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祿偉
摘 要:《算法與程序設計》主要是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代碼讓計算機執(zhí)行某種操作。在教學前一直擔心學生面對枯燥乏味的編程會提不起精神,對教學開展也做了困難重重的準備。沒想到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學生對程序的探究精神大大超出預期,可以說編程讓學生愛上了信息技術課。學生為什么會對《算法與程序設計》產生如此大的興趣呢?對此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算法;程序設計;興趣
一、《算法與程序設計》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更密切
《算法與程序設計》是研究如何讓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課程,書中很多知識都與理科,尤其是與數(shù)學和物理聯(lián)系密切。學好本課,有助于對數(shù)學、物理相關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數(shù)學問題和物理問題滲透到程序設計中。例如:在講解用解析法解決問題時,我用的例子就是數(shù)學上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和物理上的計算小球做下降、彈起運動總路程的例子。由于學生對例子很熟悉,教師在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學生對計算機解決問題和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特征有個比較,加深了學生對計算機解決問題的理解。
二、《算法與程序設計》縮小了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
以前,學生上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動手操作計算機,重在知識性目標和技能性目標的培養(yǎng)。因此,家庭條件好、有計算機操作基礎的學生,在操作上較熟練,完成課堂任務較快。農村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少,上信息技術課時常感到束手無策,學生的積極性一直不高。但現(xiàn)在更強調學生對算法思想的理解,即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對于以前那些動手能力差,但思維活躍的學生,他們雖然設計界面、編寫代碼較慢,但能夠根據(jù)問題設計出符合條件的算法和程序,這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這些以前不愿或不敢動手的學生,也更愿意自己去動手操作來演示自己設計的算法。
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上練習課對學生進行異質分組時,原則上是將動手能力差而思維活躍的學生與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編成一個小組,這樣不僅可以加快教學進度,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教師的課堂教學也不再疲于“應付”,教師輕松、學生樂學的良性教學學習模式落到了實處。
三、《算法與程序設計》讓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
在《算法與程序設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想觀念正發(fā)生著變化。學生不再認為上信息技術課就是學習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操作,發(fā)現(xiàn)上信息技術課也需要很吃力地思考,去思考用什么樣的算法,再根據(jù)算法用什么樣的程序結構去解決問題?;谒枷胗^念的轉變,體現(xiàn)在實際學習中就是上信息技術課遲到的學生少了,上課認真聽課、記筆記的多了;上課說話的少了,提問題的多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少了,主動學習的多了。
課后,一位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在他上生物課時,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不認真聽課在看別的書。下課后找學生談話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看的是《VB最簡單入門教程》一書。經過調查,了解到這位學生在上信息技術課時,覺得程序設計很有趣,對設計算法編寫程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誠然,我們不提倡學生在上別的課時看編程方面的書,但這反映了學生對《算法與程序設計》的喜愛。可以說,學生通過《算法與程序設計》愛上了信息技術課。
四、《算法與程序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新課改倡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高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感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通過編寫代碼讓計算機執(zhí)行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些學生會嘗試著改動代碼看看計算機執(zhí)行結果的變化。程序設計提供了一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平臺,因為在用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算法,通過不同的程序順序、結構去解決。
例如:在一次練習課上,讓學生通過設計算法、編寫程序打印出下圖的星形效果圖。
在學生提交的作業(yè)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用了三種不同的程序。
三種方法不同,但效果圖一樣,說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活躍,不同的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編寫的代碼不同,但打印的效果圖都符合要求。
最后,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把握住契機,認真?zhèn)湔n,深挖書本知識,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探索程序設計的奧秘,讓學生帶著創(chuàng)新的眼光去遨游神秘、有趣的程序設計世界。
參考文獻:
[1]李曉艷.“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
[2]張寧.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