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暢
(云南省文物總店,云南 昆明 650000)
提起虬角,在近幾年的文玩圈子里幾乎屬于人盡皆知并為人追捧的種類。其實虬角確實是動物牙,還是一種在中國不常見的海里動物的上犬齒,這種動物就是海象。海象就是海里的大象,主要生活于北極海域,也可稱得上北極特產(chǎn)動物,但它可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從白令海峽到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帕夫海;在大西洋,從格陵蘭島到巴芬島,從冰島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到巴倫支海都有其蹤影。海象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它的四肢因適應(yīng)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于陸上,僅靠后鰭角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
海象最獨特的是一對白色的上犬齒,十分發(fā)達終生都在不停地生長,其根部著生于上頜,尖部從兩邊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雄獸的長牙可達75~96厘米,重量為4~4.5千克。雌獸的牙稍短而細,長度一般不到50厘米,很像陸生動物大象的門齒,并因此而得名。
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極海域,最早獵捕海象主要目的是為了海象的肉以供食用,海象牙只是作為副產(chǎn)品而被加工使用,后期由于海象牙的價格逐漸昂貴起來,就變成了為了取得海象牙而獵捕。
海象牙在其外觀、質(zhì)地與象牙極為相似,亦有牙心,但無象牙的牙尖紋理特征,不如象牙那般光潔細膩,其外表有一層微黃的奶白色牙質(zhì)皮,橫切面上明顯分為兩部分,中心是瘤腦狀無牙芯,外皮波紋狀,截斷面沒有牙紋,這是辨別海象牙和象牙的要點之一。
所以,虬角材質(zhì)本身并不貴重也不神秘,就是將海象牙染成翡翠顏色甚至紋理。
染色海象牙被稱為虬角之前,在雍正年間的清代造辦處的檔案里記載了把虬角稱為鰍角,鰍角按字里意思解釋是鯨魚的角,當(dāng)然我們都知道沒有鯨魚角的存在。歷史上也有人認為鰍角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獨角鯨的鯨牙,由于獨角鯨魚與海象都生存于北極地區(qū),這兩種不同動物的牙有可能是通過相同的貿(mào)易路線進入中國市場,但是到現(xiàn)在公認的虬角材料清單和器物中確實沒有見過獨角鯨牙的制品。
海象牙在中國的使用現(xiàn)在能找到的最早記錄應(yīng)該是在清代早期,因為明代的各種文字記載上并沒有關(guān)于海象牙的記錄,但在雍正朝清宮造辦處的庫存清單里面就有虬角制品的記錄。乾隆中期以后鰍角的名稱就逐漸被虬角所代替了,虬按字面意思解釋是神話中的一種龍,虬角就是龍角的意思。這有可能是以前的商人為了增加貨物的神秘感而提高貨物價格起的名字。在中國知道并使用海象牙之前,海象牙就已經(jīng)被不同民族的人們作為珍貴的材料來利用,直到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著,比如制造棋子、劍柄、珠寶盒等。
海象牙大批量進入中國市場有可能是當(dāng)時通過與俄羅斯人的毛皮貿(mào)易的同一路線進行的。俄羅斯人大量販運產(chǎn)生于西伯利亞和北極地區(qū)的野生動物皮毛,向中國銷售以求得暴利。因為與皮毛產(chǎn)地相同,不論從運輸還是銷路上海象牙完全有可能在中國進行大量銷售,從存世的虬角制品也可以看得出來,由皇家工廠進行制作的器物造型精美。清代中晚期犀角來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雕成些小品器物,作為文案上的陳設(shè)清供和把玩品。到清代中晚期,由于貿(mào)易的發(fā)達,大量的原料進入中國市場使得虬角制品的數(shù)量大增,種類也日漸普通,質(zhì)量也良莠不齊。清亡之后,虬角工藝流傳到了民間,但由于原料稀缺,染色工藝復(fù)雜,后又因戰(zhàn)亂虬角市場逐漸萎縮直至消亡。
①把最外層的牙皮去掉后帶牙質(zhì)皮雕刻加工,這樣的成品很容易被認為是象牙制成的,只是受限于材料的尺寸,大件的器物幾乎沒有,某些器物也會使用類似茜綠工藝,這種做法在清三代的官造器物中偶有所見。
②茜綠工藝:此種工藝原為清宮庭造辦處獨有,后因清朝覆滅,流傳至民間,到民國后失傳。傳世的虬角制品呈翡翠般質(zhì)感和顏色,綠的色是染上去的,行話叫“茜綠”。茜綠或稱“嗆綠”“鵝綠”。清造處檔案中均寫“茜”。虬角茜綠要在爐灶的熱膛中加綠色燃料浸泡半年之久,方可牢固經(jīng)久不掉色。新的海象牙制品,一般是不能叫虬角或秋厥的,只有老的、染色的海象牙才能叫虬角。
③把整個牙質(zhì)皮去掉后,僅使用牙心有腦狀紋的部分進行加工,并與茜綠工藝結(jié)合,這種制作方式延續(xù)時間很長而且成品種多數(shù)量大,從早期的宮造器物到后來的民間日常用品都有。
通常制作虬角器物的步驟基本包括:選料、下料、雕刻、茜綠、拋光。在使用的雕刻技法上,加工工藝與象牙加工類似,但由于虬角材質(zhì)較為特殊,往往雕刻后還要有茜綠工藝,因此陰刻技法相對于其他雕刻手法來說使用得不多,還是以圓雕、減地浮雕、鏤雕等技法為主。海象牙一般不適合制作大件,經(jīng)常用來制作印章、煙嘴、勒子、葫蘆的小口蓋、蒙心、氣眼、扇柄等小物件。
因為當(dāng)時沒有化學(xué)試劑,所以虬角采用的染料都是植物染料、礦物燃料和動物膽汁等,而且都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采用的技藝是宮廷古法冷沁植物藥染,利用植物自然發(fā)酵沁色,呈現(xiàn)出黃綠色、青綠色、草青色、深藍色、靛藍色、黃黑綠、藍黑綠、黃黑藍等色,可謂色彩斑斕。
將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藝密不外傳,只有清代造辦處獨有,并且由于海象牙的斷面成腦狀,密度比象牙大,手感和質(zhì)感俱佳,一般只供宮內(nèi)人員和皇親國戚、朝廷大員享用,所以了解虬角的人并不多見。清代以后此工藝流傳到民間,民國中期因掌握這項工藝的工匠相繼離世,也就失傳了。要區(qū)分虬角制品的等級高低還是以器形、紋飾和工藝來作為主要的標(biāo)準(zhǔn)。
虬角工藝是耗工費時、不計工本的佳品范例。其雕刻只占三分工,而磨工卻占至少七分。每個細小顆粒都需以極微之特制工具打磨成型,曠日持久,以人工之力仿自然天成之樣貌,令人叫絕。
虬角分白色、綠色,即染色和不染色。但虬角的秘密就在染色二字,綠色又可分為兩種:一種偏黃調(diào),一種偏藍調(diào)。
真虬角:①虬角花紋自然,呈不規(guī)則形狀。②虬角的密度很大,瓷度高,手感和細膩程度高于象牙,類似翡翠。③天然的虬角材料本身不同部位顏色深淺不一致。④虬角的顏色是不會掉的,而且非常環(huán)保。⑤真虬角的價格昂貴。
假虬角:①假虬角的顏色沒有變化,花紋呈現(xiàn)規(guī)則形狀。②假虬角多為骨粉壓制,沒有天然虬角的色彩和光澤。③假虬角有刺鼻的味道,有的會有淡淡的硅膠味,有的會有草鮮味。④如果用指甲去刮感覺表層有軟質(zhì)的東西,那說明表面是抹了東西的,這也可以作為判斷真假的手段之一。
海象牙早期價值較低,后來因工藝失傳和材質(zhì)的特殊性等原因價值逐漸升高。清末收藏家趙茹珍在《古玩指南》中記錄了當(dāng)時作為象牙的代替原料,虬角的價格是要高于劣質(zhì)象牙的。且虬角經(jīng)過染色會呈現(xiàn)沉穩(wěn)含蓄的翡翠綠顏色,精巧絕美,漂亮迷人。虬角最漂亮的部位就是其腦花部分,也是有別于象牙等其他牙類不一樣的地方,虬角的密度大、瓷度高,象牙是其硬度的三分之二,手感及細膩度遠超于象牙,再加上與翡翠近似的顏色,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傳世中不乏虬角筷子、扇骨等藝術(shù)品,但數(shù)量稀少,故深受藏界喜愛,奉為珍寶。
海象牙資源其實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稀少、珍貴。因20世紀(jì)的過度捕殺,海象曾一度瀕臨滅絕,后來國際公約約束其常規(guī)捕殺,才又繁殖起來,為了保護海象的繁衍生息,海象已經(jīng)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mào)易公約》里。而且,2014年因氣候變暖及海冰融化,出現(xiàn)了海象擱淺事件,使得世界動物保護組織對于海象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相信不遠的將來虬角可能會與象牙一樣成為違禁品。
現(xiàn)代技術(shù)雖然屢屢嘗試,但是無論在外觀還是在觸感上,都達不到傳統(tǒng)虬角的水平。所以由于工藝的失傳,資源的減少,傳世作品稀少眾多原因,讓虬角具有了較高的收藏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