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輝
(錦州市傳染病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病毒性肝炎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傳染病,主要由多種肝炎病毒而引起,具有發(fā)病率高、傳染性強、流行面廣等特點。而作為病毒性肝炎的一種,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指的是人體毛細膽管結構及功能或肝細胞出現(xiàn)異常,進而引起膽汁流動或生成障礙[1]。對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當其并發(fā)膽汁淤積的情況,那么就會給治療工作帶來不小的難度,并且膽汁淤積消退比較緩慢,因而疾病會不斷發(fā)展,并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如肌纖維化及肝硬化等。因此,針對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關鍵便是在對肌纖維化進行有效防治的同時,加快黃疸的消退[2]。本文以我院64例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例,就其應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治療效果展開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4例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瘀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例,入選時間為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2例。在對照組中,男女分別有23例及9例;年齡27~68歲,平均(34.8±2.9)歲;18例為急性,14例為慢性;9例甲肝、15例乙肝、5例丙肝、3例戊肝。觀察組中,男女分別有21例及11例;年齡25~67歲,平均(34.1±2.6)歲;19例為急性,13例為慢性;8例甲肝、17例乙肝、5例丙肝、2例戊肝。兩組均存在大便灰白及程度不同的皮膚瘙癢等癥狀,經臨床肝功能檢查,均符合瘀膽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在基本資料比較方面,兩組患者差異不大,可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待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對其展開降酶等對癥治療,并應用臨床常規(guī)保肝藥物,包括多烯磷脂酰膽堿、甘草酸制劑等。觀察組患者除此之外還接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商品名為思美泰)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先向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注射液1.0 g,隨后向患者靜脈滴注,每日靜滴1次,待連續(xù)治療2周后,改為口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腸溶片,每日1次,每次口服1.0 g。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4周的持續(xù)治療。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BA(總膽汁酸)、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轉氨酶)及TBil(血清總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進行觀察與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其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患者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恢復至正常水平,肝脾腫大回縮明顯,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肝功能指標相比于治療前下降幅度不超過80%,肝脾腫大也有所回縮,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指標檢查結果未發(fā)生變化,或出現(xiàn)加重的情況,則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來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數(shù)據(jù)用百分比、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表示,用χ2與t進行檢驗,P<0.05,說明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經統(tǒng)計,觀察組中,顯效21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9%(31/32);對照組中,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8.1%(25/32),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觀察組TBA為(63.2±20.9)μmol/L,AST為(33.2±14.0)U/L,ALT為(35.1±17.4)U/L,TBil為(35.1±17.4)μmol/L;對照組患者的TBA為(116.3±51.6)μmol/L,AST為(64.5±23.7)U/L,ALT為(70.8±19.3)U/L,TBil為(54.7±22.8)μmol/L。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對淤膽型病毒性肝炎展開深入分析,其指的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給機體細胞分泌膽汁造成阻礙,膽汁分泌的量也因為細胞骨架、毛細膽管等細胞器功能發(fā)生異常而明顯減少,使得進入十二指腸的膽汁的量無法達到正常標準,同時還會使得膽汁成分(包括膽固醇、直接膽紅素等)反流到血液中,進而表現(xiàn)為皮膚瘙癢以及黃疸等癥狀[3]。另外,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還會伴有肝功能生化指標(TBA、AST、ALT等)升高的情況。
作為新型的一種保肝利膽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在腺苷氨酸酶作用下,由三磷酸腺苷及蛋氨酸反應生成的化合物,其在人體轉硫基及轉甲基的生活過程中,發(fā)揮出了關鍵性的作用[4]。其中,作為普遍存在于人體體液及組織中的一種生理活性分子,腺苷蛋氨酸在肝內可通過促進質膜磷脂甲基化,進而對肝臟細胞膜的流動性產生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借助轉硫基反應,其對解毒過程中合成硫化產物還能產生促進作用。上述反應對避免肝內淤積膽汁能夠產生積極有效的防治作用。分析相關資料得知[5],通過向淤膽型患者補充腺苷蛋氨酸,可將其因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降低,而出現(xiàn)的代謝障礙情況進行消除,加快膽汁排泌功能的恢復。深入分析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作用機制,除了將肝細胞膜流動性改善以外,其還可促進ATP酶、鉀離子及鈉離子活性的增強,對膽汁的運轉及分泌產生促進作用,同時還、能生成牛磺酸等內源性解毒劑,將肝細胞受到的損傷降至最低,并且在生物多胺的合成及體內代謝等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有效修復患者受損的肝功能。此外,該藥不良反應少,具有較高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本實驗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各項肝功能指標下降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治療中的應用優(yōu)勢及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淤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過采取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促進肝功能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