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寶馬的武帝欣喜若狂,因為他兩年前就聽張騫說過,“(大宛)多善馬,馬汗血”。沒想到今天真的目睹了這樣的神物。一下子,武帝積壓已久的情緒傾瀉了出來,他興奮地稱眼前的這匹寶馬為“天馬”。
為了得到更多“天馬”,武帝不久便派出了上百人的官方使團,帶了大量的禮物,以及一具用黃金打造的馬模遠赴大宛,希望能跟對方購買汗血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dāng)使團長途跋涉終于來到大宛首府貳師城(據(jù)稱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的時候,大宛國王果斷地回絕了漢使的要求。更加不幸的是,無奈歸國的使團還沒有走出大宛,就遭遇了劫掠,不僅使者悉數(shù)被殺,金馬也被掠走。聞知此事的漢武帝勃然大怒,他立誓要讓大宛國付出代價。
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秋天,武帝命將軍李廣利率領(lǐng)騎兵6千,外加步卒2萬從敦煌出發(fā)遠征大宛。然而,由于出兵過于倉促,軍隊的給養(yǎng)未能跟上。當(dāng)大軍到達大宛邊界的時候,天氣已經(jīng)進入初冬時節(jié),經(jīng)過長途跋涉的士兵在糧食匱乏而又天寒地凍的情況下,凍死、病死、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戰(zhàn)事未開,人馬便已折損了過半。此時,大宛的精騎適時掩殺,漢軍全面潰敗,最終逃回敦煌者,僅剩數(shù)百人。得知消息的漢武帝極為惱火,三年之后,他再次命李廣利率軍出征。這一次他汲取了前番失利的教訓(xùn),做了充足的準(zhǔn)備,不僅派給李廣利整整六萬名士卒,還有戰(zhàn)馬三萬匹,牛十萬頭,以及大量的羊、驢和駱駝,另外他還特意派了兩名相馬的專家一同前往,可謂勢在必得。
挾著強大的軍威,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沒多久,大宛發(fā)生政變,叛變的貴族殺死國王,并向漢軍議和,他們允許漢軍隨意挑選馬匹,并承諾往后每年向漢朝進貢兩匹良馬。于是,達到目的的李廣利與大宛訂立盟約,并選擇了上等良馬數(shù)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班師回國。然而經(jīng)過一路的長途跋涉,最終進入玉門關(guān)的汗血馬,僅余1000多匹。
武帝的這兩次遠征,曾遭到后世的諸多詬病,成為批判他窮兵黷武的鐵證。然而,如果我們置身在當(dāng)年的時空背景下,或許就能理解這種“瘋狂”舉動的由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北方游牧民族就對中原構(gòu)成了極大的威脅?!抖Y記》上說:“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盛,介蟲敗谷,戎兵乃來?!笨梢姡艹臅r候游牧民族幾乎每年一到秋冬便會來劫掠。西漢開國以后,來自匈奴人的軍事威脅與日俱增,高祖在白登山險遭滅頂,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語言調(diào)戲只能忍氣吞聲,漢朝每年不得不輸出大量的金銀,并派公主出塞,美其名為和親,實際上是屈辱性的求和。因此,自武帝親政伊始,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打敗匈奴,一雪前恥。然而,中原無良馬,漢軍面對來去無蹤的匈奴騎兵時往往力不從心。于是,引進良馬,組建騎兵,一直是武帝心里最重要的國策。
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長安后,烏孫國派使者帶著數(shù)十匹烏孫良駒向漢朝答謝。漢武帝十分高興,當(dāng)即稱烏孫馬為“天馬”。而后,當(dāng)他得到比烏孫馬更優(yōu)良的大宛馬時,又轉(zhuǎn)而將烏孫馬改為西極馬,稱大宛馬為天馬。
從第一次得到西域良馬開始,武帝多次通過政治結(jié)盟、商品貿(mào)易等形式從西方引進種馬,同時設(shè)立官方的育馬機構(gòu),下令全國悉養(yǎng)母馬,以便和引進的種馬雜交。在他親自選定的《郊祀歌》中,有一首《天馬》是這樣唱的:“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武帝對西域良馬的渴望,可見一斑。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努力,漢軍的馬匹得到了極大的改良,也逐漸挫敗了匈奴人的氣焰,不僅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更讓漢朝的影響力首次遠及中亞。終于,一個民族站起來了,他的名字叫做“漢”。積蓄了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從此以一種大國的姿態(tài)屹立在遙遠的東方,而那條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也從這里出發(fā),直到大陸的另一端。