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老北京人
木匠
這些年,老能聽到一些外地來京的人說北京人傲慢,如何看不起外地人。于是,就將北京人擺在了外地人的對立面上。我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兒,而且我總在想,他們遇到的“北京人”其實未見得就是真正的“老北京人”。
1949年10月1日,北京成為共和國的首都。不知有多少外地人涌入北京,參加首都建設,并在北京定居了下來。相對于民國時進入北京并定居下來的人來說,他們不是“新北京人”嗎?再往前推,民國時進入北京,并在北京定居下來的人,相對于前清時進入北京并在北京定居下來的人來說,不是“新北京人”嗎?清朝時進入北京并在北京定居下來的人,相對于明朝定居在北京的人來說,不是“新北京人”嗎?
今天你來了,你是“新北京人”,但如果你有幸能在這里定居下來,那你在比你后來的北京人眼里,你也是“老北京人”了。就拿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說事吧,不知有多少外地人前仆后繼地來北京打拼,他們中有相當一批,在北京買了房,定居了下來,甚至已辦好了北京戶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北京人。所以我覺得說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是個偽命題。
北京作為五朝古都、共和國首都,是個包容性非常強的城市。就說當下,北京應該是全國接納外地人最多的城市了吧。說北京人排外,肯定不是事實。如果說北京人有什么不待見的人話,那也是不待見那些自己沒本事,又不肯努力,還怨社會,還自私、不衛(wèi)生、沒禮貌、不守秩序、愛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坑蒙拐騙乃至窮兇極惡、報復社會之徒,其實這種人,不光北京不歡迎他,到哪兒也不會受歡迎!而且我不是說北京人中,就沒有這種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老北京人在北京生活久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新北京人來了,帶來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北京人可能會感到不習慣,有時會抱怨幾句,也屬正常。
最后,再講一個小故事。年初,我去參加一個發(fā)小兒子的婚禮,遇到了幾十前和我家住同一個大院兒里一位姓吳的大姐。我們坐在一個桌上,她一坐下,就大罵外地人如何如何沒素質(zhì)。當時,我心里便在冷笑:這位吳大姐可真是她媽的親閨女。他們家的情況,我太知道了。她媽姓桑,據(jù)說是八代貧農(nóng),大約是1946年前后,從河北什么地方來的北京,在吳老師,也就是她爸家當保姆。吳老師是老北京人、大學生,當時在一所中學里教書。吳老師原有一個老婆,姓董,聽老街坊說,人很和善,后來難產(chǎn)死了。再后來,吳老師也不知是那根筋搭錯了,竟娶了這姓桑的保姆。這姓桑的身份一變?nèi)艘沧兞恕?/p>
1957年,吳老師成了右派。桑老太太跳著腳地要與吳老師劃清界限,要離婚。鬧了幾年,終沒離成,但這桑老太太卻成了家里說一不二的“戶主”,吳老師稍有讓她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挨打。我曾親眼看見,她盤腿坐在床上,用小腳抽跪在地上的吳老師嘴巴子……
桑老太太本無工作,“文革”中,到居委會當了一個小組長。每天腦門倍兒亮地在胡同里穿梭,“老李家,出來個人掃雪了!”“朱老太太,你去把這耗子藥,給你們院兒的幾戶分分!”“她李嬸,上次分給你糊的紙盒兒糊完了嗎?明天不交,下次休想再從我手接到活兒!”大嗓門可著胡同灌。那叫一個威風凜凜,一雙小腳,走起路來“噔噔”的。凡被她吆喝的都是出身不好的人。她還特愛占人小便宜,經(jīng)常這家借個碗,那家借個氣筒子什么的,從來不見還……
現(xiàn)在,在我邊上的這位一口京片子、滿嘴爐灰渣子的吳大姐,仿佛就跟她媽桑老太太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一樣。你說這樣的“老北京人”你有什么資格看不起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