人物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也是增強戲劇沖突與張力的必然選擇。最終在一場至關重要的比賽中,由原本落后到最終逆轉(zhuǎn),獲得比賽勝利,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體育傳記電影多以勵志為敘事母題,主人公在個人成長、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自強不息、堅定理想、團結一致、頑強奮斗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電影《我是馬布里》就講述了馬布里從人生低谷到重拾榮耀的勵志故事,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馬布里在父親去世之后陷入一蹶不振、自甘墮落的地步。已成為“紐約公敵“的馬布里在經(jīng)紀人的邀請和幫助下來到中國打球,馬布里為了“自己的冠軍”夢來到了北京隊,率領這支并不被看好的球隊擊敗了強大的“七冠王”廣東隊,奪得冠軍。馬布里成為了城市英雄,有了自己的雕像。
傳記電影《我是馬布里》劇照
國產(chǎn)體育電影在敘事主題上具有明顯的國家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往往強調(diào)的是國家榮譽?!段沂邱R布里》則采用個人成長或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模式,而非國家意識的主題敘事模式,以實現(xiàn)勵志主題的敘事取向,進而在敘事中呈現(xiàn)個體生命的主體意識。這種敘事模式接近現(xiàn)實生活,也能夠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
體育傳記電影因其作為一種書寫個體生命和表達體育精神的類型電影,所以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理念?!段沂邱R布里》對主人公情感狀態(tài)的關注、精神內(nèi)涵的表達便是這類電影所秉承的重要人文理念,這無疑能夠提升影片思想、人文與美學品位。
傳記電影《我是馬布里》劇照
《我是馬布里》深情地詮釋了“愛就是愛”。電影中對于父子、兄弟之間情感的描寫可謂“剛?cè)岵保瑢τ趥€體生命與情感的關注讓觀眾收獲一份感動,動人真切、耐人尋味的藝術感染力使觀影者產(chǎn)生心理認同感。它不僅是一部講述馬布里勵志故事的傳記電影,一部火花四濺的體育電影,還是一部充滿父子情、兄弟情等動人情感的電影。電影中對父子、兄弟之間鮮為人知的情感的描寫讓馬布里的形象更加立體,讓觀眾看到了鐵漢柔情的一面。在電影中,馬布里的父親將馬布里引上了籃球之路,教育馬布里要比對手更強、明天比今天更強。在高中時,馬布里要放棄比賽的時候,父親告訴他沒有不可能,鼓勵他重新奪回比賽。多年以后,馬布里在面對北京隊落后廣東隊的不利局面時,又想到了父親在高中聯(lián)賽時對他的鼓勵,并最終帶領北京隊實現(xiàn)了冠軍夢。勝利后的馬布里看到父親站在看臺上為自己鼓掌,領悟到父親已把“不可能”從他的人生字典中移除,更多的是教給他一種人生智慧。當他得知父親的死是因為自己的時候,他給母親打電話,在電話這頭失聲痛哭。以這種痛徹心扉的方式,馬布里也與過去的自己達成和解。同時,影片中還穿插著教練鄭亞雷與其父親老鄭教練之間的父子情感,兩人在馬布里的問題上發(fā)生矛盾沖突,互不相讓,鄭亞雷故意邀請父親去現(xiàn)場看球,告訴父親北京隊十三連勝,老鄭教練還故作不知,堅持不去現(xiàn)場看球。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父子關系。
俗話說:“無兄弟不籃球?!庇捌羞€有表現(xiàn)馬布里與北京隊隊員并肩戰(zhàn)斗的設置。為了冠軍夢拼盡所有,朱西亞放下對馬布里和北京隊的偏見與自己的高傲,真正融入到北京隊的經(jīng)歷,以及馬布里與艾弗森之間的賭注與單挑,馬布里與吳尊、鄭亞雷之間情同手足的關系……這些都引發(fā)了觀眾的青春熱血回憶。
在進入新世紀之后,《女足9號》《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許海峰的槍》等一批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并沒有獲得市場認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影片所表現(xiàn)的國家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弱化了對個人情感的關懷和人的塑造,從而流于概念化、儀式化。不管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還是國產(chǎn)電影《我是馬布里》與其說它們都在講述一個體育運動員的勵志故事,不如說是在講述一個動人的情感故事,它們獲得高口碑的原因也正是來源于此。由此看來,不妨說,將競技運動和情感元素相結合應是以后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體育傳記電影作為社會精神內(nèi)涵和主流文化價值觀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多以勵志主題,表現(xiàn)主人公在逆境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所以在表達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一致、不怕失敗等精神內(nèi)涵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電影《我是馬布里》就是以馬布里的勵志故事為核心,充分挖掘隱藏在影片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
《我是馬布里》里中的主人公馬布里在面對生活的十字路口時,勇于戰(zhàn)勝挫折苦難,沒有選擇繼續(xù)墮落下去,來到中國,開啟了自己的勵志傳奇故事。馬布里正是有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夠從“紐約公敵”成長為城市英雄。面對苦難,馬布里不再像高中時期那樣選擇放棄,而是砥礪前行,積極向上,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不可能。導演楊子在接受采訪時說道:“目前中國電影觀眾的主體集中在80、90、00三個年齡段,他們都正在或者經(jīng)歷過人生不同階段的鼓舞和挫折,他們可以或多或少地從影片不同角色的經(jīng)歷中找到精神上的共鳴以及審美上的認同,影片所展現(xiàn)的積極向上的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受眾的激情。面對苦悶的工作和一籌莫展的生活,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面對明天?《我是馬布里》或許能給你一個答案?!?這正是導演試圖通過電影所傳達出來的關鍵所在:一種個人奮斗,銳意進取的生活方式;一種不放棄不拋棄、堅持不懈的文化價值觀念。
此外,影片也通過馬布里的勵志故事傳遞為夢想而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zhì)。馬布里為了“自己的冠軍”而“不是別人的冠軍”來到北京隊,馬布里到隊的第一天就喊出“champion”,北京隊的隊員們面面相覷,沒有人相信自己會奪得總冠軍。主教練鄭亞雷對球員們說:“誰能相信你們能拿總冠軍,但是我信。”北京隊踏上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征途,通過努力一路殺進總決賽,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廣東隊,實現(xiàn)了冠軍夢。馬布里帶領北京隊四年三奪總冠軍。導演在電影中加入了經(jīng)紀人李楠堅持自己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的夢想這一條劇情副線,可以說是導演為這一價值理念所作的注腳。
電影《我是馬布里》中所蘊涵和表達的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堅定信念、頑強拼搏、團結一致等精神內(nèi)涵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同,影片中所傳遞的正能量催人上進、鼓舞人心。體育傳記電影作為一種精神資源,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霸谌魏螄?、任何地區(qū),乃至于任何時代,體育電影更多地承載著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使命?!彪娪啊段也皇邱R布里》中所表達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所弘揚的堅定信念、奮發(fā)向上的價值觀,正是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宣揚。電影在彰顯這些精神內(nèi)涵和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同時,更隱含著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詢喚。
電影《我是馬布里》在深入挖掘體育精神內(nèi)涵,表達主流價值觀念,宣揚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同時,也彰顯出對個體生命與情感狀態(tài)的關注,并無明顯的穿鑿附會的痕跡,既起到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作用,又能夠以情感人。同時,電影也立足大眾文化語境,講求電影的類型策略,注重情節(jié)結構的設置和競技場面的描寫,突出劇情的緊湊感和畫面的運動感,注重電影的觀賞性??梢哉f,《我是馬布里》為積極探索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的發(fā)展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不乏世界級的優(yōu)秀體育健兒,也不缺少體育運動員的動人故事,但能夠獲得市場與口碑雙重認可的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實在是屈指可數(shù)?!独钅葌鳌贰段倚娘w揚》等一批根據(jù)體育明星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的國產(chǎn)體育傳記電影即將登上銀幕,可見,這類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上的缺失與它們獨具一格的精神、文化、美學品位已經(jīng)引起了電影人的注意。體育傳記電影不僅要彌補中國電影在類型上的缺失與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們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文化任務,這無疑對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和電影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